游仙诗
嵇 康
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
自遇一何高,独立边无丛。
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
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
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
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
采药钟山嵎,服食改姿容。
蝉蜕弃秽累,结交家梧桐。
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
游仙诗是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来源很远,汉乐府中《步出夏门行》、《董逃行》即见端倪。“游仙”二字始于曹植乐府的《游仙篇》,梁萧统《文选》列为诗的一类。
这首诗约写于魏甘露三年(258)至魏景元元年(260)间。这期间司马师、司马昭连连诛杀了一些反对他们的曹魏将领及社会名流,政治斗争激化,矛盾极其尖锐残酷。嵇康当时反对司马氏,冷落了受宠于司马昭的钟会,拒绝了召辟,避世河东。“寡智自生灭,屡使众衅成……今当寄他域,严驾不得停。”(《答二郭》三首)他这次避地外出有摆脱政治迫害的成分,心情沉重不安,充满着忧伤和愤懑。
前四句勾勒了一幅寒冬苍松图,刻画了松的形神。凛凛寒风,皑皑白雪,隆冬的青松格外青翠繁茂,格外挺拔苍劲。“自遇”句写松树本身清高自许,“独立”句写周围空无一木。两相对照越发显出青松高伟傲岸,卓尔不群。与首句 “遥望” 呼应,突出了诗人对松树的景仰爱慕,流露出深深的寂寞感、压抑感。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厌弃。这是第一层。
“愿想游其下”,追求是仰慕的必然。但因 “蹊路绝不通” 只能忍痛离去。嵇康避世是不得已而为之。诗人正是由于 “大道匿不舒”,“夷路殖枳棘”,“权智相倾夺,名位不可居”,才效 “鸾凤避罻罗,远托昆仑墟”( 《答二郭》 三首)。孙登认为他 “才多识寡” 也正是说嵇康还不能完全忘情世事,还要“用才”。避世实是无可奈何之奉。两句隐含诗人对险恶形势、污浊人间强烈的愤慨,对自己避地远遁深重的不安。“王乔异我去”,“异”:举,携。这一层共四句写希求理想不得,不得已,只好随想象中的神仙遨游六合。后两句过度自然,转入下文。
以下12句为第三层,描述仙境中自在逍遥的生活。诗人绘写了三个生动的画面: ——初入仙境,邂逅黄老,授道启蒙; ——采神药,换胎骨,交新友,家仙山; 一对美酒,奏名乐,歌雅音,远俗人。这美妙的三部曲将诗人从 “旷若发童蒙”初悟大道,心神豁然开朗的欣喜,到 “蝉蜕弃秽累”摆脱世俗纷扰消解胸中块垒的轻松,进而至于 “长与俗人别” 羽化登仙回归自然随性而动的舒快,这一系列感情的变化,生动形象而又层次分明地反映出来。以缤纷的画面,宣扬浓烈的情感。画中有情,情随画生。感染力极大,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呜。“谁能睹其踪”用反诘再次强化诗人的快感,言虽尽而意未已。最后两句同时也是卒章显志,将诗的主题表达得鲜明突出。陈祚明对此诗的评价说: “轻世肆志,所托不群,非真欲仙也,所愿常与俗人别耳。”正是道出了这首诗的要旨。
这层运用想象,生动具体地描绘出高洁典雅的神仙生活,通过对仙境的理想化、浪漫化,突现了对现实的憾恨。现实混浊险恶,令诗人心情愤激抑郁;仙境清新,待人友善,使嵇康心怀欢愉舒畅。现实和仙境形成了画面上、心理上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正是由于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激愤无从消解,嵇康才到仙境中去寻求解脱,赞美仙家正是对现实的批判和抗争。
《游仙诗》感情浓重,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形象,对照强烈鲜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既受楚辞影响,采用携仙驾龙遨游仙界的内容披露情志,袭用楚辞中常用的地名、神仙名,如 “玄圃” 即 “悬圃”,《离骚》: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吾至乎悬圃。”“钟山”,《楚辞 ·哀时命》: “采钟山之玉英。” “王乔”,《楚辞·哀时命》: “比王乔而为耦。”又有一已特色,设喻青松,对照仙凡,别有一番新意,不失为嵇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