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香山寺应制
沈佺期
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阙峨峨连翠云。
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
旃檀晓阁金舆度,鹦鹉晴林采眊分。
愿以醍醐参圣酒,还将祇苑当秋汾。
香山寺在洛阳龙门香山(东山),始建于北魏,唐武则天时加以重修。武则天崇奉佛教,她称帝前后不断令人在龙门的东、西两山上修建寺院,开窟造像,故龙门的建寺造像活动在她统治的时代就出现了继北魏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当时的香山寺规模宏大,除许多殿堂之外,还有寺前亭、登寺桥、佛龛大屋、高耸的宝塔、巍峨的石楼等建筑,位居龙门诸寺之首。武则天常于香山寺会见群臣,命群臣赋诗比赛为乐;宗之问以《龙门应制》诗夺得武则天御赐锦袍的著名故事,就发生在石楼之上。沈佺期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武则天时累官通事舍人,曾参与修撰《三教珠英》,后转考功郎、给事中,这首七言律诗《从幸香山寺应制》,即是他随从武则天游龙门的应命之作。全诗生动地写出了皇帝由都城洛阳到龙门香山寺进香礼佛的盛况。
首联、颔联四句皆从空间着笔,重在写景,表现出龙门山诸寺院与洛阳城建筑的雄伟壮丽,二者气象虽有不同,但却是遥相辉映的。这两联为下面两联直写皇帝驾临龙门香山寺进香礼佛的场面作了极好的烘托。因龙门山位于洛阳南郊,故称“南山”。“奕奕”,光影闪动的样子。“丹禁”,意同“紫禁”,指皇宫。武则天在称帝前五年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天授元年(690)称帝后乃正式迁都于洛阳。“北阙”,指洛阳城北门壮丽的城门楼。“峨峨”,高大的样子。“翠云”,犹言彩云。“岭上高楼千地起”,是极言龙门东、西两山上寺院之多。当时龙门的香山寺、乾元寺、奉先寺、广化寺、宝应寺、崇训寺、嘉善寺、灵岩寺、天竺寺、石窟寺、合称十大寺。“四天”,佛教有四禅天之说,这里借指天空极高处。诗人只写洛阳城中报时的钟鼓声响彻云霄,不写龙门诸寺做佛事的钟鼓声远播四天,而龙门寺院的钟鼓声与洛阳城中的钟鼓声遥遥呼应之诗意,读者是不难从言外体会到的。
颈联、尾联四句的大意是:“皇帝的盛大华美的仪仗队伍,经过龙门山上的一些寺院,最后到达了香山寺,皇帝在香山寺进香礼佛的仪式庄严隆重,就像在秋社日祭祀土地之神一样,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旃檀,梵文旃檀那的省称,即檀香。金舆,指皇帝所乘的车。 “度”通“渡”,经过。 “”通“旄”,采,即彩旗。醍醐,这里谓礼佛所用的酥油。圣酒,这里谓祭祀土地之神所用的清酒。《艺文类聚》引《魏略》云:“太祖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浊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又《三国志·魏略·徐邈传》云:“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也有“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之句。祇苑,全称“祇树给孤独园”或“祇园精舍”,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亦泛指寺院,这里指香山寺。秋汾,犹言秋社。古代皇帝在春、秋两社日到汾阴祭祀土地之神。
据《资治通鉴》载: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前夕,“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意即应当取代唐帝做人世之主)。”于是武则天便命令向全国颁布《大云经》,并命令全国诸州都建大云寺,接着就改国号为周,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因而,她称帝后对佛教崇奉更加不遗余力。很明显,沈佺期这首《从幸香山寺应制》全诗所创造的艺术意境,对于武则天崇佛活动的歌颂赞美,可谓异常巧妙而得体。
从七言律诗艺术形式的要求看,沈佺期此诗是无可挑剔的。《唐诗纪事》有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苏武、李陵)居前,沈、宋比肩。”这就是说,律诗到了唐代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已经完全发展成熟了。沈佺期此一应制诗辞藻华丽,平仄妥帖,对仗工整,音韵协和,也正可作为“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的一个佳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