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蜀僧闾丘师兄

2023-06-14 可可诗词网-佛道圣经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杜 甫


        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
        鸣呼先博士,炳灵精气奔。
        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
        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
        凤藏丹霄暮,龙去白水浑。
        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
        斯文散都邑,高价越玙璠。
        晚看作者意,妙绝与谁论?
        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
        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
        穷秋一挥泪,相遇即诸昆。
        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
        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
        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
        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
        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
        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杜甫是一位人情味极浓的诗人。他一生所交朋友遍及各个阶层、领域,作为一位诗人,他那才气横溢的诗心,又和圆满灵觉的佛心相生相契,于是,在他的诗作中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释家人物。第一次漫游时期有旻上人,第二次漫游时期有已上人,困居长安结识许生,赞其 “业白出石壁”,(据 《翻译名义集》称: “五戒十善,四禅四定,此属于善,名为白业。”说明许生的造诣》长安沦陷后,寄食大云寺,与赞公交谈极为亲切,“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那么,在成都草堂和蜀僧闾丘师兄交往便毫不足怪了。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天,杜甫为赠闾丘师兄而作了这首诗。闾丘,唐时复姓,名不详。师,唐人尊称僧人;兄,友人敬称,非为今人好 “师兄”联用之意。据仇兆鳌引原注云: 为 “太常博士均之孙。”《旧唐书 ·陈子昂传》附闾丘均传: “于昂弃后,益州成都人闾丘均,亦以文章著称。景龙中,为安乐公主所荐,起家拜太常博士。……有集十卷。”与杜甫祖义审言同年,同事武后。可见闾丘与诗人有很深的世家旧谊。
        诗首叙述闾丘世系,总领全篇。诗人说,你是铜梁的杰出人物,乃名重一时的闾丘均之孙,你的祖父曾拜太常博士,明灵机敏。一个“奔”字,景仰赞叹之情溢于言表。铜梁,地名。《唐书》: 合州石镜县有铜梁山,又有铜梁县。《十道志》:铜梁山,在涪江南七里。也许是指闾丘的出生地或修行地。以下十六句运用铺叙的方法,为其祖上的才能歌功颂德。诗人说,当年武则天掌握国家政权,罗致众多人材,几乎全是儒生和骚人墨客。”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进一步强调封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并不亚于卿相。接着从一般回到特殊,用夸张的手法呼出重点人物——世传闾丘均文章的文风“峻极”,竟超过了昆仑山!这是“炳灵精气奔”的落脚点。诗人又用庾信《齐宪王碑》”风沉丹穴,龙亡黑陂”的典故,点铁成金,造出很美的偶句”风藏丹霄暮,龙去白水浑”,比喻闾丘均仙逝。诗人说,闾丘均生前所作的碑碣,像玉石那样在雪岭之东放射出青莹的光泽;他的遗文,在通都大邑广为流传,其价值超过了为君主所佩带的玙璠美玉。人到暮年才能认识到他作文的用意,其意境绝妙之处,和谁一起商量、品叹呢?在这里,“碑碣旧制存”写的是北宗禅学五祖弘忍高僧圆寂后,闾丘均为其撰瑞圣寺磨崖碑(碑刻在山崖上,所谓摩崖石刻)的故实。“妙绝与谁论”以问句刹住,在语气上比直说更有感染力。
        诗的中腰四句,笔锋宕开,以“吾祖诗冠古“与诗首的”籍籍名家孙”相衬,埋下续写世交的伏笔。诗人说,祖上像豫树、樟木一样的高大,但逮至我们这一代犹如大树凋零、空有深根,不如前辈了。这样,诗从叙闾丘世系,到追述博士文章,又先称其望重生前,后称其名垂身后,再以“同年蒙主恩”的世交点题,化出闾丘师兄与自己,终于转入诗的主干部分。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杜甫早年曾有“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的自负,当时是拜谒达官贵人。现在自谦起来,是对精通佛法的世交朋友闾丘和尚,可谓此一时彼一时。诗人说,在这零落的深秋使人挥泪之际,和你相逢,就像遇见了兄弟一样。触景伤情,多少离愁苦痛,在这绵绵的相知情感中消解了。”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抚慰,排遗旅居者的忧愁,更何况只有土丘和篱笆之隔,来往十分方便。祇园,意译自梵文,全称“祇树给孤独园”或“祇园精舍”,印度佛教圣地之一。据说,释迦牟尼成道后,㤭萨罗国的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设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也奉献了国内的树木,因此以两人名字命名。后来用来尊称佛寺精舍。诗人去寺院探望师兄,正值连绵不断的阴雨初歇,沿途所见粳稻倒伏,一片衰凉,触发了他的出世之思,“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众所周知,禅师僧侣退思山林叶野,过着朴素自然、纯任自心的自由生活,在佛教修行中开拓出一个简易清幽的境界。而动乱尚未平息,国事日渐难堪,忧思煎百虑“者物极必反,需要一种精神生活中的平衡术来调养自己,禅宗和尚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恰恰能够以出世之淡洗去一些入世之浓,“客愁全为解,舍此复何之”,对他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在景色暗淡的黄昏,与闾丘师兄漫步长廊,晤谈散心,没有车马的喧哗之声,颇觉怡然自得,夜宿于佛寺,两人倾心交谈直至月落人静之时。
        平实而论,诗的这一部分比前面写得精采。前面叙述祖辈之旧事,后半讴歌今人之真交往、真感情。穷秋挥泪,地近慰愁,我住兄居的忘世融洽,写得很有人情味。仇注引陈善《扪虱新话》云:“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而老杜亦曰: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予爱其意度闲雅,不减渊明,而语句雄健过之,每咏此二诗,便觉当时情景尽在目前,而二公写之笔端,殆若天成,兹为可贵。”陈善对诗歌意境美的把握是准确的,但杜诗“夜阑”二句,浸透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是师兄软语说法,一方面是诗人痴心求道,偶见一轮落月圆如金盘,心中仿佛也有了圆觉之悟,禅学的妙悟和诗兴的天成,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得以实现,这也许是诗人“漂泊西南天地间”感觉最美好的时刻。入世的儒生去追求出世的精神文化,在一瞬间摆脱大千世界的纷扰,再配之以丰满灵觉的诗心,这难道不是诗歌产生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吗?此外,老杜用典平易、自然、贴切、毫无斧凿痕迹。从陶渊明的”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到这首诗的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有异曲同工之妙。“软语”,出自佛典,《法华经》: 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词柔软,悦可众心。《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语,一者柔软语,能使一切众生得安稳。《维摩经》云,所言诚谛,常以软语。可见 “软语”是温言适人情的佛家杂语。在“夜阑”的特定时间,轻轻地过一个“接”字,运用特殊的 “软语”,产生 “落月如金盆“的效果,又和禅学的 “圆觉”之典暗合。情味醇厚,韵味悠远,有谁再去理会这是用典呢?
        诗末四句以议论收束。诗人说: 在这静寂无声,人情冷漠的黑暗乱世中,你驱我驰地争夺不已,只有借助无边的佛法,才可以普渡众生,涤去凡尘。逆接前十六句铺叙,语气愤懑,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翻译名义集》载摩尼或日逾摩; 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圆觉经》说,譬如清净摩怪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名见。《宣室志》载,冯翊严生,家汉南岘山,得一珠,如弹丸。胡人说: “此西国清水珠,至浊水冷然洞彻矣。”以大师入题,以佛典结题,圆成增闾丘意,全诗诚如仇兆鳌所云: “今人作五古长篇,多任意挥洒,不知段落匀称之法。杜诗局阵布置,章法森然,如此篇,首尾中腰各四句提束,前后两段俱十六句铺叙,有毫发不容增减者。”
        杜甫生活在唐代中叶佛教发展炽盛的时期。从现存杜集中第一首诗 《游龙门奉先寺》可以看出,诗人早年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陶治。当诗人流寓成都、梓州、阆州等地时,和高僧情谊融洽,对佛尤为贪恋,在许多诗中道及他对佛的崇拜,较多地运用佛经佛典,表现出深湛的佛学修养。《赠蜀僧闾丘师兄》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但是,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兼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在国破家亡的艰危时世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终生坚持进步的理想,在他的世界观中,禅学思想的影响只是一个次要的方面。他的佛心不过是对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 的反思,借此非非之想以排遣他因身世不幸而生出的无穷烦恼,从情绪上看也许是真实的,但从他一贯的理智与行动上看,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