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2022-11-17 可可诗词网-佛道圣经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安石


        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沉沦,只为从来认识神。  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王安石的博学多才在宋代是颇为著名的,就连苏轼也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他。王安石晚年曾对佛教发生过兴趣,在诗词中时有反映。此词便是他晚年隐居金陵时所作,我们从中多少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宗教思想。
        此词开篇以“嗟见”二字发端,便是对人世众生的一种感叹。王安石从一个凡夫俗子,在欧阳修的延誉下,凭着目己的杰出才华,登上宰相之位,对朝野中那些为功名利禄而奔忙不停、你争我夺,甚至尔虞我诈的现象看得很多,这对于罢相隐居的王安石看来,觉得太没意思了,故有此感叹。照作者的意见,对于这样一种混沌浊世,最好的办法就是脱离它;在这一点上,即便有“纤毫”的追名逐利等“凡思”,也就证明他仍坠在尘世之间,并没超脱凡尘。
        词在北宋初期和中期夹杂一些议论,是常有的现象。如果说上二句是词人对人间一种带有感叹成分的议论,是对超凡与入俗的一种衡量标准,那么,接下的二句,词人便转入了对自己的议论。所谓“不住”,即佛教中所说的“无住”,指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人的认识也不应以固定的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而王安石此处的 “不住旧时”,是指自己决不为旧的的思想所束缚,自有解脱。所谓 “无相”,也是佛教名词,因为世人都是根据现象的相状和性质来进行认识的,而佛教却偏偏要摆脱世俗的这种有相认识,对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无一种固定的看法,唯其如此,才能得到真如实相。这二句的意思是说: 我王安石之所以能不受过去思想束缚,对以往的一切也不贪恋,也不作一种固定的表相认识,也没在凡尘浊世中一味地沉沦下去,就是因为我一直对神明,对尘世的精神和实质有一种认识和领悟。
        上片以感叹发端,下片却又设问衔接,“作么”,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说的为什么,宋人诗词中时有用之。为什么世间要有疏有亲呢?王安石的这一发问,正说明了他对这一现象有不满。于是,词人要 “降魔转法轮”。“法轮”也属佛教名词,是对佛法的喻称,据说法轮能摧破众生的烦恼邪恶,就如车轮辗转不停一般。然而,作者接下又说明,他的佛法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收拢心欲,除去妄想,而是对真理或真实境界的一种追求。
        末句中所谓的“幻化”,是对人去世的一种委婉说法;“空身”,即是指人的血肉之躯;“法身”,又称“佛身”,佛教称佛的真身为法身。在王安石看来,一个人只要有对真理或真实境界的执着追求,即便死了,自然也就可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而不必仅限于那些 “摄心除妄想” 的玩艺。
        此词一方面固然反映了王安石晚年对人生所持的 “无住”、“无相”、“无念” 的三无态度,流露了他晚年思想中的一些宗教情绪。但他却又完全被佛教观念所罩住,反在佛教学说之中,又注入了他个人的一些新的思想、认识和见解。由此可见,王安石晚年虽然隐迹山水,对佛学有兴趣,但并未完全遁入佛门,他对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真理或真实境界,也并未完全放弃。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