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牧马山胜果寺
范成大
佛灯已暗还吐,旅枕才安却惊。
月色看成晓色,溪声听作松声。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范成大登进士第。朝延派遣他到徽州 (治所在今歙县) 任户曹。绍兴二十六年赴任途中,作此诗。据 《石湖居士诗集》编次,牧马山大约在桐川 (今安徽广德)、宁国(今属安徽)之间。
诗的第一句写为佛点的灯,灯光已经暗淡,有时还吐了火舌,但马上又收回去。说明灯里的油不多,是将灭未灭的景象。没有职事僧人为灯加油,说明他们已经入睡,夜已经很深了。
第二句写。白天旅途跋涉,很累,累过了头,反而不能很快入睡。“才”字透漏了这个消息。大约经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才缓缓入睡。虽然如此,心时还是记挂着明天的行程,睡得不踏实。外界的影响,哪怕是很细微,也能惊动人。只用六个字刻画了这种心理活动,简练之极。
那么,外界什么影响使他惊动呢?第三句作了回答。原来,诗人把月亮光看成了拂晓时的亮光,大约月光很皎洁,所以出现了这种错觉。诗人是起床以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觉的,这里略去了。
有了这一番变化,诗人就是上了床,也难以入睡了。第四句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你听,风吹着松树林,发出阵阵有节奏的声响,但是,仔细一听,又错了,那不是松声,而是小溪溪水流动的声音。原来这座胜果寺的外面有小溪,有松林,寺就在青山小溪和松林的环抱之中。
所有这些,诗人几乎是在无意中点出来。他似乎只是在写个人的心理变化而没有考虑其他,但给人的感受,却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意象。
佛门清净地。作者在这首诗里,突出的是清净二字,清净到连一个僧人也没有出现。诗中佛灯似暗非暗、旅枕似安非安的描绘,“月色看成晓色”,视觉上的误差、“溪声听作松声”听觉上的误差,这些心理活动的抒写,迷迷离离,实实虚虚,加强了清净的氛围,令人向往。
看来,作者沉浸、陶醉在这种清净的环境之中。诗中虽然没有谈佛理,引用佛教典故,但仍然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在他身上所起的作用。
作者过早地失去双亲,抚弟嫁妹,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生计艰难,人世炎凉,他常常想寄迹山林,逃形虚无。于是,他接触了佛家学说,想从这里得到慰藉。作者诗化胜果寺的道理,大约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