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谒帝
袁宏道
除却善法堂,人间无此丽。
甍题铸黄金,玉版花纹地。
羲和曳长轮,锐碧返龙辔。
霞里召仙官,飞断青溪翅。
茫茫诸夏人,绡绮被山翠。
号呼夹笙镛,醒却天娥睡。
燔珠薪水沉,千里薰燎气。
长髯老真人,晓畅天家事。
逸典绝云亭,功高七十二。
鞭山驾鼋鼍,一笑秦皇帝。
这是一首游仙诗,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把道教胜地武当山天柱峰的美丽风光、道教传闻故事和明代武当山道教的盛况揉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群仙会聚、万众景仰的场面,蕴含着作者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武当山原名太和山,地处华中,绵延八百余里,山势奇特,雄姿巍峨。主峰天柱峰在湖北省均县境内,海拔一千六百多米,有“一柱南天”之誉。周围七十二峰,姿态各异,有“七十二峰朝金顶”之说。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的胜地,有不少著名的羽客、道士在此隐居修炼。相传黄帝时,道教的始祖玄武托胎于净乐国的善胜皇后,怀孕十四个月之后,从母亲的左胁降生。他一出世便聪明非凡,长大后得到玉清圣主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并让他到太和山修炼,终于得道飞升,被玉皇大帝册封为玄武。太和山也因此更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此山。宋真宗赵恒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特别信奉真武大帝,他动用了三十多万民工,花了七年时间,在武当山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台和三十九座桥。这些建筑和武当山天然的峰崖洞潭、飞瀑古木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幅壮丽奇特的画卷。明成祖还在这里举行过大规模的道教活动,使这里的道教盛极一时,形成了著名的武当道派。万历三十年(1602),袁宏道陪同父亲袁士瑜游历武当山,他们登上天柱峰,瞻仰了建在天柱峰上的金殿,拜谒了供奉在金殿里的真武大帝鎏金铜象。这首诗便是当时所作。
诗的开头四句,极写建在天柱峰上的金殿的富丽堂皇。“除却善法堂,人间无此丽”,这两句是虚写。法堂是演说佛法的大堂,《华严经》说:“世尊凝眸处法堂,炳然照耀宫殿中。”作者拿最壮观的佛殿与金殿相比,认为这是一间少有的华丽建筑。第三四句是实写,作者抓住金殿的突出特点,重点写了金殿的屋顶和庭院。甍是栋梁、屋脊;题指的是屋脊的两端。“甍题铸黄金”,描绘金殿的屋顶金光闪闪,高高耸立在天柱峰上。“玉版花纹地”,写的是金殿前的庭院,它用五颜六色的玉石砌成,相传这些玉石都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留下的。虽然作者并未对金殿进行详细的描绘,但由于抓住了金殿最突出的特点,从而使人感到这座辉煌夺目的建筑从底到顶都是铺金砌玉,实在是世上少有。
接下来“羲和曳长轮”到“飞断青溪翅”四句,作者借着丰富的想像,遨游太空,描绘了一幅群仙会聚的壮丽场面。羲和是神话传说中为太阳神驾车的神仙。《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意思就是叫羲和不要急急忙忙地赶着把太阳送回西山,龙辔指太阳神的车驾,相传太阳神用六条龙为他驾车,迅疾无此,所以李白《蜀道难》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羲和曳长轮,锐碧返龙辔”这两句,写的是羲和为太阳神驾着龙车,迅疾无比地飞过长空,返回天宫的情景。仙官指有官职的神仙。《神仙传·彭祖传》说:“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所以当天帝在彩霞环绕的天宫里召见这些仙官时,他们便各显神通,纷纷从四面八方飞驰而至,从高空望下去,遮断了山下的青溪,真是热闹非凡。
从“茫茫诸夏人”到“千里薰燎气”这六句,写的是祭天的盛况。天上的神仙从四面八方会聚一堂,引来地上无数人顶礼膜拜,他们身上的丝绸服装把青山的本色都遮盖起来了,真是一片人海。诸夏,本指周代分封的诸侯国,这里指中国。绡是生丝薄纱,绮是素花织物,这里泛指人们身穿的华丽服装。“号呼夹笙镛,醒却天娥睡”,进而写祭祀的音乐和仪式声震天地,规模宏大。你听,人们口呼仙号,万众欢腾,加上悠扬的笙歌管乐,宏亮的钟声,交汇成一部气势磅礴的乐章,把天宫中沉睡的仙女也惊醒了。笙是一种管乐器,镛是大钟,古代祭祀时常使用这两种乐器,“吹笙击钟,以次迭作”。“燔珠薪水沉,千里薰燎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祭天活动的场景:祭天的熊熊烈火燃烧起来,牺牲玉帛在烈火中化为烟气,直上长空,播散千里。燔是烧的意思,这里指祭天的仪式,即“燔柴”或“燎祭”。《礼·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疏曰:“燔柴于坛者,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 明代的武当山经常举行大规模的道教祭祀活动,道士张三丰在此开创了“武当道派”,《明史》有《张三丰传》记其事。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曾亲赴武当山巡祭,这首诗描绘的祭祀活动,当与此有关。
从 “长髯老真人”到结尾这六句,以一位修炼成仙的老者的口吻说古论今,表述了作者的观点。真人是道家和道教对那些修真得道或修炼成仙的人的称谓,按照 《淮南子》 的说法,真人是 “莫生莫死,莫虚莫盈” 的。所以这位长髯飘拂,气度不凡的老神仙,对于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说根据古书上的记载,古代的受命帝王取得天下后,曾经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共有七十二家。永乐七年明成祖在武当山举行的这次盛大的巡狩祭祀活动,则远远胜过他们。云、亭都是山名,《史记·封禅书》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最后两句,“鞭山驾鼋鼍,一笑秦皇帝”,再次称赞神仙的威力无比。你看他们挥舞神鞭,把巨大的山石驱下大海,驾着鼋鼍自由驰骋,相比之下,那求仙不得的秦始皇是多么可笑啊! 这里用了一个传说故事,相传秦始皇修筑了一座石桥,想渡海去看日出的地方。当时有个神仙就把石头赶进大海,他嫌石头在海上走得太慢,就不断用鞭子抽打,石头都流出了鲜血,至今红迹犹在。可见作者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神仙是多么羡慕,对世俗的权势却不以为意。鼋是一种大鳖,鼍是一种鳄鱼,俗称猪婆龙。
道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长期流传的一种宗教,从教理教义到宗教仪式都十分庞杂。但究其来源,不外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份。明代武当派道教在教义上主张三教合一。认为“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袁宏道的思想也是儒、道、释三家皆有,而对于道家,他主要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与解放,对于道家的一些迷信做法,则并不深信。这首诗是作者即景生情之作,他颂扬道教的建筑和祭典,但并不排斥佛和儒,开头两句说 “除却善法堂,人间无此丽”,甚至可以理解为他对佛教更为崇信。这些都反映了他的思想,体现着明代的特点。
袁宏道的诗,在艺术上具有清新流利、朴素自然的特点。这首诗也是如此,他由眼前的景物引出丰富的想象,借助想象抒发内心的感受,既不靠堆砌华丽的词藻,也不靠掉书袋搬寻典故,生动形象,毫不矫揉造作。这些特点,使他的诗歌在明代诗坛上别树一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