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苦肉计

2023-08-22 可可诗词网-佛道圣经文学 https://www.kekeshici.com

        昔有乌、枭,共相怨憎。乌待昼日,知枭无见,踏杀群枭,啖食其肉;枭便于夜,知乌眼暗,复啄群乌,开穿其肠,亦复啖食:畏昼畏夜,无有竟已。时群乌中有一智乌,语众乌言:“已为怨憎,不可解救,终相诛灭,势不两全。宜作方便殄灭诸枭,然后我等可得欢乐。若其不尔,终为所败。”众乌答言:“如汝所说,当作何方得灭仇贼?”智乌答言:“尔等众乌,但共啄我:拔我毛羽,啄破我头。我当设计,要令殄灭。”即如其言。憔悴形容,向枭穴外而自悲鸣。枭闻声已,便出语言:“今尔何故——故伤头脑,毛羽毁落,来至我所?悲声极苦,欲何所说?”乌语枭言:“众乌仇我,不得生活。故来相投,以避怨恶。”时枭怜愍,欲存养畜。众枭皆言:“此是怨家,不可亲近。何缘养畜,以长怨敌?”时枭答言:“今以困苦,来见投造,一身孤单,竟何能为!”遂便畜养,给与残肉。日月转久,毛羽平复。乌诈欢喜,微作方计,衔干树枝并诸草木,着枭穴中,似如报恩。枭语乌言:“何用是为?”乌即答言:“孔穴之中纯是冷石,用此草木以御风寒。”枭以为尔,默然不答。而乌于是即守求空穴,诈给使令,用报恩养。时会暴雪,寒气猛盛,众枭率尔来集孔中。乌得其便,寻生欢喜,衔牧牛人火,用烧枭孔。众枭一时于是殄灭。
        
        《杂宝藏经》中有一篇名为《乌鸦苦肉计》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一只“智乌”,用苦肉计骗取了“时枭”的“怜愍”(愍:同悯),得到了“畜养”,后来乘机用火烧死了众枭。这则寓言旨在宣扬佛教的业报轮回说,也就是因果报应的思想,劝人行善持戒。
        “昔有乌 (乌: 乌鸦)、枭 (枭: 猫头鹰)共相怨憎”。这种 “共相怨憎”是由过去的业所规定的。“乌待昼日,知枭无见,踏杀群枭,啖食其肉; 枭便于夜,知乌眼暗,复啄群乌,开穿其肠,亦复啖食”。这种互相残害,啖食其肉的行为也是过去的业所规定的。释迦牟尼认为业力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动力。猫头鹰害怕白日,一到白日就要遭到乌鸦的攻击; 乌鸦害怕黑夜,一到黑夜就要遭到猫头鹰的残害。它们这种“畏昼畏夜,无有竟已”的争斗,互相怨憎与诛杀,使自己也生活在畏惧之中。这正如释迦牟尼认为的人的生命、生存就是苦。这 “苦”,主要不是专指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逼迫恼忧的意思。乌与枭之苦,是属于佛 “四谛” 之一“苦谛” 中的 “怨憎会苦”。如果它们不停止残害活动,按照佛的业报轮回说,它们还将受到恶报。佛教认为,根据众生生前善恶行为的不同而有六道轮回。所谓六道轮回,是指地狱、鬼、畜生、阿修罗、人类、天。其中前三道称三恶道,后三道称三善道。最低的、最痛苦的是地狱,。最高的、最清净的是天。佛教认为,众生在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修善的在六道中随福业而上升; 作恶的在六道中随罪业而下堕。如此上升下堕,死此生彼,生生延续,世世升沉,不断在苦海中浮沉,在轮回中流转,永无了期。只有皈依佛教,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才能跳出六道的樊笼,求得超出生死的解脱。乌鸦与猫头鹰在 “畏昼畏夜,无有竟已”之际,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停止 “相诛杀”,化 “怨憎”为 “友好”和平相处,不为今生修来世; 一是继续“相诛杀”,“有有竟已”,在苦海中沉浮,在轮回中流转,永无休止。可是乌鸦没有走和解的道路。当时乌鸦中的一个 “智乌”对众乌鸦说: “已为怨憎,不可解救,终相诛杀,势不两全。”它根据对势态的分析,认为 “宜作方便(方便: 主意、方法、计策。作方便:打个主意。)殄灭诸枭,然后我等可得欢乐。若其不尔 ,终为所败。”不走与猫头鹰和解的道路,提出了消灭那些猫头鹰的计策。过去的业规定了乌与枭的怨憎,宿怨没有消除,又将增加新的怨憎。乌鸦新的恶业又将为自己造成更大的恶果,并使与枭的怨憎加深。按佛教的十二因缘,“智乌”并不智,而是“无明”。由于它的愚昧无知,不懂得佛教的四谛学说和缘起法的道理,才想出违背佛的弃恶从善的教义而去殄灭诸枭的计策。恶业起于无明。
        殄灭诸枭的计策,是实行苦肉计。智乌让众乌拔去自己的羽毛,啄破自己的脑袋,然后向着枭穴外 “悲鸣”。猫头鹰看着 “智乌”头破、毛落的样子,问它: “今尔何故伤头脑,毛羽毁落,来至我所? 悲声极苦,欲何所说?”“智乌”告诉猫头鹰说:“众乌仇我,不得生活。故来相投,以避怨恶。”当时枭看了智乌的样子。听了它的悲鸣,知道了它来投是为了 “避怨恶”,就起了怜悯之心,产生了想收养它的念头。其它猫头鹰都说:“此是怨家,不可亲近。何缘养畜,以长怨敌?”时枭却不以为然地说: “今以困苦,来见投造,一身孤单,竟何能为!”“智乌”于是就被收容下来。“智乌”用苦肉计骗取了枭的怜悯同情,被收留下来,这是它殄灭诸枭计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智乌的伤养好了,羽毛也丰满了,就开始实施殄灭诸枭的第二步计策。它衔来许多干树枝和干草,铺在猫头鹰的洞穴里。猫头鹰问它:“何用是为?”“智乌”回答说: “孔穴之中纯是冷石,用此草木以御风寒。”智乌骗得枭的赞同,“枭以为尔”,这是“智乌”殄灭诸枭计策走向成功的第二步。这第二步为殄灭诸枭做好了物质准备—— 用干树枝和干草铺巢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机一到,殄灭诸枭的计策就会实现了。“时会暴雪,寒气猛盛,众枭率尔来集孔中”。这是殄灭诸枭的时机,“智乌”飞到牧牛人那里偷来一根烧着的柴火,带到猫头鹰的洞穴放起火来。洞穴里的干树枝、干草,沾着火,便劈劈啪啪地燃烧起来。结果,猫头鹰一个也没逃出来,全都被烧死了。“智乌”殄灭诸枭的计策获得了成功。
        猫头鹰受此殄灭的果报,按佛教的业报轮回说,是它前世恶业的报应,是罪有应得。从智乌对“畏昼畏夜,无有竟已”的势态分析来看,如果不想方设法“殄灭诸枭”,乌鸦“终为所败”。这表明枭的势力大于乌,枭的恶业也大于乌,枭的恶果也应该重。诸枭被殄灭是它恶业的报应。
        因果报应,有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有生报者,来生便受;有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千生,然后乃受。诸枭被殄灭是现报,也是生报。因它的果因有今世之恶业,也有前世的恶业。“智乌”殄灭诸枭,也违犯了佛的“禁杀”的戒条。佛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它的恶业也必然受到恶果报应。“智乌”不是“智”,而是“无明”,它的行为表明,它不知晓佛教的四谛说与生报轮回说,由于它的无明,才导致殄灭诸枭的恶业;它的恶业,也必然导致恶果。《涅槃经》里说:“善恶之报,有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按照佛的业报轮回说,它不应设计殄灭诸枭,应设法与诸枭和解,解除怨憎,以修来世。《杂宝藏经》里还有一则《鹳雀衔草》的故事,其文云:“一鹳雀口中衔草,语诸鸟言:‘我等应当共相怜愍,集会一处而共住止。’尔时,诸鸟皆信其言,而来聚集。时此鹳雀伺众鸟等一切行后,就他巢穴,啄卵饮汁,杀他子食。众乌将至,更复衔草。众鸟既还,见有此事,咸皆瞋责。而此鹳雀拒言:“我不!”时诸鸟辈知其谄欺,悉舍而去。”这则故事中的鹳雀,用“我等应当共相怜愍,集会一处而共住止”的谄媚之言,骗取诸鸟“来聚集”;又“伺众鸟等一切行后,就他巢穴,啄卵饮汁,杀他子食”,违犯了佛教的戒律,遭到众鸟抛弃,过上了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这是对它恶业的果报。而众鸟对鹳雀只是“瞋责”,“悉舍而去”,没有像“智乌”殄灭诸枭那样,致敌手于死地,表现了佛的慈悲心肠,宽忍的胸怀。按佛的业报轮回说,诸枭来生将会得善果。
        这则寓言脉络清晰,文辞简赅。“智乌”和“时枭”两个形象通过对答问话得以展现,着墨不多,却如历历在目。“智乌”的狡诈使殄灭众枭的计谋得逞,时枭不辨真伪,终至养疽成患,这也是这则寓言故事提供给人们的一个教训。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