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
《新约·马太福音》第26章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30块钱。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除酵节的第一天,门徒来问耶稣说:“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耶稣说:“你们进城去,到某人那里对他说:‘夫子说:我的时候快到了,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门徒遵着耶稣所吩咐的就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他们就很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说:“主,是我吗?”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出卖我。人子必然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福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后,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众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三次祷告后,耶稣来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吗?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出卖我的人近了。”
说话之间,那十二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出卖耶稣的犹大给了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就与他亲嘴。耶稣对他说:“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于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稣。有跟随耶稣的一个人,伸手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当时,耶稣对众人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当下,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捉拿耶稣的人,把耶稣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去,文士和长老已经在那里聚会。……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他。
“最后的晚餐”指耶稣受难前,在逾越节晚上同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的那次晚餐。由于在这次晚餐上,耶稣预言了自己将按照上帝的意旨死去,作为对罪恶深重的人类的救赎,并且揭露了要叛卖他的犹大,因此这次晚餐成为信奉耶稣基督人们最重要的纪念事件。这次“最后的晚餐”在各福音书中均有记载,其中《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大同小异,《约翰福音》中则有其他同观福音书中未载的一些情节和耶稣言论。
“最后的晚餐”的背景是:耶稣带领十二门徒在各地传播原始基督教的教义,改革犹太教各种献祭和礼仪,宣传因信得救,为人数众多的贫穷群众的宗教解脱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特别受到下层社会人民的欢迎,同时也必不可免地要和当时的犹太教当局和罗马统治者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基督教“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
当耶稣和他的门徒到达耶路撒冷后,受到民众的迎接。耶稣清理了神殿,赶走了一切在神殿里作买卖的人,为人们治病,显示神迹,并天天在圣殿里教诲民众,宣讲教义。这引起犹太教上层人物的不安,他们认定耶稣的学说是“异端邪说”,耶稣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具有煽动性的狂人。于是他们千方百计设法得到控诉耶稣的口实,从而迫害他,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除酵节和逾越节都是犹太教重要节令,逾越节为犹太教三大节日之一,在犹太教尼散月 (公历三四月间) 14日晚上举行。据《旧约 ·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将率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屡遭埃及法老的阻挠刁难,引起天怒人怨。上帝耶和华遂晓谕摩西以本月为正月,10日以色列每家都要准备一只公羊羔,留至14日黄昏,宰羊取血涂于门楣和门框上。当上帝为惩罚埃及人,使天使击杀所有埃及人长子时,见有血记便越门而过。以后以色列人便立逾越节以志纪念,在这一天,以满周岁无残疾的羔羊一只,献祭后烤熟,食其头、腿、五脏和无酵饼。除酵节在尼散月14日晚到21日止,共7天,节日期间均食无酵饼,故名。据《出埃及记》,逾越节的夜间,埃及法老允许摩西率领全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因为临行急促,来不及预备食品,面也没有发,只得把带出来的生面烤成无酵饼充饥。以后以色列人便以上帝所命令的吃7天无酵饼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原来,逾越节和除酵节是两个不同的节庆,后被合并在一起庆祝。逾越的晚上亦即除酵节的第一天。
“最后的晚餐” 即发生在纪念逾越节的晚上。据 《马太福音》记载: 古逾越节的前夕,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为贪图钱财就已和祭司长和守殿官勾结上了,犹大答应把耶稣出卖给他们,并寻机把耶稣指认给要捕获他的人。犹大的卖主求荣,正中祭司长们的下怀,他们早就图谋除去耶稣,就给了犹大30块钱,做成一笔肮脏的交易。
耶稣既为上帝之子,岂能不洞察阴谋的进行?早在逾越节前,耶稣便对门徒预言了自己将被人钉上十字架,将以无罪之身解脱人类的罪恶。到了逾越节晚上的聚餐上,耶稣对门徒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引起了门徒们的极大震惊。门徒们彼此对看,猜不透是指谁说的,既愤恨又忧虑,便一个一个问耶稣: 是我吗?耶稣便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人,就是他要出卖我。人子必然要去世,但出卖人子的人有福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按《约翰福音》所载: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犹大,并说: “你所做的快做吧。”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耶稣对犹大说这些话,因为犹大带着钱囊,有人便以为耶稣是叫犹大去买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去周济穷人。犹大吃了那一点饼,就赶紧出去了,那时已时值半夜。
酒宴之前,耶稣对门徒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之前,和你们同吃这逾越节的宴席。但是我不吃,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国度里。”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后,就掰开递给门徒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酒杯说:“你们都喝这个,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为你们众人流出来,使罪过得以赦免。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耶稣让门徒们吃了代表他身体的饼、喝了代表他血液的葡萄酒后,便去橄榄山向上帝祷告。
《路加福音》上述记载:宴席上门徒们争论,他们之中那一个可算为大?耶稣对他们说:“外邦人有君王治理他们,那掌权管他们的称为恩主。但你们不可这样,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 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我们磨练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叫你们在我国里,坐在我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
为这段话做注解的,正是唯独在 《约翰福音》中记载“最后的晚餐”中的一段故事:吃晚饭的时候,耶稣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为门徒们洗脚,并用自己腰上所束的手巾为他们擦干。挨到西门彼得时,彼得问:“你洗我的脚吗?”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日后就必然明白。”彼得不让耶稣洗,耶稣又说:“如果我不给你洗,你与我就无分了。”“凡是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的。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耶稣洗完他们的脚,然后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为夫子,称呼我为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就是。我是你们的主,是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应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这是因为耶稣知道自己离世的时候近了,他既然爱世间相信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晚餐的最后,耶稣对门徒们说:“孩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间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而我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如果有彼此相爱之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向上帝祈祷时,出卖耶稣的犹大带领了士兵和祭司长等人也来到园里,并以亲吻耶稣为暗号把耶稣指认给士兵,终于使耶稣为敌人捉住后钉死在十字架上。以上便是各福音书中对“最后的晚餐”的大致记载。耶稣的言行反映出了基督教的一些根本教义,因而含义相当广博深邃。
耶稣主张博爱,他训诫人们要爱上帝和一切人,包括爱仇敌在内,同时也谴责了贪婪与私欲,这在当时无疑也是一种高尚的思想。耶稣自认是上帝所派遣,作为救世主以拯救人类,因此甘愿为了所爱的世人,牺牲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洗涤世人之罪,这是基督教救赎思想的源头。恩格斯在《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中指出:“基督教最初的一个革命的(从斐洛学派抄袭来的)根本观念就是,在信徒看来,一切时代的、一切人的罪恶,都可以通过一个中间人的一次伟大的自愿牺牲而永远赎掉。”而人们要使灵魂得救,就要信仰上帝,信奉基督,这样才能到达上帝之国,得到永生,与上帝同享永福。耶稣在受难之前与门徒的谈话中就提到:将在上帝之国等待与信徒们喝新酒。并说:“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我一样。”在世界末日来临时,所有世人都要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得到救赎的升入天堂,不得救赎者下地狱受永刑。同时使徒们将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耶稣被基督教奉为救世主,被神化成超凡入圣的“上帝之子”,但如果我们摈弃那些外加于他身上的神迹和先知应验之类的词句,把耶稣还原成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凡人,则这个人物也是具有非凡的品格的。
耶稣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被捕并多有不测,却依然泰然自若地照常准备逾越节的晚餐,并将这次晚餐作为向他十二门徒进行教诲的最后一课,甚至还以身作则为门徒们洗脚作为彼此相爱的范例。这才平静地向门徒们宣告:“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耶稣也许预料到他可能会经历严酷的考验,但是出于热爱自己的人民的心,甘愿以死去救赎世人。这种甘愿自我牺牲,使人类得免罪愆的做法虽然旨在宗教信念,但是体现在耶稣身上的这种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仍使后人为之崇敬,并在宗教教义宣传中成为具有极强感召力的形象。佛教中虽有“舍身饲虎”一类的故事,但基督教将耶稣舍身取义的形象表达得更加高大完整。
耶稣是具有着澎湃激情的人,他盼望着在受难前和门徒们一起度过逾越节的晚宴,他将饼和酒让门徒们分食共享或许是为加强一种同舟共济的印象,也可能是作为一种临别的记念。或许他确实想在上帝与他选出的人中间定立一个新约,但可以体会出的,在这个行动后面是有着一种感情色彩的。对于出卖他的人,耶稣的态度也非常明朗:“出卖人的人祸亦不远,倒不如未出生在世。”这位教诲人们要 “爱人如己” 以至 “要爱仇敌” 的救世主,倒也不反对“恶有恶报” 的信条,也使人感到作为普通人的耶稣更为可近。至于耶稣自己对待他可能遇到的荆棘之路,内心也是激荡的。他渴望着,躁动着,追求着,迷恋着,正如 《路加福音》 中说的:“我到地上来点燃烽火,我多么希望这火已经燃烧起来了! 我应当受苦难的洗礼,在经历这苦难之前,我心里多么焦急不安!”(《耶稣》,张晓明译。《圣经 ·路加福音》第十二章49—50节原文为:“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么? 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 正是这种活生生的凡人形象,才具有了异于常人性格魅力,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日本远藤周作在《耶稣的生涯》一书中写到: “在悲剧的舞台上还不能给周身放射着光辉的圣人形象配上神圣的光环,而当戏剧情节的背景变得暗淡之时,我们便会突然间感受到那个光环的异彩。”
圣经中记载耶稣受难前后的场景,堪与文学史中许多古典悲剧相媲美。悲剧总要表现英雄的受难与死亡,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引起人们的悲悯与畏惧,同时从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给人以 “净化作用”。耶稣的从容赴死无疑是他道德品格上的升华,是一种为美好理想而献身的行为,以耶稣为代表的正义的、善良的、新生的力量被压抑和摧毁,不仅反映了敌对势力的残暴与虚伪,也通过耶稣的言行和人们所受到的鼓舞反映出一种不可压制的美好追求,尽管这是一种宗教信仰上的追求,却也具有着强烈震撼人民的悲剧力量。
犹大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犹大为了区区30块钱这一笔可怜的赏金而出卖他的导师时,当他假惺惺地问耶稣: “主,是我吗”的时候,当他带领士兵捉拿老师、以亲吻为号把耶稣指认出来时,犹大这个姓名便成了叛徒的同义词,“犹大之吻”和无耻的背叛行径画上了等号。犹大的名字就像岳坟前的秦桧塑像一样,将永世遭到人们的唾骂。耶稣虽然惨遭极刑,而被整个人类钉在耻辱柱上的却是犹大,耶稣一时所受的苦痛,将成为犹大永远抹不掉的精神重负。
“最后的晚餐” 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悲壮色彩,一直成为文学家艺术家们笔下的素材,自中世纪以来,已有众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表现过这个题材。15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斯塔诺所画的 《最后的晚餐》在当时的佛罗伦萨便已享有盛名。但在所有美术作品中享誉最深的则是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达·芬奇所创作的大型壁画 《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以其恢宏的构想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表现了人的性格和道德的冲突,代表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峰,以至后世许多名手的同一宗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很难望其项背。
达·芬奇在 《最后的晚餐》 中,以集中体现在耶稣身上的美和善,与集中体现在犹大身上的丑和恶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和反衬,展示了两种力量、两种信念的尖锐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其他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人物,在这场冲突面前的各种感情思想的变化。当耶稣神情安谧地说出:“你们中间有人要出卖我了”这句话时,坐在正中的耶稣在身后窗户亮光的衬托下,格外圣洁和威严。两旁的门徒却神态各异,面容、姿态各不相同。有人这样解说: 从右端开始,秃顶的西门展开双手,像似在对倾身谛听的达太讲:“这是从何说起!” 马可随着达太也倾向西门,可是却将双手指向耶稣,似乎在问: “真的有人敢出卖老师?” 年轻的菲里普双手按胸,向老师保证: “我决不会干这种事!”大雅各惊呼着撑开双臂,无意中把杯子带翻。他身后的多马竖起一个手指问耶稣: “真有这样一个人?”基督耶稣只摊开双手,平静的面容上略带悲悯。再过去,温柔的约翰靠向后边听彼得的问话,虬髯的彼得左手按在他的肩上,游曲的右手还紧握着一把餐刀,使人想起后来他挥舞刀剑不许人们逮捕耶稣的暴烈性格。在彼得胸前,犹大紧靠在桌边,恐惧中仰向后方,右手不自觉地握住他出卖导师而获得的一袋钱币,在十三个人物中,只有犹大的脸隐在暗中,益增其形象的阴险和卑劣。左端年老的安德烈因震惊而举起双手,小雅各像是抚慰他,同时将左手从背后伸向彼得,制止他急中生乱。最后,年轻而雄健的马太却忍不住从座位上站起来,俯身凝视事态的发展。这十二个门徒分成每组三人的四个小组,各组之间又自然地由人身的倾斜和手臂的穿插互相连接,在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确实是人类艺术之杰作。
“最后的晚餐”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里是家喻户晓的。耶稣同使徒进最后晚餐时,将饼擘开分开给十二门徒吃,然后与门徒同享一杯酒,宣称这是他的血肉,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流出的,耶稣又吩咐门徒照样奉行以纪念他的牺牲,以擘饼后衍发成教会的圣体或圣餐仪式“爱筵”,各教派皆奉行如仪。因为在“最后的晚餐”时,耶稣和十二门徒共十三人,晚餐后耶稣即为宗教殉难,故西方社会普遍忌讳“十三”,视为不祥之数,如必须要用,也往往采用避讳的方法,如“十二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