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刚柔

2024-02-15 可可诗词网-文学批评研究 https://www.kekeshici.com

        “刚柔”最早有二义:1.《易·系辞》:“刚柔相推。”“阳”是“刚”;“阴”是“柔”。这是以“刚”“柔”表示宇宙之进行,乃哲学名词,但这并非“刚”“柔”之本义。2.《诗·蒸民》:“人亦有言:刚则吐之,柔则茹之。”坚强(硬)之物则吐之,柔软的则吞之。这就是“欺软怕硬”俗语之由来。刚柔表物性。再进到战国时,则表宇宙进行(《易·系辞》)。
        这二义(《诗·蒸民》表物性硬软之义与《易·系辞》表宇宙进行之义)与文学批评有关,特别是《易·系辞》之意义。
        从这两个意义发展出来,《论语》说,“强哉矫”。后来又有“北方之强”、“南方之强”的说法,说到人之性质。
        从表现物性,表现宇宙性,到表人性,又到表诗文性。
        说人性,先说强、刚;而文性,则不倡刚,却说“温柔敦厚”,重柔,重和平了。
        渐渐,就以“柔”来描写人,特别是用来写女子。曹子建《洛神赋》:“柔情绰态。”
        汉人讲音乐亦重“柔”。音乐本要“和”,故又讲“柔”。
        骈文时代,“柔”变成文性之传统。及后,到散文时代,则又不同。
        魏晋不重传统,故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说:“性刚才拙,与时多忤。”时为动乱时,要性刚才好,故与以前太平时要性柔不同。又,刘琨《扶风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表示柔不好。这与时代动乱有关。
        文字方面,至唐始注重刚,以为文字有刚、柔两方面。刚、柔变成人之性情之二典型,文字亦表现出来。刚、柔都对。及清,姚鼐的话,就表现这个意思,表现得很清楚了。韩愈值动乱时,其古文较刚;欧阳修则柔,时太平。苏东坡文刚(与时代及性情有关);而归有光以来,又柔。及姚鼐,文已有刚、柔二方面的了。姚《与鲁絜非书》说,文有两种: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二者。如风,如雷,如太阳,如火:是阳刚之美。这与“气”、“神”有关。又说,如“人登高望远”是阳刚。可见阳刚、阴柔与“神”、“气”有关。然而,其结果是对人之情感的影响。阴柔如“晴天”,如“不兴波之水”都是较平静的。
        曾国藩亦继承此说法,而说得更清楚,他说到表情方面。
        桐城派自归有光以来都偏重阴柔之美。不过,他们也认识阳刚之价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