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诗与引诗
赋诗与引诗两种情形,与“兴”的意义很有关系。因为赋诗、引诗是断章取义地借用原诗的。这种情形,在赋诗、引诗时是不会误会其意义的。但在解释诗时,断章取义地把它放在政教的立场来解释,就未免牵强附会太过了。陈诗观风的观念恐怕晚于《毛传》,《毛传》是在赋诗、引诗的环境中产生的。赋诗、引诗时,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直陈,其次是取喻。如郑晋相会,引诗“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就是直陈。而另一次郑晋相会,晋对郑引《蘩草》诗表明自己保护如蘩草之郑国,这就是取喻。赋诗、引诗时,多引《风》诗。但得注意:春秋时引《风》诗比引用《雅》、《颂》为晚。《雅》、《颂》多直陈,而《风》多取喻。用直陈就不会误会,而取喻时是很小心的。《毛传》把一切比喻都用政教观念来解释,就不免错误,不免牵强附会。
又,当时诗以声为用,入乐才得广传。大约《风》诗入乐较晚,因此引的、赋的也就较晚了。
又,当时诗以声为用,入乐才得广传。大约《风》诗入乐较晚,因此引的、赋的也就较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