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五、1999年中考三明题《反弹琵琶意何如》

2023-08-19 可可诗词网-初中阅读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认真阅读下文,完成1—11题


        反弹琵琶意何如
        ——创造性思维随笔


        ① 在描写音乐的古典诗歌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恐怕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人写道:“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由此可知历来的琵琶艺人都是怀抱琵琶拨弦弹奏的。没料到,今天的《丝路花雨》舞剧中的英娘,却以其反弹琵琶的舞姿在万千观众间爆了彩。我想,当年伤心落泪的诗人倘若有幸一睹反弹琵琶之妙舞,一定会破涕为笑的。
        ②怀抱琵琶而弹为“正”,举于身后而弹为“反”。因为一般艺人都是正弹琵琶的,所以一旦反其道而为之,顿然使人耳目一新。《丝路花雨》的舞蹈设计高就高在一个“反”字上,真可谓平中出奇,不落俗套!
        ③ 为什么其他舞蹈设计家,没有想到从“反面”作文章呢?
        ④ 从“反面”作文章,应该看作是一条思路。不仅仅是《丝路花雨》的设计者运用了这条思路,世界上善于动脑筋的人,都喜欢运用它,只不过有自觉与不自觉之分罢了。
        ⑤ 喜欢打扮的妇女,想让自己的头发来一点曲线美。可是,当初理发店用来烫发的工具竟是“火剪”,那可是怪吓人的。后来,有人发明了“电烫”,电能转化为热能,“热”使头发卷曲起来。但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既不方便,效果也不甚理想。爱动脑筋的理发师想: 能不能换一种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呢? 于是有人从“火”想到了“水”,从“热”想到了“冷”。经过多次实验,终于以一种“还原剂”、一种“氧化剂”实现了“化学卷发”。
        ⑥ 头发从来就是“热烫”的,他却发明了个“冷烫”。年轻的姑娘,当你“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融”的时候,是否也曾想到,这便是理发大师的“反弹琵琶”呢?
        ⑦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科学史上的实例。1826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一根金属丝接触伏打电池的两端,无意中发现金属线旁边的磁针转动了。这一发现宣告,电与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A)受奥斯特实验的启发,科学家戴维用通电的金属线环绕在一条软铁上,结果发现那块软铁表现出磁的特性——这说明电流使软铁磁化了。(B)
        ⑧ 电能生磁! 受戴维实验的启发,法拉第首先想到的是这一层,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思想局限在这一步,而是又想到了问题的反面: 磁能不能生电呢? (C)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当即写下“由磁生电”几个字。
        ⑨ (D)有一次,当他把整块磁铁插入铜丝缠绕的圆筒时,电流计的指针摆动了! 法拉第惊喜万分,磁终于生出了电! 我们今天使用的发电机、电动机,其基本原理就是法拉第发现的这个“电磁感应”。有心人会想到,而今遍布世界、威力赫赫的电流,乃是法拉第从他老师的“电能生磁”实验中反弹出来的“精灵”!
        ⑩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它的对立面。”所谓“反弹琵琶”的思路,说到底就是这种唯物辩证法原理在思考问题时的一种具体运用。它在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科研中,都能派得上用场。但是,如同任何一种工具都是只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使用一样,“反弹琵琶”也不是不分场合处处生效的。总的来说,其要义有二: 其一是“反弹”对象必须是可以“反弹”的事物;其二是“反弹”效果必须于社会有益。离开这两条,不能有创造,反而生荒谬。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1)创造学家奥斯本指出,当人们思路闭塞,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际,有“九条指示”可以对你的思想起“激发”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颠倒”: 可否反转过来? 反过来怎么样? 愿你掌握创造性思维的这一精彩艺术。
        1.从标题的“意何如”,你也许会联想到陈毅《梅岭三章》诗中的第一句,这句诗是:
        
        我们在初中学过的白居易的诗还有____。(任填一首)
        2. 加点字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低眉信手 信口开河 信手拈来
        B. 爆了彩 喝彩 色彩
        C. 破涕为笑 感激涕零 涕泪交流
        D. 反其道而为之 得道多助 津津乐道
        3.第④段打曲线的句子中的“一条”之后,如果加进一个限制性词语,便可更完整地表达本文的主旨。联系标题,这个限制性词语应该是:________。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⑤、⑥段所举的事例:
        
        5.“这是一个思想火花。在它的照耀下,法拉第不怕挫折,坚持实验。”这两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处,应放在文中标有字母的____处。
        6.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⑦、⑧、⑨段所举的事例:
        
        7.本段引用列宁的话,属于____论据,其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8.将第⑩段画线句的前一个分句变换为双重否定句,后一个分句变换为肯定句(直接写在下面横线上):
        9. 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引用奥斯本的话,因只引用其大意,所以不用引号。
        B.“九条指示”只提“其中之一”,是为了突出“颠倒”这一条,而其他条没有必要在此列出。
        C.这段话在全文中起篇末点题作用。
        D.文末三句话,前两句是设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10.对全文段落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11.综观全文,本文的议论由______引发,以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为主,论证了______的中心论点。
        [题解]
        第1题。考查知识迁移及识记。
        参考答案:
        断头今日意如何
        《卖炭翁》,或: 《钱塘湖春行》
        第2题。考查多义字的辨识。
        参考答案: A
        第3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题干提示,“联系标题”。原文标题有正标题和副标题,特别应注意副标题“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 创造性思维(的)
        第4题。考查概括论据,也是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 理发师从“热烫”想到了反面,发明了“冷烫”。
        第5题。考查文意贯通,文句复位。
        参考答案: D。
        第6题。考查论据,也就是段意的概括。显然举的事例是法拉第的事,事例的中心是“反弹琵琶”
        参考答案:
        法拉第从“电能生磁”想到了反面,发现了“磁能生电”。
        第7题。考查论据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道理(或: 理论)
        揭示“反弹琵琶”的理论依据。
        第8题。考查句子改写。划线的句子,前一个分句是肯定句,改写为双重否定句,“一切界限都”需改动,一般可改为“一切界限无不”;后一个分句是双重否定句,要改为肯定句,“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一般可改为“任何一种现象都能”。
        参考答案: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无不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第9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文中两个问号,是对“颠倒”的阐释,而不是“设问”。
        参考答案: D。
        第10题。考查对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第④段是前三段的小结,在全文起提出论点的作用,应划入第一段落。据此可排除BD两项;⑤⑥⑦⑧⑨是用事实论据,⑩是用理论论据加以论证,(11)篇末点题。据此应排除A。
        参考答案: C。
        第11题。考查议论文三要素。
        参考答案:
        “反弹琵琶”的舞蹈设计
        事实 道理(理论)
        从“反面”做文章,应该看作是一条创造性思维的思路(或: 从“反面”做文章是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