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2019-02-07 可可诗词网-生平简介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大诗人。是巴蜀地区成长起来的著名诗人。

 

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内)。大约在他5岁的时候,随父亲迁入 巴蜀的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李白在巴蜀地区渡过了他的少年儿童时期,大约 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再也没有回过故里。至德二年(757年),因受牵 连而被“长流夜郎”,途经三峡西端的奉节时,获悉已被大赦,又立即重返湖北岳阳。这 是他最后一次到巴蜀。李白的主要生涯都是在巴蜀地区之外度过的,大量的作品也写 于外地,特别是在长安的著作量更大。但李白毕竟是在巴蜀长大的,20年的生活给了 他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个人性格,都留下了巴蜀文化的痕迹,在其作品中不 时地流露出来。

李白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铁杵磨针的故事已经广为人们所知。传说李白幼时 不好学,在玩耍之中见一老妪磨铁杵,李白不理解,问老妪为什么要磨铁杵。老妪说要 把铁杵磨成针。李白认为这不可能,老妪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悟 出其中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许实际上并无此事,只 是假借李白之名而教育后人晓喻刻苦学习的道理。但这也能反映李白少年时期的刻 苦好学。李白自己也说:“五岁诵六早,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还说:“十五 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由于李白少年时期勤奋学习,知识面广阔,从而为以后的艺术 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白20岁到25岁几年间,遍游了巴蜀地区的名山胜迹。巴蜀的壮丽景色给李白 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个时期留下的诗作较少,但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锦 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中,也能体会到李白触景生情的心情。就是李白离开巴蜀之 后,也还有众多的诗篇描叙巴蜀风貌。

最为著名而又具代表性的就是《蜀道难》。这是李白离开巴蜀大约20年之后写的 描叙巴蜀地理的诗,也是李白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且《蜀道难》本是乐府曲名,以曲名 兼作诗名,直接叙说蜀道的艰难险峻,反映了作者独具匠心。李白的《蜀道难》说: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 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 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 峦。扪参历井仰协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 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峰 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 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从巴蜀古国的历史开始,到巴蜀山川险峻,都作了充分的描叙。也体现诗 人对巴蜀政治局面潜在危机的忧虑。读完这首诗就能体会到李白对故乡的思念、关切 之情。与此同时,李白还写了《送友人入蜀》一诗,诗中写道: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这些简练的语句同样表达了蜀道艰辛的意境。从这些诗句中,不难了解到巴蜀山 川给李白留下的印象是何等深刻。

随着年龄的增大,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李白晚年旅居安徽宣城,见到盛开的杜 鹃花就联想到巴蜀故乡,写下了《宣城见杜鹃花》诗。对故乡的怀念跃于纸上:

蜀国曾闻子规啼,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事过两年,李白因卷入政治斗争而被长流夜郎。在前往夜郎途中,经巴东三峡时, 李白面对雄伟险恶的地势,写了《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当李白行至白帝城时,大赦的命令也传到了。李白即刻又从白帝城重返江陵,写 下了名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是三峡景色,只因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同,就作了不同的描叙。这也是李白关于 巴蜀山川描叙中的一个特色。尽管李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但对巴蜀故乡的思念、 记忆,却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

唐代道教盛行,修炼成仙已是一种社会思潮。少年时期的李白就深受这种思潮的 影响。峨嵋山险奇、秀丽的山峦,更是激发了李白的成仙思想,写下了《登峨嵋山》一 诗:

蜀国多仙山,峨嵋貌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冷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呤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李白此时尚不满25岁。到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已经44岁,在诗中还写道: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想成仙而不能,从梦中惊起而叹息,正是少年时期修道成仙思想的反映。第二年李 白又写道:

明皇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五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这说明,李白求道成仙的思想并非偶然感触,而是有一定的思想根源,即青少年 时期就已形成的观念。

唐代诗人都有饮酒风尚,尤以李白饮酒为最甚。杜甫曾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 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但李白醉酒之后,思路依然清晰, 并不糊涂,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酒醉之后的作品。一次唐玄宗与宫人行乐,召李白上殿 赋诗助兴。这时李白已大醉,站立不稳,只好由内侍扶着,将醮了墨的笔递到手上。李 白略加思索,挥笔写下作品10篇。这就是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另外,在李白的诗句 中也常见:“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劝酒唤客尝。”“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 诸。”等饮酒描写。把饮酒与侠客专诸联系,也反映了李白的豪饮侠士风度。李白这种 豪饮又不拘小节的风格,也与他的巴蜀生活有关。李白在青少年时期就喜剑术,重侠 义,而且经常与赵蕤来往。当时,赵蕤就是颇有名气的任侠风度之人。在李白诗中,经 常可见侠士风度的描写,这正是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性格。

虽然李白仅在巴蜀地区生活了20年,但对李白以后的创作生涯却有巨大的影 响。李白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巴蜀文化的色彩,所以说李白是巴蜀文学家并不为过。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