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023-03-30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解】

       本诗是青年李白初离蜀地时所作,意境明朗,音韵流畅。上联的意境可谓空灵入妙。首句用一个倒装句点明蜀地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光明。“秋” 字入韵,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了月色之美,诗人信手拈来,天然自成。月亮只有 “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的影指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入” 和 “流” 两个动词构成联动式谓语,意在说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当然不会是真的流走了,而是被流动的江水扯成了一长溜的碎片,看起来像在流动。这个 “流” 字,是非常传神的,只有亲历其境,才会看到月影随江水流走的妙景。所以次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了秋江行船之事。
 
       下联的人情实在令人陶醉。
 
      次句景中已暗示有人,第三句中人已完全露面: 作者正连夜从清溪驿乘船出发,从青衣江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青年,乍离故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让千里月光寄托我的乡思吧!
 
     末句说,我虽然再三思念我的友人,可是仍然不得相见,只好任船随江流,直下渝州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在这里用七个字表达出来,可谓语短情长。
 
【全诗】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 释】
①这首诗约写于开元四十年(726)作者从犍为清溪去重庆的舟行途中,是 李白辞亲远游的纪事诗之一。②平江: 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 山县入岷江,在峨眉山东北。影:指 上句的“半轮”秋月倒影。③清溪: 即清溪驿,属犍为县,在峨眉山附 近。三峡:此指蜀中三峡。即乐山 县黎头,背峨、平羌三峡。④渝州: 今四川重庆一带。唐属渝州。君:指 友人。
 
【译文】 半轮峨嵋山的秋月呵,影入平羌江的水波之中,我连夜从清溪赶往三峡,虽然思念你,却见不到你的面容!
 
【赏析】
 
          李白虽然并不是出生在蜀中,但因五岁的时候就移居到这里,所以他是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看待的。蜀中的自然山水引起李白很大的兴趣,江油附近的戴天山(大匡山),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以及著名的峨眉山,都曾留下他的足迹。特别是峨眉山的险峻和山上的烟霞,使李白惊叹不已。他在一首题为 《登峨眉山》 的五言古诗里说:“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可见峨眉山给他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这首《峨眉山月歌》也是写峨眉山,不过并不是写山本身,而是写山上的月亮。月亮哪里都有,在一般人看来哪里的月亮都一样。但是诗人的感觉就不同。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他觉得故乡的月最明亮。李白也是这样,他最喜欢峨眉山的月亮。早年写了这首《峨眉山月歌》,晚年又写了一首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那是公元759年,李白死前三年在江夏(今湖北武昌) 写的。有一位四川和尚 (蜀僧晏)要去长安,李白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诗里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峨眉山月怀着多么深厚的感情。这不仅是对峨眉山月的喜爱,也是对故乡的眷恋。
 
       头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点出一个“秋” 字,说明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半轮”,说明正是月儿半圆之际。“半轮”就是半圆,但说 “峨眉山月半圆秋”,显然不如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因为“轮” 字更有实感,它不仅有圆的形状,还有动的感觉。它的蕴含更丰富。把“半轮”和“秋” 这两个词连起来也很有意思。“半轮”不是修饰形容“秋”字的。“秋”无所谓一轮、半轮,这 “半轮”乃是修饰上边那四个字“峨眉山月”,“秋”是说明当时的季节。正常的句式应当是“半轮山月峨眉秋”,但这样不合平仄。即使不考虑平仄,也太平常了。李白把 “半轮”放在“山月”和 “秋”字中间,既修饰了 “山月”,似乎又和 “秋”发生了关系。因为七言诗的句式是上四下三,诵读的时候,习惯地读成“峨眉山月——半轮秋”。秋当然不能用 “半轮”去修饰,但是那“半轮”,做为秋天景色的一种突出的点缀,却能造成深远的意境,把一幅清晰的图画呈现在读者眼前。诗人要说明的重点不在峨眉山已到了秋天,或者从峨眉山树木的颜色看出了秋天,而是从半轮山月上感觉到秋天的来临。大家都会有类似的体验,秋月和夏月是不一样的。也许因为空气的温度、湿度不同,秋月特别皎洁、明亮。仿佛也带着几分凉意。李白正是把这种体验说了出来。
 
        第二句 “影入平羌江水流”,主语是什么呢? 显然是峨眉山月,是峨眉山月的影子投入平羌江水之中,随着江水的流动,也在流动着。那个“流”字是指江水的流动,也是指月影的流动。从这句诗看来,平羌江水一定是十分清澈的,否则见不到月影。孟浩然的 《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上的月离人很远,不会近人。“月近人”的月 ,是江水中的月 ,诗人坐在船上,江水又十分清沏,月亮的影子投入江中,诗人觉得它离自自己很近,有几分亲近之感。李白这句“影入平羌江水流”,虽然只说了月影随着平羌江水在流动着,但江水之清澈已在不言之中了。四川乐山市北约二十三公里的岷江上有一段叫嘉州小三峡。北为犁头峡,中为背峨峡,南为平羌峡。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
 
        三四句,诗意递进了一层,地点也改变了。“夜发清溪向三峡”,“清溪”,据《舆地纪胜》 是驿名。在嘉州犍为县,平羌峡南口东岸。夜里从清溪出发再向下游走去,当然还会有月亮伴随着,但那峨眉山月却见不到了。所以第四句说:“思君不见下渝州”。“君”,您,指峨眉山月。思念着您,却又见不到您。就这样,在对峨眉山月的思念之中沿江而下,驶向渝州 (今重庆),再经渝州到三峡。这两句诗让人感到李白一路之上都在思念着那半轮峨眉的山月,沉浸在山月的美好回忆之中。
 
         王凤洲曰:“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不胜痕迹矣,可见此老炉锤之妙。”的确,一首七言绝句,四句二十八个字,竟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缺乏艺术的才能,就会写得枯燥无味,象是一篇地理位置的说明书。可是出自李白笔下,却是那么新鲜自然而又动人。这就是因为李白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个性。从平羌江,到清溪,到渝州,到三峡,一路之上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峨眉山月 的爱,他舍不得离开她,舍不得离开故乡。在漫长的行程里,峨眉山月虽然渐渐地不可见了,但在李白的心中,她却始终清晰地浮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