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晚,是“安史之乱”五年后,“开元盛世”急剧衰落。作者时年五十九岁。
首 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诠 释】
[注]岳阳尽,不仅指岳阳城,而且指包括天岳山一带的山川城池。据载,这一带的山脉叫“天岳山”,该楼正位于此山之阳,故楼依此而立名。“天岳山”,即巴陵山。
川迥(jiǒng窘),远处的川流,这里的“川”当指于此湖吞吐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之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迥,远也。开,指湖面的开阔。
〔译〕登上岳阳楼远眺,天岳山一带的山川城池尽收眼底;远处的湘、澧、资、沅各水汇入了洞庭湖。
【赏 析】
这一联,起得突兀高远,对仗自然。诗人登楼远眺岳阳城全貌,历历在目。众多河流从远处汇入洞庭湖,使湖面大为开阔,一片汪茫。这联的“尽”与“开”二字,写尽了楼高与湖大,既表现了诗人居高临下饱览湖光山色的愉快心情,又衬出了楼宇轩昂高耸湖畔的态势。
颔 联:
雁引愁云去,山衔好月来。
【诠 释】
[注]引,带引,也即带走。
衔,此指衔而吐出。
[译]高飞的雁群带走了我的愁思烦忧;明月从山后升起,像是为山所衔出。
【赏 析】
这一联写景空灵活泼,移情入景。诗人的视线从远眺转为仰望。一般写旅人思归,鸿雁总是给人带来凄冷之情;濛濛月色,也令人产生愁思和惆怅。可是,李白在这里却出人意料说,一腔愁思统统让大雁带走了;一轮明月升空,有如为群山所衔出,多么畅达,多么有趣,极富幽默感!
颈 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诠 释】
[注]下榻,有两说,一是借住寄宿,即俚语“下处”;一是说用汉人“陈蕃下榻礼贤”之事,旧注多从之。我认为以前说为妥。行杯,传杯而饮,曰“行杯”。
〔译〕今晚何处借住?下榻云间;传杯饮酒在哪里?就在天上呵!
(也可用另一种现实译法:岳阳楼真高呵,在它上面下榻传杯,宛如在天上云间一般。)
【赏 析】
这一联写下诗人神来奇想。此时此地,诗人的荣辱皆消,豪兴勃发,异想天开——夜幕降临,何处下榻?哪儿饮酒? 于是,诗人的奇特想象涌了出来:下榻“云间”,传杯“天上”。真是飘飘然,有如进入了仙境呵!此联加上颔联的描绘,给诗歌塑造了一个优美意境,更显示了岳阳楼的高耸崔嵬。
尾 联: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诠 释】
[译]醉后迎着湖上吹起的凉风,它刮得人们衣袖来回飘舞。
【赏 析】
诗歌最后一联,使“诗仙”活现。你看,他醉后翩翩起舞,湖上清风更飘动着长长舞袖。一个老当益壮、栩栩如生的“诗仙”形象,跃然纸上。总之,全诗以写景起句,高远而又自然,并融情入景,展开想象翅膀,异想天开,终于在尾联现出自我——一个活脱脱的“诗仙”形象。
比 较
经过上边分头细细赏析后,比较就有了可靠的基础,而且可以作出简要的比较及其结语。
(一)三首咏湖诗的共同之处
①几首诗作者虽然不同,但都是“登楼咏湖”之作,基本上可归属于“咏湖诗”(山水诗之一种),皆为写景抒怀。
②三首诗均具有想象丰富、感情充沛的特色,诗中的艺术形象都受着情感的灌浇。因此,首首诗都洋溢着迷人的活力和魅力。
③在体制上,都系之于五言律诗,章法结构也大体相近。
(二)它们的相异之处
在这里,主要就其题旨及风格上作些比较。
①杜诗感时伤世,忧国恤民,沉郁顿挫,表现了深沉的现实主义精神。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说:
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 涵茹到人不能涵茹,为大; 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 《艺概·诗概》)
②李诗潇洒豪放,驰想奇特,感情洋溢,湖光山色,无不注入诗人流放夜郎(因入东王李璘幕府举兵讨逆为肃宗误解而获罪),而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忱,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它当然也离不开李诗固有的特色之一:“酒仙”与“诗仙”的统一。
③孟诗以望洞庭起兴,委婉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求仕意向,写得气势恢宏,不亢不卑,真挚自然,别具一格(就“干谒诗”而言)。诗歌表达了一个不甘寂寞的隐者寻求援引的迫切心情和报国无门的胸臆。将一首“干谒求仕”诗,写成如此优美的山水诗,不愧为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但是,比之杜诗,不论全诗意境,或者诗中警句,都似乎略低一筹。正如《子西文录》作者唐庚所评:
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馀诗虽大而小。
* * * *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杜诗(指《登岳阳楼》)写景如此之大,自叙却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到底为何会这样?
我想,这同诗人气质和当时背景有关。这首诗是在杜甫因贫病而逝的前二年时写的。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万方多难此登临”之故。
杜甫另一首《登楼诗》,其中有句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花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大家知道,杜甫是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的爱国现实主义大诗人,在“万方多难”之时,不论到了何处,见到了怎样的景物,都不能不带上诗人主体的主观色彩,不能不注人作者的感情与意识。因此,在杜诗中,常常表现出类似情况。比如,前边读过的《登高》在诗里,就从“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恢宏的写景中引出了“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凄苦心境来。何止此一例! 这是因为在他“登临”之时,国之内忧外患,民之涂炭苦难和自己的落拓身世,万端感慨油然而起。于是,雄浑开阔的景象,往往成为生出落寞悲哀心境的契机。由此,我们不妨把他的这种“诗境阔狭顿异”的现象,看作诗人个人素质同时代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
今日更新
-
梦, 精神抗争的诗化——《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2020-02-28]
-
李白诗词《清平调词三首》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乌栖曲》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乌夜啼》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
李白诗词《关山月》原文、鉴赏和解读
[2019-05-1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