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019-03-09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解】
诗人借梦幻和神话传说,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奇异境界。这座梦中的天姥山,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他运用浪漫主义驰骋无羁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把雄峻壮丽的奇山异水的刻画和缤纷多彩的幻想仙境的描绘融合起来,不断变换场景,推出一个个画面,组成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奇瑰惝恍的艺术境界,表示对这样远离污浊现实的纯洁、光明、瑰丽的世界的向往,并且表达了蔑视权贵、决不卑躬屈节的意志,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坚持独立的人格、追求个性自由的最可宝贵的性格。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此诗说:“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则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诗以七言为主,兼用杂言,间用楚辞句法,激情奔腾,气势豪放,笔法收纵自如。清赵翼《瓯北诗话》说:李白“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
 

【全诗】
 
 
海客谈瀛洲2,烟涛微茫信难求3。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四万八千丈5,对此欲倒东南倾6。
 
我欲因之梦吴越7,一夜飞度镜湖月8。
 
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9。
 
谢公宿处今尚在10,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11,身登青云梯12。
 
半壁见海日13,空中闻天鸡14。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5。
 
熊咆龙吟殷岩泉16,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17。
 
列缺霹雳18,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19,訇然中开20。
 
青冥浩荡不见底21, 日月照耀金银台22。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23。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24。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25。
 
惟觉时之枕席26,失向来之烟霞27。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28,须行即骑
 
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9,使我不得开心颜!
 
【释】
 
1.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是天宝初年李白将由东鲁游吴越时所作。天姥:山名,在今浙江嵊县东。
 
2. 瀛洲:东海中神山名。
 
3. 信:诚然。求:访求。
 
4. 拔:超出。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姥山东南。
 
6.“对此”句:是说天台山虽高,但与天姥相对,仍显得低倾。以上第一段,越人介绍天姥山的险峻。
 
7. 之:指前面越人的话。
 
8.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南。
 
9.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南。
 
10. 谢公:宋代诗人谢灵运,他常在会稽一带游历。《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11. 谢公屐: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一种特制木鞋,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12.青云梯:指高入青云的山路。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13.半壁:半山腰。
 
14.“空中”句:是说天已明。天鸡:《述异记》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5.暝:指天色已晚。
 
16.“熊咆”二句:熊咆龙吟之声,充满层岩林泉,使人登此惊慌战栗。17.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18.列缺:闪电。霹雳:雷。
 
19.洞天:神仙居处。
 
20.訇 (音hong):大声。
 
21.青冥:远空。
 
22.“日月”句:写洞中别有天地胜景。
 
23.云之君:云神。
 
24.以上第二段。叙述梦境。
 
25.恍:恍惚迷乱。
 
26.觉:醒。
 
27.向来:旧来,指刚才的梦境。
 
28.白鹿:神仙所骑。卫叔卿、王子乔都有骑白鹿事。
 
29.摧眉:低颜的意思。事:服侍。
 
【译】
 
海外来客向我谈起那神仙居住的瀛洲,
 
仙山虚无飘渺、烟涛微茫,实在难求。
 
越人每每与我谈起天姥山,
 
天姥山云霞变幻,气象万千,当可寻见。
 
它逶逶迤迤,直连霄汉,
 
它的气势超越了五岳,将雄伟的赤城
 
遮掩。
 
那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
 
面对天姥,倾倒于东南。
 
因此,我的梦魂呵,神游吴越,
 
一夜之间,已经飞渡镜湖明月。
 
湖月映照着我的身影,
 
一直把我送到剡溪清波,
 
当年谢灵运住宿之处依稀尚在,
 
绿水荡漾,传来声声猿啼。
 
我也穿上谢公的登山屐,
 
身体,已登上青云石梯。
 
半山里欣赏海日冉冉升起,
 
空中传来几声天鸡鸣啼。
 
一面面奇峰怪岩兀立,
 
一条条道路曲折神奇。
 
不觉间,天色已然昏暗,
 
我却斜倚岩石,在丛丛花树中痴迷。
 
忽听得熊咆哮在山岩,
 
龙长吟在深渊。
 
密密的深林为之抖栗,
 
层层的山峦为之震颤。
 
云雨黑压压地漫卷,
 
水面波动,升起冉冉轻烟。
 
雷鸣电闪,崩溃了巨大的山峦,
 
一座石门轰然而开,
 
现出神府洞天。
 
这是另一个宇宙,
 
有着无际无垠的青天。
 
日月的光辉,照耀着
 
神仙的洞府——金银台。
 
风儿是仙人的神马,
 
仙人们,一个个自云中而下。
 
虎鼓着宝瑟呵,鸾凤驾着车,
 
仙人们排列得密密麻麻。
 
我的神魂呵,忽然若有所思,
 
恍然惊起,不禁失声叹息。
 
突然间失去了刚才的烟霞仙景,
 
身边只有睡眠的枕席。
 
人世间的行乐也是同样道理,
 
古往今来万物万事,都如水东流去。
 
此一别,我也不知何时而返,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山崖间,
 
很快我就要骑着鹿儿寻访名山。
 
我怎能低眉折腰侍奉权贵,
 
使我不能舒心展颜。
 
【评】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本题作《别东鲁诸公》,另有一种唐人 选本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 一。
公元七四二至七四四年(唐玄宗天宝元年至三年),李白在 长安为唐玄宗翰林供奉。由于政治上失意,李白终于离开了帝 都。在漫游梁宋齐鲁之后,于公元七四五年(天宝四年)李白又 离开东鲁南下吴越,这首诗当即此时所作。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李白从离开长安后,政 治上受到打击,其失意的情怀和精神的苦闷可想而知。在现实 社会中既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 林中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 无庸讳言,李白在离开长安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确比未入长安 时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对唐王朝统治阶级腐朽的实质也有了更 深刻的体会,因之他对建功立业的雄图壮志固然有无从实现的 苦恼,而同时对富贵利达这一类世俗的追求也不再抱有过多的 幻想,并对高高在上的贵族权豪表示了高度蔑视。从而他有所 憬悟,在精神上一定程度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这才导致他产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这种坚决不 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是必须充分 肯定的。
 
       然而,由于作者未能跻身于政治舞台,理想抱负在很大程度 上遭到打击而破灭,他又感到人生如梦,人事无常,因此在这首 诗中,也同时流露出饱含虚无主义的消极成分。诗人写梦中仙 境,其神奇瑰丽的场面固然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又 使作者感到魂悸魄动,仿佛在这神奇瑰丽的背后还有着若隐若 现的恐怖的阴影,这就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因四处碰壁而使精 神上受到压抑的一种反映。于是他慨叹“古来万事东流水”,即 使及时行乐也排遣不了自己所负荷的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就是 诗人消极情绪情不自禁的流露,也是这首诗思想性方面的主要 局限。我个人认为,在李白全部的诗作中,这两者一直是相互依 存,而又彼此矛盾着的。这正是李白世界观中不可分割的两个 侧面。
 
 
值得注意的还是此诗的艺术特点。有些人每有一种误解, 以为杜甫写诗是讲求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而李白只是以磅 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不大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 缔造。其实不然,在神采飞扬和昂头天外的豪迈诗篇里,李白同 样是注重修辞炼句和章法结构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足 以说明这方面的特点。
 
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的传统特征,是 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因此,我们 读这首诗就根据其韵脚的变换来划分它的层次和章节: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一本作“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 、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 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 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 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 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分为三个段落。开头是引子,末段是结语,中间是梦游正 文。结构很完整,纯系散文格局。有人认为“以文为诗”是杜甫 发其轫,韩愈扬其波,至宋代而大兴于世。其实“以文为诗”乃是 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李白也有以文为诗的篇什,只 不过不及杜、韩那样突出,那样有意为之罢了。
 
 
        现在我们从第一段谈起。第一段凡三换韵脚,实即有三层 转折。诗中明言行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从旅程看,游天姥山 不过是个因由;但全诗重点,却放在“梦游”上。至于梦游之境是 否真的天姥,那倒无关紧要。东鲁濒海,故以海上仙山起兴。第 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看似对举平起,而一、二句实为陪笔。盖 人在现实社会中遭际每坎坷不平,李白本人亦不例外,于是乃追 求神仙世界。这虽属理想,却只是幻想。神仙世界在现实中并 不存在,李白并非不了解;倒是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可供遁世隐居 者游赏,这还是比较现实的。所以作者认为“海客”侈谈神山(蓬 莱、方丈、瀛洲为海上“三神山”,见《史记·封禅书》),实际却未必 能真莅其境;而越人所说的天姥山,尽管高入重霄,因云霞明灭 而时隐时现,却是实有其地,只要到了那里,便能骑鹿遨游,也仿 佛得成仙之趣了。进入第三层,便撇开瀛洲,专写天姥。评论者 谓之“双提”而“单承”。但前四句作者所用技巧尚不止此。这四 句是五、七言相间错的,平韵二句在前、仄韵二句在后,这自然是 古诗作法。我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乃是这四句已为有了近体 诗以后的古诗,它已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倘将“越人”二句提 前,“海客”二句移后,读者试再读之,岂非一副上五下七的对仗 工整的长联乎?此可悟古近体诗相互为用之法。杜甫早期有 《望岳》一首,五言八句,中四句对仗工整,人皆以古诗为目之,其 实是一首仄韵五律。李白这一首的前四句亦属同工异曲,似有 意似无意,仿佛也从近体变化而来。惟七言对称的两句平仄与 近体格律不尽相合,故终是古诗而非近体,否则便近于白居易 《长恨歌》的格调了。
 
         第三层“天姥连天”四句,第一句不仅写其高,兼亦状其远阔 雄峻。“向天横”三字真是奇崛之至。盖写山势之高易,状山形 之伟难,作者乃以“向天横”三字形容之,仿佛连天姥山的恣睢狂 肆的个性也写出来了,诚为神来之笔。但这还不够,为了使读者 感受得更深切一些,于是又连写“五岳”、“赤城”和天台山。“五 岳”是海内名山,然距天姥较远,故云“势拔”。意思是说以五岳 同天姥相比,天姥或将有超拔之势,此一层近虚;而赤城山本天 台山门户,距天姥较近,故用“掩”字,有压倒之意,此一层稍实。 但作者认为写得还不够气派,更加上“天台”两句与天姥山相映 衬。道教传说,天台山有一万八千丈(见陶弘景《真诰》),可谓高 矣,但以之与天姥相比,仍将甘拜下风,比天姥还矮着一截,俨然 要倾倒在它的东南脚下了。此推崇揄扬天姥山可谓不遗余力 矣;可是天姥山究竟有何特色,诗人并未加以具体描写。此盖从 越人口中听到,自己并不曾亲身经历,故只从虚处落笔,着意烘 托而已。然从中亦可悟写诗三昧。夫虚活则易造声势,滞实反 失之琐碎。两汉大赋之所以不及诗词有吸引力,非其体物之不 工,而正由于体物太质实,反嫌空灵不足,无一气呵成之妙也。
 
 
          第二段是全诗主干,以全力大写梦境。昔金圣叹评诗文,每 好用“笔酣墨饱”和“笔歌墨舞”八字。此诗写梦境实兼而有之。 “酣饱”极言其足与畅,“歌舞”极言其活与变。从诗的韵脚看,第 二段凡七换韵,换韵多即转折变化多,此不待言矣;但还须注意 这七次换韵中,短则两句一韵,长则六句或八句一韵。韵脚换得 频,一是为了文字剪裁洗炼,二是为了体现瞬息万变。如“我欲 因之梦吴越”两句为一韵,写入梦只一笔带过,诗人从东鲁转眼 即到了越中,不但文字简洁凝炼,而且给人以一跃而行千里之 感。而“千岩万转”二句为一韵,则状其倏忽间变化万千,迅疾异 常;稍费笔墨,便觉冗赘。而六句或八句始一换韵者,则诗人意 在把楚骚、汉赋、骈四俪六融为一体,从较长的篇幅中来体现铺 排之功力。这样错综组合,疾徐相间,使读者耳目俱不暇给,而 诗境亦因之迷离惝怳,一似无端倪可寻,无踪迹可察。这正是李 白戛戛独造之境,不惟盛唐独步,抑且千古绝唱,其所以被尊为 “诗仙”者,正在此等处也。
 
       韵七换而诗亦有七层转折。第一层写入梦即到剡中。第二 层写夜行之景,宛然梦境。诗人循当年谢灵运的游踪所至而达 于天姥山。这一层八句为一韵,目见湖中之月影,耳闻水畔之猿 啼,沿前人登山之径,直至半壁悬空之处,所见为海日(之光),所 闻为天鸡(之鸣),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梦中暖昧之境。这一节 描写虽移步换形却并无转折,故一韵到底,长达八句之多。中间 有两个七言句,使文势略有变化,不致平衍无丝毫起伏。这是梦 境中最恬静安适的一段描写,再经过第三层的两句一韵以写其 所见之变化迅疾,下面便转入千奇百怪的神仙境地了。
 
        第四层用楚骚句法,只第一句写听到熊咆龙吟,使岩谷殷若 雷鸣,从而感到身居高危之地,不免惊慄。但这还是从远处传来 的声音,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紧接着第五层便写到震耳 欲聋的霹雳声,山崩地裂声,然后仿佛《天方夜谭》中的石穴洞开 一样,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 万丈,一方面是深不见底,一方面却又珍奇毕现。古人说山中别 有洞天,李白在诗中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
 
        第五层所写乃物象,毕竟是静态;故第六层写了两句仙人纷 至沓来的动态,情景俱变。作者久久所憧憬的与神仙遨游的幻 想居然在刹那间实现了,这该是一个多么使人欢畅而快慰的梦 境啊!
 
        然而好景无常。第七层随即写由梦境而惊醒,又回到了现 实的人间。有人曾质问我:“你强调古风因诗意转换而换韵,这 里‘虎鼓瑟兮’两句本与上文为一气,从‘忽魂悸以魄动’以下才 写诗人从梦中醒来。何以把这两层混为一韵?”我说,此诗好就 好在这里。上一层写仙人纷纷到来,这一层前二句一面接着上 文嬗联写下来,一面却与自己若离若即。尽管列仙如麻;自己却 已魂悸魄动,在他们还未从眼前消逝时自己已惊醒了。一说, “虎鼓瑟”二句乃醒后眼前依稀恍惚之景象,而以倒装之笔出之。 说亦可通。总之,这七层似乎飘忽无定,实则层次井然,有本有 末,耳闻目睹,历历如画。吟诵时如大气包裹,几无喘息余地;玩 味时又结构谨严,一一严丝合缝。非李白之天才无以纷呈此奇 幻之景,非李白之胆识无以控驭此神来之笔。此真李诗中上上 乘之作也。
 
 
        最后一段结语只有两层。第一层是诗人阅世既深总结出来 的道理:“古来万事东流水。”你说这消极么,然此乃是现实给他 的教训。第二层则为述志。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自 己又岂能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呢?“摧眉”与“扬眉” 为对文,用字精当之至。而诗体又回到七古正格,与开头人梦前 写法相一致(中有一单句“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语气坚决;“安 能”句为九言,更显得理直气壮)。这样,中间的梦境因用笔造语 之不同而使读者感到诗境之奇幻夐绝亦有所不同,此即思想与 艺术较大程度的统一也。
 
       说此诗毕,仍拟再强调一下个人的不成熟的点滴体会。此 诗从艺术上看,可谓极创新之能事。但如经过仔细分析,则其特 色不过熔《诗》、《骚》、汉赋、骈文、古乐府及近体诗于一炉,新则 新矣,却无一笔无来历。所以我始终认为,只有对自己的民族文 化遗产吸收得越多、寝馈得越久、钻研得越深、积累得越厚,才能 越使自己作品的精神面貌给人以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感觉。 锐意求新者必先“博观”、“厚积”,并蓄兼收,有极高之修养才会 出现惊人之奇迹。如果只靠“横向引进”,什么东西时髦就掠它 一点皮毛做为点缀,虽取悦一时,终难持久而不朽。最终还不免 贻旁观者或后世人以数典忘祖之讥。故有志于从事文化艺术事 业者,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