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得罪了权贵,唐玄宗也觉得他 “非廊庙器”(《本事侍》),答应放他还山。李白带着满腔的怨愤告别了帝京,到洛阳去。在洛阳,李白与杜甫相会了。他们一起游览梁宋 (今河南开封、商丘),结下了友谊。天宝四载(745),李白大概得知杜甫正在兖州省父,便一路向东漫游。自与杜甫结识以来,他不时想念这位比自己小十一岁的才华出众的诗人,总想再见上一面。杜甫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更不必说,因此一见李白来到,便喜不自胜,天天陪侍李白览胜访友。他在诗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不久,杜甫要到长安去,李白也要南游吴越,便在石门山 (今山东曲阜东北) 设宴送别杜甫。

首句“醉别复几日”,不是指上年在梁宋的分别,而是指这次的送别。大概杜甫本来马上要到长安去的,由于李白的到来,便一再推迟了动身的日期。“醉别”两字说明,几天前两人曾经饯别过一回,李白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杜甫不忍相离,又聚会数日。这段曲折的情事用五个字来统摄,用笔的精炼,令人叹服。次句具体描述两人亲密的友情和共同的雅兴。一个“遍”字,值得玩味。凡鲁郡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们登临的足迹;凡鲁郡的名士逸客,都被他们拜访周遍,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历览无数名山大川,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鲁郡的“池台”(包括自然名胜及高士的隐庐) 虽好,尚不至于要“遍”游方能尽兴。他对鲁郡的 “池台”如此偏爱,有更深的一层意义在。大凡旅游之人,胜景易得,嘉朋难觅。现在李白在旅途上能遇到杜甫这样一位知己朋友,他的游兴自然加倍的浓烈;更何况已经得知杜甫很快要去长安,两人相聚的日子不多,当然更要抓紧时间游览。一个“遍”字,充分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切和登临游览时的一片飞扬的情兴。不过,今日终于要分手了,无限依恋的深情使两位老朋友相对而坐,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不能单独理解为李白的愿望,而是李、杜两人共同的心声。李白固然切盼这次分别以后能尽早与杜甫再见,杜甫何尝不作如是想?在两句送别诗中同时写出两人的同一心事,这就是心心相印;人未别而先盼重逢之乐,足见彼此情谊的深厚;且再约重逢之地不在别处,仍在石门,尤能说明鲁郡同游的赏心快意,永久难忘。尽管石门重逢的愿望后来并没有实现,但杜甫却一直切盼着这一天。若干年后,杜甫在长安寄诗给李白说:“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就是针对这两句而言的。

古今赠别之作,多数笼罩着一种 “醉不成欢” 的愁雾。本诗完全不是这样。尽管双方都没有说很多的话,但两颗伟大的诗人的心灵紧紧挨靠在一起,虽远别千里,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使它们分开。“秋波” 两句是充满于他们心灵里的珍贵友谊的外化。“秋波”是明净澄澈的,泗水源于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流经曲阜、兖州、折南至江苏徐州,经淮阴入淮河,全长一千多里,可谓源远流长,以此象征他们纯洁深长的友谊,真是太确切了;海色映照的徂徕山一片碧绿,以此象征他们友谊的万古长青,也是很恰当的。情景交融原是送别诗的常格,并不特别希罕,但象这两句诗那样,将送别双方的友情同构成一幅寓意深切、明丽永远的山水画,却是不多见的。

以上畅叙友情已毕,便归结到送别上来。结尾两句具体描绘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飞蓬各自远”,是说这次分手以后,两人都将飘零远逝,想到这一点,双方都有点难以为怀,但友谊是人间最宝贵、最充实的东西之一,只要友谊长在,送别的悲哀和分手的失落感便算不了什么。结句“且尽手中杯”,回应首句,在超凡脱俗的气氛中一饮而别,而李白豪迈爽朗的情怀,亦尽此一言之中。

明代都穆说:“李太白、杜甫微时为布衣交,并称于天下后世。今考之杜集,其怀赠太白者多至四十余篇,而太白诗之及杜者,不过 《沙邱城之寄》、《鲁郡东石门之送》 及 《饭颗之嘲》 一绝而已。盖太白以帝室之胄,负天仙之才,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而杜老不免刻苦作诗,宜其为太白所诮。”(《南濠诗话》)这个看法,只从诗作的数量上考虑而未作具体分析,因而不够全面。从本诗的感情内容看,不仅对杜甫一往情深,而且非常器重。由于李白的诗歌“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散失极多。所以现存李白赠杜甫的诗作估什只是他的赠杜诗作中的一小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