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苏武庙》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6-13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苏武(? —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并受到多方威胁诱降,又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持汉节不屈。始元六年(前81)因匈奴与汉和好,才被遣回汉,官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苏武庙:庙址不详。诗中凭吊苏武,吟咏史事。勾勒了这位民族英雄坚贞不屈的事迹,感慨苏武为国立节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颔联二句生动描写苏武牧羊情景,气象苍茫,意境高远。颈联二句先写回国,后写去国,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五称之为“逆挽法”,使诗起到“化板滞为跳脱”的作用。
 
 
【全诗】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 
 
①苏武于汉武帝天汉元年 (前100) 出使匈奴被扣留,威逼利诱终不屈,徙北海 (今贝加尔湖) 十九年,坚持汉节不改。回国时已是汉昭帝始元六年 (前81)。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诈言已亡。后汉使至,从常惠计,言汉天子射雁得雁足传苏武信,苏武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并让其归国。雁断:言苏武去国日久,音讯全断。胡天:指匈奴。陇:通 “垄”,高地。
 
③甲帐:汉武帝以琉璃珠玉等络为帷帐,因其数多,故以甲乙分之。这句是说苏武回国时武帝已死,楼台非旧。冠:古时男子二十岁加冠,表示已成年。丁:壮大。这句是说苏武出使匈奴时正当青壮年华。
 
④茂陵句:苏武回国时,武帝已死,再也不能给他封侯之赏。茂陵: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北,常作武帝的代称。空:枉然。逝川:本指逝去的时间,此处指往事。
 
 
【译文】 苏武当年见到汉使百感交集象失去知觉一般,而今的祠庙和庙前高树根本不理解他备罹的艰难。云中信使鸿雁断绝了胡地音讯,塞垄草地上苏武在暮霭中正赶着羊群归还。完节归汉之日宫室楼台早已改换了面貌,奉命出使匈奴时顶冠佩剑正当英武丁壮之年。可惜九泉之下的武帝没能看见苏武归来受封侯之赏,使他空自面向秋水痛哭时光的一去不返!
 
【赏析】      
 
   苏武是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他作为汉王朝的代表,于天汉元年(前100) 被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匈奴看中其才,扣留不让南归。他面对劝降,威胁利诱都不为所动。后被流放到北海 (今苏联境内贝加尔湖)牧羊。苏武手持汉代节杖,“竹不焚而不可毁其节”地茹毛饮血、忍饥耐寒十九年,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 (前81) 才得南返长安。这首诗因庙思人,对苏武作了很高的评价。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用的是倒叙手法。一开始就写苏武南归的场景: 时隔十九年,又一个汉朝的使臣到了匈奴,指名索要苏武。匈奴改变了敌视政策,苏武被获准回南。他一见到祖国来的人,就高兴得不能自已而“魂销”了。“魂销”二字传神地刻画了其时其地其人欣喜欲狂的神态。第二句由人想到了庙: 高高的古庙与古树给人以人世沧桑,烟云渺渺的“茫然”之感,把诗人想象的翅膀张扬了起来。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一幅牧羊图——塞外的黄昏,大地如烟如幕地一片苍茫。羊群缓缓地归圈。牧羊人苏武遥望着天边的新月和南去的大雁。他多么想自己也象大雁一样展翅飞回故国去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苏武南归时,楼台依旧,可是物是人非。去时的武帝也不可复见。(甲帐是武帝时用珠宝装饰的宫室,此处借代武帝) 抚今思昔,自己高冠佩剑出使的时候正是年富力强的丁壮之年,而今已满头白发了。“回日”对“去时”,“甲帐”对“丁年”,“非”对“是”,工稳整饬,相互映衬地把前后的情景作了并列的描绘、使形象突出而鲜明。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茂陵是汉武帝陵地。苏武回来后,再也见不到汉武帝为他论功行赏,拜印封侯了。只好面对萧瑟的秋风和逝去的流水而痛哭不止了。
苏武的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精神曾经鼓舞了后世不少爱国志士仁人。温庭筠写此诗的时候,正是“只是近黄昏”的晚唐。国势已成了强弩之末,边防上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突出。他满腔热情地歌颂这一位古代的民族英雄是有其内心寄托与时代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