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屈原
曰: 遂古之初, 请问: 远古创始的景象,
谁传道之? 是谁将它传告?
上下未形, 上下混沌未分,
何由考之? 又何从审察、稽考?
冥昭瞢闇,① 世界昏暗迷蒙,
谁能极之? 谁能加以穷究?
冯翼惟象,② 元气弥漫无形,
何以识之? 何从识其原由?
明明闇闇, 昼夜明明暗暗,
惟时何为? 为什么这样变更?
阴阳三合,③ 阴阳二气的参合,
何本何化? 哪是本原和化生?
圆则九重, 九天象圆盖一样,
孰营度之? 是谁环绕、度量?
惟兹何功, 工程何等宏伟,
孰初作之? 谁是营造的巨匠?
斡维焉系?④ 旋转的天维系何处?
天极焉加? 横空的天梁架哪里?
八柱何当? 八柱撑天竖于何方?
东南何亏? 东南大地为何倾圮?
九天之际, 九天之间的边界,
安放安属? 在何处安置、连接?
隅隈多有, 无数的角落、曲隈,
谁知其数? 谁能计算个确切?
天何所沓?⑤ 天穹在哪里蹠足?
十二焉分? 十二辰怎样划分?
日月安属? 日月靠什么悬挂?
列星安陈? 众星谁为之铺陈?
出自汤谷, 红日在汤谷跃升,
次于蒙汜;⑥ 直至蒙汜驻轮。
自明及晦, 从清晨到昏暮,
所行几里? 奔行了几多里程?
夜光何德, 夜月有何德行,
死则又育? 竟能死而复苏?
厥利维何, 究竟图什么好处,
而顾菟在腹?⑦ 而玉兔顾望在腹?
女歧无合, 传说女歧无夫,
夫焉取九子? 哪能有九子生育?
伯强何处? 伯强在哪里居住?
惠气安在?⑧ 惠风在何处吹拂?
何阖而晦? 什么门关了天黑?
何开而明? 什么门开了天亮?
角宿未旦 东天未明的时候,
曜灵安藏?⑨ 太阳又藏身何方?
不任汩鸿, 伯鲧不胜任治洪,
师何以尚之?⑩ 众人为什么推崇?
佥曰何忧, 都说洪水无忧,
何不课而行之?(11) 为何不试了再用?
鸱龟曳衔, 鸱、龟相衔导引,
鲧何听焉?(12) 伯鲧为何听从它?
顺欲成功, 治水顺应了民心,
帝何刑焉? 帝尧为何处罚他?
永遏在羽山, 尸身久弃于羽山,
夫何三年不施?(13) 为什么三年不烂?
伯禹腹鲧, 剖腹而生伯禹,
夫何以变化?(14) 怎会有如此变幻?
纂就前绪, 伯禹接续遗业,
遂成考功。 终于成就父功。
何续初继业, 为何父子相继,
而厥谋不同? 治水方法却不同?
洪泉极深, 深邃的洪水渊,
何以填之? 伯禹用什么填平?
地方九则, 广袤的九州地,
何以坟之?(15) 伯禹又怎样区分?
应龙何画? 应龙尾划过哪里?
河海何历? 河海水流经何方?
鲧何所营? 伯鲧何所经营?
禹何所成? 伯禹何所贡献?
康回冯怒, 为什么共工盛怒,
地何故以东南倾? 大地就陷了东南?
九州安错? 九州怎样划定?
川谷何洿?(16) 川谷如何疏浚?
东流不溢, 水汇东海不溢,
孰知其故? 这道理谁能说明?
东西南北, 大地的东西、南北,
其修孰多? 究竟谁长谁短?
南北顺椭, 南北略呈椭圆,
其衍几何?(17) 超出东西几千?
昆仑县圃, 通天的昆仑悬圃,
其凥安在?(18) 究竟座落在何处?
增城九重, 传说的九层增城,
其高几里? 竟有几万里高度?
四方之门, 昆仑山的四方门,
其谁从焉? 谁曾在那里进出?
西北辟启, 西北的大门敞开,
何气通焉? 什么风畅行、吞吐?
日安不到 太阳到不了哪里?
烛龙何照?(19) 烛龙照耀在何方?
羲和之未扬, 羲和还没有扬鞭,
若华何光?(20) 若木花怎样放光?
何所冬暖? 哪里的冬日如春?
何所夏寒? 何处的夏日寒冷?
焉有石林? 什么地方石丛如林?
何兽能言? 什么野兽吐语如人?
焉有虬龙, 哪里有无角龙,
负熊以游? 遨游时背负大熊?
雄虺九首, 九头蛇电闪一般,
儵忽焉在?(21) 在哪里倏忽往返?
何所不死? 什么地方人不死?
长人何守?(22) 长人守卫什么山?
靡蓱九衢, 哪有一枝九岔,
枲华安居?(23) 开花结籽的寿麻?
一蛇吞象, 一蛇吞下巨象,
厥大何如? 它自身又有多大?
黑水、玄趾, 哪里有黑水、玄趾,
三危安在?(24) 还有三危山耸峙?
延年不死, 人们都长生不老,
寿何所止? 究竟寿终何时?
鲮鱼何所? 哪有鲮鱼人面、鱼身?
鬿堆焉处?(25) 何处鬿雀虎爪、食人?
羿焉日? 大羿在哪里射日?
乌焉解羽?(26) 神鸟在何处丧生?
禹之力献功, 禹既献身于平洪,
降省下土四方;(27) 巡察下方的水情;
焉得彼涂山女, 何得遇见涂山之女,
而通之于台桑? 与她在桑林通淫?
闵妃匹合, 怜爱配偶而结合,
厥身是继。(28) 原为了传宗接代。
胡维嗜不同味, 为什么族类不同,
而快鼌饱?(29) 还贪图一时欢快?
启代益作后, 夏启代益为帝,
卒然离。(30) 突然遭遇祸难。
何启惟忧, 为什么受到拘禁,
而能拘是达?(31) 而能脱身远患?
皆归䠶, 敌众纷纷归服,
而无害厥躬?(32) 夏启毫无伤害。
何后益作革, 为何益被推翻,
而禹播降?(33) 禹嗣却昌盛不衰?
启棘宾商, 启献美女给上帝,
九辩九歌;(34) 淫乐于 《九歌》、《九辩》;
何勤子屠母, 为什么爱子杀母,
而死分竟地?(35) 让母尸裂坠地面?
帝降夷羿, 上帝派遣后羿,
革孽夏民; 为夏民驱除灾疠;
胡射夫河伯, 何以又射瞎河伯,
而妻彼雒嫔? 霸占洛妃为妻?
冯珧利决, 用板指拉开劲弓,
封豨是䠶;(36) 射杀巨大的野猪。
何献蒸肉之膏, 献上肥美的祭肉,
而后帝不若?(37) 上帝为何不满足?
浞娶纯狐, 寒浞私通羿妻,
眩妻爰谋;(38) 迷惑她设下毒计。
何羿之䠶革, 后羿能射革七层,
而交吞揆之?(39) 何以被合力烹毙?
阻穷西征, 伯鲧窘困西行,
岩何越焉?(40) 怎样攀险越坡?
化为黄熊, 其神化为黄熊,
巫何活焉?(41) 怎被灵巫救活?
咸播秬黍, 他教民广播黑黍,
莆雚是营;(42) 经营植苇织席。
何由并投, 为什么将他摒斥,
而鲧疾修盈?(43) 嫉恨竟如此严厉?
白蜺婴茀, 曲折氤氲的白云,
胡为此堂?(44) 为何缠绕此殿堂?
安得夫良药, 后羿求得良药,
不能固臧? 何以不严加保藏?
天式从横, 阴阳变化的法则,
阳离爰死; 阳气离体就死去 。
大鸟何鸣, 鵕鸟为什么悲鸣?
夫焉丧厥体?(45) 鼓神在哪里捐躯?
蓱号起雨, 蓱翳凭借什么,
何以兴之?(46) 竟能兴云作雨?
撰体胁脅, 飞廉鹿身骈胁,
鹿何膺之?(47) 奇形从哪里承取?
鳌戴山抃, 大龟顶着山游遨,
何以安之?(48) 怎能使五山不摇?
释舟陵行, 巨人舍船陆行,
何以迁之?(49) 靠什么钓走六鳌?
惟浇在户, 浇在嫂子门口,
何求于嫂? 对她有什么企求?
何少康逐犬, 少康赶着狗打猎,
而颠陨厥首?(50) 怎样砍了浇的头?
女歧缝裳, 女歧给浇缝衣,
而馆同爰止;(51) 乘机同房共息。
何颠易厥首, 何以被少康误杀,
而亲以逢殆? 因淫佚遭逢袭击?
汤谋易旅, 少康整顿士众,
何以厚之?(52) 怎样使力量壮大?
覆舟斟寻, 斟寻被浇攻灭,
何道伐之?(53) 少康怎样讨伐他?
桀伐蒙山, 夏桀攻打蒙山,
何所得焉? 究竟得到些什么?
妹嬉何肆, 妹嬉怎样放荡?
汤何殛焉?(54) 汤为何将她放逐?
舜闵在家, 舜既忧虑无妻,
父何以鳏?(55) 父亲为何不娶?
尧不姚告, 帝尧不告知舜父,
二女何亲? 为什么嫁他二女?
厥萌在初, 开初就已有征兆,
何所亿焉?(56) 为何不能预料?
璜台十成, 封建十层玉台,
谁所极焉? 那后果有谁想到?
登立为帝, 古人登位称帝,
孰道尚之? 按什么原则推举?
女娲有体, 女娲蛇身人面,
孰制匠之? 谁给她制作形躯?
舜服厥弟, 虞舜顺从弟弟,
终然为害。 终于受他的谋害。
何肆犬体, 他象狗一样放肆,
而厥身不危败?(57) 为何不遭遇危败?
吴获迄古, 吴国立自远古,
南岳是止。(58) 南岳拓为疆址。
孰期去斯, 谁料到此中原因,
得两男子?(59) 是得了两位男子?
缘鹄饰玉, 饰玉鼎煮的鹄羹,
后帝是飨;(60) 上帝既已受享;
何承谋夏桀, 为何还算计夏桀,
终以灭丧? 终于让他灭亡?
帝乃降观, 商汤到民间巡视,
下逢伊挚。 遇见了贤臣伊挚。
何条放致罚, 在鸣条惩处夏桀,
而黎服大说?(61) 百姓为何大喜?
简狄在台, 简狄住在瑶台,
喾何宜?(62) 如何被帝喾看中?
玄鸟致贻, 凤鸟送来聘礼,
女何喜? 她为何满脸欢容?
该秉季德, 王亥秉承父德,
厥父是臧。(63) 父亲大为赞赏。
胡终弊于有扈, 为什么终于困顿,
牧夫牛羊? 在有易放牧牛羊?
干协时舞, 他执着盾牌曼舞,
何以怀之?(64) 为何就有人恋他?
平胁曼肤, 体态丰腴的女子,
何以肥之?(65) 怎样和他勾搭?
有扈牧竖, 有易氏的牧人,
云何而逢? 在哪里撞见奸情?
击床先出, 将他击杀在床上,
其命何从? 遵从了谁的命令?
恒秉季德, 王恒也秉承父德,
焉得夫朴牛?(66) 从哪里得到大牛?
何往营班禄, 为何去钻营封禄,
不但还来? 从此在有易滞留?
昏微遵迹, 上甲微继踵讨伐,
有狄不宁;(67) 有易国因此不宁。
何繁鸟萃棘, 在群鸟栖息的棘丛
负子肆情?(68) 为何与妇人调情?
眩弟并淫, 弟弟迷于淫乱,
危害厥兄;(69) 害了他的兄长。
何变化以作诈, 为什么虚伪多诈,
后嗣而逢长? 后代却长久兴旺?
成汤东巡, 成汤巡行东方,
有莘爰极; 来到有莘之域。
何乞彼小臣, 为何想求取伊尹,
而吉妃是得?(70) 还得到善良配侣?
水滨之木, 水边桑树林下,
得彼小子;(71) 捡得的婴儿长大。
夫何恶之, 为何又将他憎恶,
媵有莘之妇? 作了有莘女的陪嫁。
汤出重泉, 成汤从重泉获释,
夫何罪尤?(72) 究竟有何罪过?
不胜心伐帝,(73) 愤怒讨伐帝桀,
夫谁使挑之? 是谁挑起的战祸?
会朝争盟, 在早上争相会盟,
何践吾期?(74) 为何能践约如期?
苍鸟群飞, 将士如鸷鸟群飞,
孰使萃之? 谁指挥他们齐集?
到击纣躬, 武王击杀商纣,
叔旦不嘉。(75) 周公不加赞许。
何亲揆发足, 他为何谋画灭商,
周之命以咨嗟?(76) 又为受命叹吁?
授殷天下, 上帝把天下交殷,
其位安施? 根据了什么德行?
反成乃亡, 成功了又灭亡它,
其罪伊何? 它犯了什么罪名?
争遣伐器, 诸侯争相调兵,
何以行之? 部署怎样制定?
并驱击翼, 合力击殷侧翼,
何以将之? 三军靠谁统领?
昭后成游, 昭王浩盛巡游,
南土爰底。 直到南楚终止。
厥利惟何, 他究竟贪图什么?
逢彼白雉?(77) 只为了得到白雉?
穆王巧梅, 穆王巧御八骏,
夫何为周流?(78) 为何四方巡游?
环理天下,(79) 跑遍整个天下,
夫何索求? 究竟有何寻求?
妖夫曳衒, 相扶炫耀的妖人,
何号于市?(80) 为什么号叫街市?
周幽谁诛? 幽王将谁诛伐?
焉得夫褒姒?(81) 从哪里得到褒姒?
天命反侧, 天命反复无常,
何罚何佑? 怎能佑善罚恶?
齐桓九会, 齐桓公九会诸侯,
卒然身杀?(82) 终于尸虫出户!
彼王纣之躬, 再看那位纣王,
孰使乱惑? 是谁使他迷狂?
何恶辅弼, 为何疾恶贤辅,
谗谄是服? 信用谗舌如簧?
比干何逆, 比干触犯了什么,
而抑沈之? 竟被扼杀、剖心?
雷开何顺, 雷开怎样顺从,
而赐封之?(83) 赐以爵位、玉金?
何圣人之一德, 为什么圣人同德,
卒其异方? 结果却大不一样?
梅伯受醢, 梅伯被砍为肉酱,
箕子佯狂。(84) 箕子也披发佯狂?
稷维元子, 后稷身为长子,
帝何竺之?(85) 帝喾为何厌弃?
投之于冰上, 把他扔在冰上,
鸟何燠之? 飞鸟怎给予温熙?
何冯弓挟矢, 何以能挟弓持箭,
殊能将之? 成为特异的将才?
既惊帝切激, 出生惊骇了帝喾,
何逢长之?(86) 为何后嗣不衰?
伯昌号衰, 姬昌号令于殷末,
秉鞭作牧。(87) 掌权当了西伯。
何令彻彼岐社, 为何让毁去岐社,
命有殷国?(88) 受天命取代殷国?
迁藏就岐, 人们携财迁岐,
何能依?(89) 何以都归依古公?
殷有惑妇, 纣有迷人的妲己,
何所讥? 谁能纳善进忠?
受赐兹醢, 纣王分赐肉酱,
西伯上告; 西伯愤告上苍。
何亲就上帝罚, 纣怎样身受帝罚,
殷之命以不救? 再不能挽救殷亡?
师望在肆, 吕望隐迹肉铺,
昌何识?(90) 姬昌怎样辨识?
鼓刀扬声, 听到操刀之声,
后何喜? 他为何满脸喜色?
武发杀殷, 武王斩杀殷纣,
何所悒?(91) 为何怨愤如火?
载尸集战, 他车载父尸会战,
何所急?(92) 为何如此急迫?
伯林雉经, 纣王自缢于柏林,
维其何故?(93) 那是什么缘故?
何感天抑地, 为什么疾恨天地,
夫谁畏惧?(94) 是谁使他畏惧?
皇天集命, 上天降赐禄命,
惟何戒之? 对人君有何戒警?
受礼天下,(95) 把天下交他治理,
又使至代之? 为何又代之异姓?
初汤臣挚, 伊挚起初是汤臣,
后兹承辅;(96) 尔后辅助夏桀;
何卒官汤, 何以又做了汤相,
尊食宗绪?(97) 死后在汤庙受祭?
勋阖梦生, 阖庐为寿梦子孙,
少离散亡;(98) 从小背井离乡;
何壮武厉, 为何壮年勇武,
能流其严? 威名震于四方?
彭铿斟雉, 彭祖献祭雉羹,
帝何飨?(99) 天帝为什么享受?
受寿永多, 给他许多年寿,
夫何久长? 究竟活了多久?
中央共牧, 诸侯共治中原,
后何怒?(100) 厉王为何发怒?
蜂蛾微命, 百姓微如蜂蛾,
力何固?(101) 力量何以强固?
惊女采薇, 采薇受女讥警,
鹿何祐? 白鹿怎样辅祐?
北至回水, 为何北止回水,
萃何喜?(102) 乐意在此滞留?
兄有噬犬, 秦景公喂有猛犬,
弟何欲? 弟弟为什么求取?
易之以百两, 想用百辆车交换,
卒无禄?(103) 爵禄也终于失去?
薄暮雷电, 黄昏时雷电交加,
归何忧? 我归去有何忧愁?
厥严不奉,(104) 君王已丧其威严,
帝何求? 对天帝又有何求?
伏匿穴处, 藏身于山崖洞穴,
爰何云? 还能有什么可讲?
荆勋作师, 楚王贪功兴兵,
夫何长? 国运怎能久长?
悟过改更, 倘若醒悟改过,
我又何言? 我还有什么话说?
吴光争国, 吴光与楚相争,
久余是胜; 曾经长久胜我。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 为何环闾穿社,在丘陵相淫,
爰出子文?(105) 生出了贤相子文?
吾告堵敖 我曾警告堵敖,
以不长; 在位将不久长;
何试上自予, 哪是要君上身试,证实我言,
忠名弥彰?(106) 让忠名更加显扬?
(潘啸龙译并注)
【注】 ①冥: 幽暗;昭: 可能是“昒” (hu呼)的错字, “昒”,未明 也。(meng): 模糊不清。 阇: 即“暗”。 ②冯: 满; 翼:盛;象: 形,惟象即“未象”,无形的意思。③三合: 三同“参”,参错相合。或曰“三合”指天、地、 人三者的结合和统一。④斡(guan) : 旋转的枢纽,指斗枢。维: 大绳。传说天体靠大绳系在斗枢上随斗旋转。⑤沓 (ta): 通“踏”,履也。⑥汤谷: “汤”读作“阳”,汤谷即“旸谷”,传说是太阳沐浴而升起的地方。蒙氾: 即昧谷,日落处。⑦顾菟: 顾,回头,菟即兔。传说月宫中有玉兔。一说“顾菟”为月中兔名。一说“顾菟”是蟾蜍的异名。腹: 月之腹。⑧女歧: 神女,传说无夫而生九子。亦为星名,即九子母。合: 配偶。伯强: 即番强,风神。惠气: 即惠风,和顺之风。⑨角宿 (xiu) : 二十八宿之一,有两颗星。传说这两颗星之间为天门。旦: 天明。曜 (yao) 灵: 太阳。⑩任: 胜任。汩 (gu) : 治理、疏通。鸿: 通洪,指洪水。师:众人。尚: 推崇、荐举。(11)佥 (qian) : 都、皆。课: 考核、试验。(12)鸱 (chi) : 一种鸷鸟。鸱龟曳衔: 本事不详。可能指鸱、龟相衔牵引在前面引导,暗示治水的方法,盖出于伯鲧治水的传说。听: 从也。(13)永遏: 长久禁闭。羽山: 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在东方。施,坏。传说 “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14)传说禹是鲧死后在尸腹中生出。《初学记》: “鲧殛死,三岁不腐,副 (剖) 之以吴刀,是用出禹。” 《山海经·海内经》: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山之郊,鲧復 (腹) 生禹。” (15)坟,分。(16)错: 设置。洿 (wu):深。(17)椭 (tuo) : 狭而长。衍:余,或曰广大。洪兴祖 《补注》 引 《淮南子》、《轩辕本纪》、《灵宪》所记,大多以东西长、南北短。《博物志》 引 《河图》,称天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是南北长、东西短。(18)县圃,神话传说中神人居住的地方,在昆仑山顶,悬于空中,上通于天。凥: 古 “居”字,一说当为 “尻” (kao) ,尾,臀部。(19)烛龙: 神话传说中的神龙,处西北方,嘴里衔烛,照亮幽暗之地。(20)若华: 神话传说的若木花。若木长于西方日入处,太阳落山、尚未升起之时,若木的花就放射光芒照亮世界。(21)雄虺 (hui) : 传说中的九头蛇。(22)长人: 传说中的防风氏,身长三丈。夏禹会诸侯,防风氏后至,被杀。守: 守卫。防风氏守卫封、嵎二山。(23)靡蓱: 蓱同“萍”,蔓延的浮萍; 一说即寿麻。衢 (qu):犹歧,岔道,文中以喻枝叶分岔。枲 (xi) : 一种有籽的麻。(24)黑水: 水名。玄趾: 山名。三危: 山名。(25)鲮(ling) 鱼: 即陵鱼,《山海经·海内北经》说: “陵鱼人面。手足、 鱼身, 在海中。 ” 鬿(qi) 堆: 即鬿雀, 传说中的怪鸟。《山海经·东山经》: “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 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 亦食人。 ”(26) (bi):射。 鸟:神话传说日中有 “踆乌” , 即三足乌。解羽: 羽翼散落。传说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后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坠其羽翼。(27)力: 致力。攻: 指治水功业。省: 察看。(28)闵:爱怜。妃: 配偶。继:继嗣。 (29)胡: 为何。 嗜: 爱好。 鼌: 朝。 鼌饱: 隐喻性欲的满足。此句有人以为指禹与涂山女志趣不同,或指与众人爱好不同,并不耽于一时的欢情,而以治水事业为重。《吕氏春秋》称: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但从《天问》诗意看,似非此意。故有的研究者以为,当指禹与涂山女不属同一族类,或是另外一种图腾,是不可通婚姻的,而禹竟然图一时欢快而娶了。(30)益: 传说中禹的贤臣。禹把帝位让益, 禹子夏启却杀益而自立为帝。 离: 遭。 孼(nie) : 灾祸,忧患。传说启欲夺益之帝位,被益拘禁。(31)拘:拘囚。达: 同, 脱。 (32)䠶:古“射”字, 此指弓箭。归: 送来。(ji) :音义同 “鞠”,有研究者疑为 “箙” (fu) 之误字,盛箭器。躬: 身。 (33)作革: 变更。一说作通“祚”,指帝位; 革为革除。播降: 播通“蕃”,降通“隆”,意为繁荣昌盛。(34)棘: 急。宾: 通“嫔”,美女。商: “帝”之误。《山海经·大荒西经》:“开 (启) 上三嫔于天,得《九歌》 与《九辩》 以下”。(35)此句本事未详。王逸以为指禹裂母背而降生; 大多注家以为当指涂山氏之女化为石,禹往索子,石裂而出启的传说。(36) 冯: 满。珧(yao) :蚌壳; 此指蚌壳装饰的弓。决: 射箭时勾弦用的板指,套在手指上。豨 (xi) : 野猪。封: 大。(37)蒸: 祭。膏: 肥美的肉。若: 顺悦。(38)浞:夏代人名,即寒浞(zhuo) 。纯狐:羿妻。 眩 (xuan) : 迷乱。 (39)䠶革: 相传羿能射穿七层皮革。交: 合。揆 (kui) : 谋,算计。传说羿打猎归来,被寒浞和羿妻合谋杀死。《左传·襄公四年》:“浞行媚于内,而施贿于外……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将杀而亨 (烹) 之”。(40)阻:艰险。万: 困顿。此句本事未详。王逸以为指鲧放羽山之事,毛奇龄以为指羿自鉏迁于有穷国之事。(41)黄熊: 当作 “黄能” ,即三足鳖。传说鲧死后化为黄能,入于羽渊。(42)莆 (pu) :水生的草。雚(guan) : 芦苇一类。(43)并: 通 “迸”,放逐。疾: 恶。修: 长。盈: 满。(44)婴: 缠绕。茀 (fu) : 白色的云气,或曰曲折的云。(45)此二节本事不详。王逸以为是指崔文子学仙于王子侨,王子侨化为白蜺,为崔文子戈击,尸化为乌的事。一说前节指姮娥窃后羿不死之药而奔月的事,后节指鼓神、 饮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鼓、 饮, 鼓化为鵕乌、 饮化为大鹗的事 (见《山海经·西山经》) 。(46)蓱(ping) 号: 雨师之名,又称“蓱翳”。(47)撰: 具。协: 合。脅:腋下肋骨所在部分。协脅:两脅骈合。或以协为 “翅膀”,协脅即腋下生有翅膀。膺 (ying):承受。蒋骥以为此句指风伯飞廉,风伯鹿身鸟头。(48)抃(bian)拍手,此指大海龟四肢舞动。据《列子·汤问》,渤海东有五座神山,常随海浪上下往还,不能耸立。天帝怕它们流徙西极,乃命禺强使十五巨鳌,分为三轮,六万年一交替,用头顶着五山,五山从此峙立不动。(49)释: 舍弃。陵行: 在陆地行走。据 《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巨人,没走几步就来到海外五山,一钓就得六鳌,一起背着回国,以鳌骨灼孔作占 卜用。从此五山只剩下三山,还有两座山因无巨鳌头顶,飘浮到北极,沉入大海了。(50)浇(ao) : 寒浞之子。户: 门。少康: 夏朝君王相之子。相为浇所杀,后来少康趁打猎之机袭杀浇。(51)女歧: 浇的嫂子。馆: 房舍。馆同即同房。止: 宿。传说浇与女歧私通,少康夜袭浇,误杀女歧。(52)汤: 疑为 “康”之误,指少康。易: 治。旅: 众。厚:壮大。(53)斟寻: 夏之同姓诸侯。夏君相失国,逃往斟灌、斟寻;浇发兵灭斟灌、斟寻,杀相。道: 方法。此句指少康伐浇而复国。(54)妹嬉 (mo xi) : 夏桀元妃。肆: 放荡。传说桀伐蒙山国而得妹嬉。殛 (ji) : 惩罚、诛灭。传说成汤在鸣条打败夏桀,桀与妹嬉浮海奔南巢之山而被杀死。(55)闵: 忧愁。在: 在于。家: 成家,指娶妻。鳏 (guan) : 无妻男子。(56)亿: 通 “臆” 。预料。(57)肆:放肆。犬体: 指舜弟象,斥其顽恶如狗。(58)获:得。迄:至。(59)期: 期望。去,当从一本作 “夫”。斯: 这。两男子: 指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太伯、仲雍让国于王季、避逃于吴,创建吴国。(60)缘: 借助。鹄:天鹅。饰玉:装饰美玉的鼎,古代贵重的烹饪器具。(61)条: 鸣条。放: 放逐。黎服: 黎民百姓。说:同“悦”。(62)简狄: 古代传说中有娀(song) 国的美女。喾(ku) : 帝喾,传说中的古帝,号高辛氏。(63)该: 通“亥”,即王亥,殷人祖先,契的八世孙。秉: 通“禀”,承受。季: 王亥之父。臧,善。(64)干:盾牌。协: 和谐。(65)平胁: 肌肉丰满,肋骨不露。曼:细,“曼肤”指皮肤细嫩润泽。肥: 通 “妃”,匹配。(66)恒: 王恒,王亥之弟。朴: 大。(67)昏微: 指王亥之子上甲微。遵迹:沿着道路。有狄,即有易。传说上甲微借河伯的军队讨伐有易,杀其国君绵臣。(68)萃:集中。负子: 背着孩子,或曰对不起儿子。肆情: 纵欲。此句本事未详。从上下文义看,似指上甲微亦有淫佚之丑行。(69)眩: 迷乱。此句本事未详,有人以为当指舜弟象,多次陷害哥哥舜的事。(70)有莘 (shen) ,古国名,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小臣: 奴隶,指伊尹。《墨子·尚贤》: “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吉妃: 指有莘氏之女,嫁成汤为妃。(71)小子: 指伊尹。《吕氏春秋》: “有侁(莘) 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故命之曰伊尹”。传说伊尹之母居伊水之滨,邑发大水,其母化为空桑。人们在空桑中发现她的婴儿,即伊尹。(72)出: 释放。重泉,大约指夏桀囚汤的水牢之名。《史记·夏本纪》: “ (桀) 逎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绎史·太公金匮》: “桀怒汤……召而囚之均台,置之种泉……汤乃行赂,桀遂释之”。罪尤: 罪过。(73)不胜心: 心中不能压抑。(74)会:合。争盟: 争相誓盟。践: 践约。期: 约定的时间,相传武王伐纣,诸侯都在甲子日早上会师牧野。(75)到击: 指武王到纣王自焚之处砍击纣王,斩其首级。叔旦: 指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嘉: 赞许。 (76) 揆:谋。 发足: 兴兵。 一说“发”指武王姬发; “足”,完成。周之命: 周之膺受天命。(77)逢: 迎。雉:野鸡。毛奇龄《天问补注》引《竹书纪年》说: “昭王之季,荆人卑词致于王曰: ‘愿献白雉。’ 昭王信之而南巡,遂遇害”。(78)梅: 枚,马鞭。传说周穆王 “巡行天下,驭八龙之骏” (《拾遗记》) 。(79)理: 通 “履”,行。(80)曳: 牵引、扶持。衒 (xuan) : 炫耀。号:号叫、叫卖。据 《史记·周本纪》,周厉王时,有一七岁宫女碰到龙的吐沫所化的玄鼋,长大就怀孕了。在周宣王时生下一女,丢弃后,被一对在市上叫卖木弓、箭袋的夫妇捡去收养,逃往褒国。这女子就是后来褒人献给周幽王的美女褒姒。(81)诛:讨伐。(82)九会: 多次会盟诸侯。卒: 突然。据 《管子·小称》,齐桓公晚年任用易牙、竖刁筹奸臣,酿成内乱。桓公病困于一室,饥渴难忍,“乃援素幭以等首而绝。死十一日,虫出于户,乃知桓公之死也”。(83)雷开: 纣王的奸臣。(84)梅伯: 纣王的诸侯,因屡次直谏,被纣王杀害。佯: 假装。箕子: 纣王的叔父,封于箕,故称箕子。(85)竺: 通 “毒”,憎恶。(86)切激: 激烈。逢: 遇,引申为“得”。(87)伯昌: 周文王姬昌。号: 号令。衰: 衰微之世,指殷末。牧: 治民之官,此指姬昌为诸侯之长,任 “西伯”。(88)歧: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周曾在这里建国。社,祭祀土地神的庙。立国必立社。周社原设歧山,强大后迁都于丰,毁弃歧社,另建 “丰社”。(89)藏: 财物、钱币。依: 依附、服从。指古公亶父避戎狄之害,自幽迁歧。(90)师望: 指吕望,即姜太公。肆: 店铺。传说吕望曾在肉铺屠牛卖肉,文王前去拜问。吕望说了句 “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知其志在天下,大喜而 “载与俱归”。(91)悒 (yi):不快、忧郁,这里是愤恨之意。(92)尸: 木主,即灵牌。人死后,用木牌做成神主,上书死者之名。(93)此句 本事不详。有人认为指晋献公太子申生自杀事,郭沫若以为指商纣王自焚事。伯林:即指纣王自焚的鹿台在柏树林中。雉经:缢死。(94)感:通 “憾”,恨。抑: 按也,击也 (即董楚平 《楚辞译注》之说) 。(95)礼: 通 “理”,治理。(96)臣挚: 以挚为臣。兹: 此,指伊尹。承辅: 做辅佐大臣。传说伊尹曾五次在汤做官,五次在夏桀那里做官。(97)尊食:即庙食,死后受人奉祀,在庙中享受祭飨。宗绪:宗族,此指祖宗。(98)勋: 在此作定语用,解为 “功业显赫的”。阖: 吴王阖闾。梦: 吴王寿梦。(99)彭铿: 彭祖,传说他活到八百多岁。斟: 用勺子舀水,此作烹调解。雉: 野鸡,此指雉羹。相传彭祖善于烹调,曾进雉羹给帝尧。(100)此句本事不详。疑指周厉王为国人所逐: “共和”执政之事。(101)此句以蜂、蛾为喻,指下民百姓力量之强大。(102)此句本事未详。大多注家以为是指伯夷、叔齐事。传说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野菜) 而食,遇见一妇人,讥笑说: “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伯夷“兄弟遂绝食七日,天遣白鹿乳之”。回水: 河曲。据说伯夷兄弟隐居的首阳山,正处于河曲之中。萃: 聚集,栖止。(103)噬犬: 猛狗。据王逸注,春秋时秦景公有猛犬,他弟弟鍼 (qian)想要,景公不给。鍼用百两金 (当为“车”) 交换,景公怒而夺其爵禄,把他放逐了。(104)严: 威严。奉: 保持。(105)此句一本作 “何环闾穿社,以及丘陵,是淫是荡,爰出子文” 。环: 环绕。闾社: 此指村子。 丘陵: 野外土丘。传说楚国贤相子文, 是䢵 (yun) 国之女与斗伯比私通而生。此句疑指䢵女私通斗伯比之事。 (106)堵敖: 王逸以为是楚之贤人之名; 洪兴祖以为当指楚文王儿子熊囏(jian),继为楚君,被他弟弟熊恽杀死,史称“杜敖”。此句中之“堵敖”,当是诗人屈原用以借喻楚怀王,警告他国运将不长。试上自子:“上”指君王; 试,让其身试诗人之预言; 自予,肯定自己所言之正确。全句意为: 我曾经警告楚王,他将如历史上的杜敖一样国运不长。我这样做,岂是为了让君王真的亡身失国,显示我预见正确,让忠名更加彰著?
《天问》是屈原创作的抒情性哲理诗,由一百七十多个问句组成; 其独特的思想、奇异的结构和怪诞的文体,在中外思想学术文化史上都极为罕见。约比屈原晚出三百年的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写过一篇很长的哲理诗《物性论》 (我国有方书春中译本),内容也广涉宇宙万物的构成和由来,以及物质的运动形态和变化,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可以与《天问》比美。但它不采用 “问句体”,内容也比《天问》复杂细致得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至少在中国文学和哲学史上找不到第二篇象 《天问》这样纯以问句构成的篇幅巨大、思想高越的哲理诗,“空前” 已成事实,但愿不要 “绝后”。当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渊源有自,影响广被,而且有人着意摹仿。唐代的卢同 《月蚀诗》,明代刘基 《二鬼》,无论从格调还是篇幅,都象是效法 《天问》,而有所讥刺,但又都缺乏 《天问》那样普遍深广的哲理、美质和忧患意识。
《天问》的优异特性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它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天问》就是关于 “天” (宇宙和宇宙观) 的问题。王逸 《天问章句》说: “何不言问天? 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其实 “天问”既是关于“天”之问,也是 “问天”。游国恩 《天问纂义》说: “《天问》云者,犹言以此自然界之一切事理为问耳。”大致是对的。“问”就是问疑,问难,问题。“子入太庙,每事问。”中国人极其重视这个 “问”字,以至于把学术或知识都称为 “学问”。《孟子·告子篇》说: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即 “学”、“问”连称。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 ‘为什么’ 。”从此可见 “学”与 “问”相结合的重要,而《天问》为什么要称为天之 “问”。
上古时代师生教学每每依靠对话、问答,或是老师问、学生答,或是学生问、老师答,或是自学自答,交叉进行。《论语》就是语录体,“盍各言尔志”,许多都是师生问答之辞。古代印度的 《奥义书》本来是 “亲教书”或 “侍坐书”之意,“其学皆亲近侍坐而授受者也。师一人,徒二、三人,口诵心持,此其书名之由来也” (徐梵澄中译本序) ,所以也有很多师生问答的话。费尔巴哈在 《基督教的本质》里说: “问和答,是最初的思维活动。在原始时,要思维,就必得有两个人。”原始教育必须通过师生面对面的问难,原因就在此。《天问》跟原始教育、考问、答对关系很大 (详后) ,所以也采取了 “问”的形式。
“《天问》者,仰天而问也。” (屈复 《楚辞新注》) 当屈原受了祠庙壁画的刺激和启发,想起古今人妖颠倒、皂白不分之事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忧愁和愤怒的。正如屈复所说: “忠直葅醢,谗佞高张,自古然也。三闾抱此,视彼天地三光,山川人物。变怪倾欹,及历世之当亡而存,当废而兴,无不然者。非天是问,将谁问乎?”中国古人认为,天意通过人事来体现,并且对人间万事负责。人间不平是天道不公的证明,不问“天”问哪个! “天”,甲金文写作一个人正面而立 (如“大”字形) ,特大其首,指明“天”本来是“头顶颠”的意思,所以字书说“天,颠也”,今语犹言“天灵盖” (彝族也称此及颠发为“天菩萨”)。后来“天”就引申为“头顶上的东西”之意。原始思维“具象性” 极强,很难达成象“天”这样综合了天体、天象、天文、天意诸蕴含在内的抽象概括。许多后进民族根本没有“天”这个词。要说天,只能指手划脚地说“太阳”、“星星”、“月亮”、“青气”、“蓝云”等等,或者干脆说“头顶上的”。到了屈原生活的战国中后期,“天”这个词已经很抽象、很概括而又很笼统、很模糊,具有“多义性”或“歧义性”。“天”主要指自然界以及自然影响下的人事。它不仅是自然,而且是“超自然”(尽管“天” 已决不仅仅是人格化的“上帝”或“天老爷”) ; 不仅是实体、存在,而且也包括天道、天意、天命,所以《天问》也广涉人事。《周礼·天官》汉郑玄注说: “天者,统理万物”。《庄子·齐物物论》郭象注: “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天”无所不管,《天问》也无所不问。正如游国恩《天问纂义》所说,《天问》 问的是难于推究的宇宙间的相关性事物,“天事之外,旁及动植珍怪之产,往古圣贤凶顽之事,理乱兴衰之故,又天道也。盖天统万物,凡一切人事之纷纭错综,变幻无端者,皆得摄于天道之中,而与夫天体天象天算等,广大精微,不可思议者,同其问焉。”
先秦时代宇宙观最重要的内函是以“人”为本位的 “天人以和”思想。这就是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天”和“天命” 的存在,然而 “天命”却一定要通过“人”或“人事”来实现,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便是这个意思。各个时期、每个学派的“天人一人天”思想有性质、征象的不同,但总的趋向如此,屈原也不例外。他的《离骚》说: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便是《左传》僖五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意思。它并没有彻底抛弃天命论,然而却是一种人本位的、与“人和主义”相结合的“有限天命论”。既然天命通过人事来体现,那么遇到困难灾厄应该责之于“人事”而不是单纯地听天由命,《天问》结尾处说“厥严不奉,帝何求”,便是批评求天不求人、信天命不信自己的迷信。荀子的 《天论》更以 “强形式”表达这一点,说: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是一方面。当时,“天人合一” 已成为一种哲学思想,“天人相通”的信仰渐次化为 “天人感应”学说。另一方面,既然 “天命”能够影响 “人事” (尽管是通过 “人事”本身来影响) ,那么 “天命”也应该对 “人事”负责; 假如天行无常,天道不公,那么,老百姓除了 “尤人”以外当然也可以 “怨天”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小雅·雨无正》)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小雅·节南山》) 《诗经》里所谓 “变雅”就充满此等怒天、责天、詈天之词,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勇敢和反叛,实质上已是萌芽状态的无神论和“反天命论”。屈赋里便蕴含着上述以人为本位的 “天人以和” 或 “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积极面。
屈原创作于生命末期的《哀郢》已经说: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比写于前期的《离骚》还要沉痛,悲哀。诀绝,《天问》也屡屡申述天命之不公,苍天之无正。“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正乃亡,其罪伊何?”“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合,卒然身弒! ”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天问》里“帝”的形象也显得贪婪,颟顸,胡涂,蛮横,跟民间文学里常见的 “天帝与英雄冲突”母题里上帝形象多显现自然与超自然力之 “负面”基本一致 (天帝代表自然或神的利益,总是跟人类及其代表为难,对抗)。可见 《天问》极可能创作于屈原后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所以 《天问》的结章急管繁弦,抑郁苦闷,“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先?……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显得那样沉重和愤慨。
《天问》里充满这种沉思和怀疑。无论是传世的或被改篡的神话传说,还是街谈巷语、百口相传的奇事怪物,抑或传统的偏见、凝固的史观、陈腐的定论、世俗的迷信,一切的天意——人事,都要经过他那天才的大脑的审查和反思,从怀疑走向批判,由省察导出否定。这不是那种认为真理不可知、不作任何判断以求得灵魂安宁的皮罗式“怀疑主义” 和庄周式的“相对主义”,而是一种深思熟虑、溯本求源的探究,一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康德在《纯粹理性批评》导言里说,一切的存在、历史和思想,都要经过我的审视和批判才允许它通过和成立。马克思说: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怀疑的。”屈原当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天问》那积极的怀疑和大胆的批判却是人类思想史上带着血色和生气的曙光。
所以《天问》作为哲理诗的思想和历史价值都是很高的; 但是,如果作为抒情诗来看,就未免思想“压倒”形象,语言束缚情感,认识意义超过鉴赏意义,哲学价值高于美学价值,在艺术性上比《离骚》、《九歌》乃至《九章》都要逊色,这是不能也不必为古人讳的。这里有个客观原因: 《天问》是受到壁画及其题铭的启发创作的 (王逸说基本可信,秦宫楚墓都已出土壁绘,汉墓和祠庙画壁极为常见,《天问》文体与其题铭略似) ,虽然不一定直接题在壁画上,却跟壁画的内容、序列、结构、题铭紧密相关。所以,不仅“宇宙起源—天地形成—天象变化—洪水灾难—四方异物—历史传说—历史变迁”这样的大结构要基本按照民间壁画来安排 (这,汉墓壁画和兄弟民族创世史诗可充佐证) ,便是文句也要极端俭省、简约、铿锵。“四言”不仅承袭《诗经》传统,而且也跟铭箴之类接近。这就束缚了诗人的思想和想象力,损害了它的表现性和形象性。全诗有些地方 (例如结尾) ,情思溢于言表,形象冲破律格,像“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等等也声韵铿锵,文采斐然,错落有致,证明大诗人的才情很难绝不流露,也说明《天问》比后来那许多的效颦之作高明得多。然而从整体看,依然病于艰奥,苟简,晦涩,枯燥。只有一点极其特别而罕见: 全部用“问句体”。钱钟书先生的《管链篇》已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中国文学史上颇见“问句”之诗 (只是他偶而忽略了敦煌变文和《稽瑞篇》等) ; 其它学者也着力论证了 “问句体”或“问答体”之来由甚古,渊源有自。其中有一点极其重要: 《天问》这种文体跟少数民族的“盘诗”、“对歌”风俗以及某些史诗的“问答法”有关。象《苗族古歌》、《梅葛》、《阿细的先基》等开篇的部分都可以发现类似的问对。很典型的藏族先民之《斯巴问答歌》 (“斯巴”义为“存在”)。俨然《天问》加上《天对》,其主要内容即“天地的起源和万物的来源”。例如,“问:最初斯巴(存在)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谁把天地分?”有如 “上下未形,何以考之?”而 “最初斯巴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请问谁把阴阳分?”便是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国外的一些古老的诗颂也有用一连串的 “问答体” 者,像古印度的《梨俱吠陀》和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纯问句则有 《旧约·约伯记》的九百个问题,袄教经典的整段问难,等等。俄罗斯的 《鸽书》(深奥的书) 也有些象 《天问》。
进一步说,《天问》为什么要用 “盘诗”、“对歌”式的 “问句体”,这跟上面说过的原始的教育、“考试”制度有关。廖平先生 《楚辞讲义》已微露 《天问》有如试题之意 (前此,夏大霖 《屈骚心印》曾说: “《天问》之文,今策问之式也。”) 。英国编纂 《中国诗选》的韦雷在 《神庙及其诗歌》等书里猜测 《天问》原是考问学生的试卷,所以没有答案; 一时传为笑谈。笔者却以为有一定真理性。原来初民的孩子在通过 “成丁”典礼 (入社) 之时,要接受长老巫师的考问,内容主要是部落的历史和传说,广涉神话传说民俗珍奇天文地理。这就是“盘诗”、“对歌” 乃至《天问》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