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题解
本文载于《韩非子·喻老》。“喻”是一种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道理的方法。《喻老》是韩非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阐发《老子》思想的哲学文章。此篇名为后人加。篇中以治病喻治国行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译文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皮肤下有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要厉害起来。”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贪图好处,总喜欢给不害病的人治病,表示自己医道的高明!”
隔了十天,扁鹊又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了,再不治会更厉害的。”桓公不搭理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又隔了十天,扁鹊再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侵入肠胃,再不治就会越发严重。”桓公还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一望见桓公,掉转身就跑。桓公派人追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下,用热水捣还够得着;在肌肉里,用针灸还能够达到;在肠胃里,吃(两付)汤药也还行;(若)侵蚀到了骨髓,那就是司命所管的事,(医药)是没有办法的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请见。”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发痛,派人到处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这样死了。
所以良医应在病尚处于表皮的时候就开始治愈,也就是在疾病有小征象时就争取治好它。事情的祸福也有它刚露苗头的时候,因此说圣贤的人应及早开始从事。
赏读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主旨在于阐发《老子》第六十三章“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欲制物于其细”的观点。这也就是说,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干大事必须从小处做起。文章塑造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扁鹊精通医术而且态度诚恳,具有治病救人的执着精神;蔡桓公刚愎自用又愚昧无知,讳疾忌医,是当时的统治者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语言、神态、行为的描写,既刻画出了一个旷世神医的形象,又塑造了一个拒谏饰非、自取灭亡的角色,这个形象的诫世、劝世的功能是巨大的。
本文写作上故事情节发展层层推进,语言简洁明快,对人物刻画采取了白描的手法,充分说明了作者在本篇中提出的“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
本文载于《韩非子·喻老》。“喻”是一种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道理的方法。《喻老》是韩非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阐发《老子》思想的哲学文章。此篇名为后人加。篇中以治病喻治国行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译文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皮肤下有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要厉害起来。”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贪图好处,总喜欢给不害病的人治病,表示自己医道的高明!”
隔了十天,扁鹊又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了,再不治会更厉害的。”桓公不搭理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又隔了十天,扁鹊再来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侵入肠胃,再不治就会越发严重。”桓公还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一望见桓公,掉转身就跑。桓公派人追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下,用热水捣还够得着;在肌肉里,用针灸还能够达到;在肠胃里,吃(两付)汤药也还行;(若)侵蚀到了骨髓,那就是司命所管的事,(医药)是没有办法的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请见。”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发痛,派人到处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这样死了。
所以良医应在病尚处于表皮的时候就开始治愈,也就是在疾病有小征象时就争取治好它。事情的祸福也有它刚露苗头的时候,因此说圣贤的人应及早开始从事。
赏读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主旨在于阐发《老子》第六十三章“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欲制物于其细”的观点。这也就是说,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干大事必须从小处做起。文章塑造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扁鹊精通医术而且态度诚恳,具有治病救人的执着精神;蔡桓公刚愎自用又愚昧无知,讳疾忌医,是当时的统治者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语言、神态、行为的描写,既刻画出了一个旷世神医的形象,又塑造了一个拒谏饰非、自取灭亡的角色,这个形象的诫世、劝世的功能是巨大的。
本文写作上故事情节发展层层推进,语言简洁明快,对人物刻画采取了白描的手法,充分说明了作者在本篇中提出的“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