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题解
这篇列传是《史记》的优秀作品之一。两位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在我国一直广泛流传,可称家喻户晓。中学选它作语文教材;舞台上《将相和》久演不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些成语由于其丰富的内涵,至今仍被普遍使用,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这篇列传实际上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五人的合传。《史记》中除一人一传者外,也有一传数人的。数人合传者,大都以类相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概括了战国时期,关系赵国前途命运的几位主要将相的合传。这样写,可以节省笔墨而简明扼要地把历史轮廓展现于读者面前。因此,它与纯文学作品有所区别。这里所选的是文章的前半部,即廉蔺二人的合传。
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与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位,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国兵讨伐齐国,大败齐军,攻取了阳晋,被任为上卿,以勇气闻名于诸侯。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首领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事,派人送信给赵王,情愿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以换取这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及各大臣商量:要是把璧给秦国,秦国的城市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要是不给吧,又担心秦兵的到来。计策商定不下,征求能够出使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物色到。宦官首领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答:“我曾犯罪,私下打算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说:‘你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投奔呢?’我告诉他说:‘我曾随从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从此事知道可投奔燕国,所以想去燕国。’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你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和你结交。现在你是失宠于赵而逃奔燕国,燕国惧怕赵国,势必不敢留你,会把你拘捕起来送还赵国的。你不如解衣露膊,把头伏在铡刀上去请罪,这样就能侥幸得到赦免了。”我听从他的话,大王也施恩赦免了我。我个人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召见,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相如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可不许。”赵王说:“如果拿了我的玉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用城池请求换璧而赵不同意,理曲在赵国方面。赵给予玉璧而秦不给城池,理曲在秦方面,权衡这两种做法,宁可答应秦的要求,使秦负理曲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出使呢?”相如说:“大王果真没合适的人,我愿捧璧出使秦国,城归入赵国那么璧就留给秦,城若不归入赵国,我就把和氏璧仍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相如捧璧向西出使秦国。
秦王在离宫章台接见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秦王。秦王大喜,将璧依次传递给姬妾和左右近侍观赏,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秦王无意把城偿付给赵国,于是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还给相如,相如手拿着璧,退了几步站定,把身子靠在庭柱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璧,使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群臣都召集来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心,仗着强大而用空话来索取和氏璧,偿付城市恐怕不可能。’商议不打算给秦国玉璧。我认为平民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再说因一块玉璧的缘故,触犯强秦的欢心,不可取。于是赵王就斋戒五日,派我捧璧出使,呈递国书于朝堂。为什么呢,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所以这样毕恭毕敬。现在我到了秦国,大王在一般的台观之间接见我,礼节极为居傲,得到玉璧后传给姬妾观看,并让近侍之臣玩赏。我看大王无意偿付赵国城邑,所以我又把璧要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今天就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相如手持玉璧,眼斜看着柱子,就要往柱上撞去。秦王害怕他撞坏了玉璧,就连忙赔礼道歉,再三恳求相如不要如此,召唤管理版图的官吏来查看地图,在图上指出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故意装作要把这几座城偿付赵国,实际上赵国是得不到的,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日,备大礼相迎,我才敢献上玉璧。”秦王考虑再三,认为终究不可强夺,于是同意斋戒五日,款留相如住在广成客馆中。相如考虑秦王虽然斋戒,必然背约不偿付城邑,就让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把和氏璧藏在怀中,经由小路逃走,把玉璧带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日后,于是在朝廷上设九宾大礼,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到了,对秦王说:“秦自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过坚守信用恪守条约的人。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此刻已到了赵国了。况且秦强而赵弱,大王只须派一个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捧璧来秦;现在以秦国的强大而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岂敢留下玉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罪当诛杀,我愿接受烹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商议吧!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发出一片唏嘘之声。秦王左右的侍卫,有的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乘机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不能得到玉壁,而又断绝了秦、赵的交情,倒不如就这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一块玉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大礼,然后让相如回赵国。
相如已回到赵国,赵王认为他是贤能大夫,出使外国,不被诸侯所侮辱,就任命相如为上大夫。秦国也不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终于不给秦国玉璧。
后来秦国侵伐赵国,攻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赵,杀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想与赵王在西河外渑池进行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说:“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软弱而且胆怯。”赵王于是就出发,相如随从。廉颇送到边境,与赵王决别说:“从王出发日起,计算道路里程和会见的礼仪结束,再回来,不过三十天。三十天若还不回来,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想法。”赵王同意了,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畅饮到高潮的时候,说:“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弹奏瑟吧。”赵王弹奏了瑟。秦国御史走向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奏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奏乐,愿呈献盆缶给秦王,请你击缶互相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于是蔺相如向前进献缶,便跪下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五步之内,我可以把颈血溅洒在你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侍卫想要刺杀相如,相如蹬大眼睛大声呵叱他们。左右侍卫都吓倒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击了一下缶。”相如回头召赵国御史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君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送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咸阳城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秦王直到酒宴结束,终究不能压倒赵国。赵国也严整兵卫,防备秦国。秦国不敢行动。
渑池之会结束,赵王一行归国。因为相如功大,授官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能依靠口舌为功,却位居我的上面,况且相如素来是低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见到相如一定污辱他。”相如听说,不肯与廉颇见面。相如每当上朝时,常称说有病,不想同廉颇争位次先后。后来相如外出,望见廉颇,相如掉转车子回避躲开。于是相如的门客都劝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属投奔来事奉你,只是因为仰慕你的崇高义气。现在你和廉颇官位相同,廉颇恶言中伤而你却害怕躲藏,恐惧得太厉害了,平庸的人尚且以为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都是无能的人,请求告辞而去!”蔺相如再三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谁强?”门客说:“廉将军不如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尊严,而相如敢在秦廷上叱骂 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愚劣,难道就怕廉将军么!但我考虑到,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是由于有我们两个人在。现在要先考虑国家的危难而后顾及个人的积怨。”廉颇听说这些,解衣露膊,背着荆杖,由宾客送到相如门上去请罪,说:“我是鄙贱的人,不如将军宽大到如此地步!”终于和相如交欢,结为生死之交。……
四年后,赵惠文王去世,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重。赵让廉颇率军攻秦,秦几次击败赵军,赵军坚壁不战。秦多次挑战,廉颇不肯接战。赵王听信了秦国的离间。秦国离间的话说:“秦国所担心畏忌的,仅仅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统帅而已。”赵王于是就任命赵括为统帅,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根据赵括的虚名来任用他,就象胶住弦柱鼓瑟一样,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传下来的兵书,却不知应变。”赵王不听,终究以赵括为将。
赵括从少年时学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抵得过他的。曾与其父赵奢谈军事,赵奢驳不倒他,但也不称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赵括却说得很轻巧。假若赵国不以他为将也就罢了,若一定以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人必定就是他。”等到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为将。”赵王说:“凭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事奉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时常为将,他亲自捧着饮食进献的人数以十计,当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及宗室所赏赐的东西全部送给军吏大夫。一旦接到命令,就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做了大将,面向东坐而接见部下,部下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钱布帛,他都带回来收在家中,而天天注意哪里有合适的田地房屋,可以买下来。大王以为他哪一点像他父亲?父子心思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赵王说:“你不要多说了,我已经决定下来了。”赵括的母亲便说:“大王一定要派他去,倘若有不称职的地方,我能不受他株连坐罪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后,把原来的章程尽都改了,撤换了许多军吏。秦将白起听到这些情况,派出一支奇兵,假装败走,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分割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涣散。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当,赵括便亲率精锐部队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杀赵括。赵括军队大败,数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所损失的兵员共四十五万。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赵国几乎无法解脱。幸亏靠楚、魏诸侯来救援,才得以解除邯郸之围。赵王也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诛杀她。
邯郸解围五年后,燕国听从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丁壮都死在长平了,他们遗留的孤儿还未长大成人。”便发兵击赵。赵使廉颇率兵还击,大破燕军于鄗地,杀栗腹,于是包围了燕国。燕国割让五座城邑请和。赵国于是同意了。赵国把尉文地方封给廉颇,让他作信平君,担任名誉相国。
当年廉颇被免职从长平归来,失势之时,原来的门客全部离去了。等到再被任命为将,门客又都回来了。廉颇说:“你们都走吧!”门客说:“哎呀!你的见识怎么这样陈旧呀?天下朋友相交就象市场交易,你有势,我就跟从你;你无势,我就离开你。这本是通常的道理,又有什么怨恨呢?”过了六年,赵国让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攻取了它。
赵孝成王死,儿子悼襄王继位。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投奔到魏国首都大梁。第二年,赵国就用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取了武遂、方城。
廉颇居住大梁时间久了,魏国不能信用他。赵国因多次被秦兵困扰,赵王想再次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再为赵国效力。赵王派使者探视廉颇是不是还可以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多用钱财贿赂出使的人,叫他诽谤廉颇。赵使者见了廉颇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健壮,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显示自己还可任用。赵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饭量还好,但和我交谈,一会儿的功夫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终于没有召回廉颇。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悄悄地派人迎接他。廉颇竟当了楚将,但没有什么功劳,说:“我想指挥赵国士兵”。廉颇最后死在寿春。……
太史公说:知道将要死去,必定会更加英勇,去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对待死。当蔺相如手持玉璧,眼瞟着柱子,以及呵叱秦王左右的时候,充其量不过是被处死而已,但一般人有的因胆怯而不敢这样做。相如竟能奋其勇气,威慑敌国,退让廉颇,名重泰山,他对于智和勇,可以说是兼而得之了。
赏读
“列传”与“本纪”不同。它没有结合人物编年记载大事的任务,可以有相对的自由。根据描述传主的需要,重点选材而加以组织。司马迁在廉蔺二人的合传部分,只集中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这三个故事,以表现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形象。这三个故事生动而典型。因为它们都是关系赵国荣誉、尊严和命运的大事。前两个故事颂扬了他在对外斗争中,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功绩。后一个故事则表现他在处理内部关系上,顾大局,识大体,不计私仇,忍辱含垢的高尚精神。
在写作上,因为是合传,文章开头为双起,分别交代二人身世,可见作者安排组织之缜密。又如写相如出场,经过层层铺垫,才出台亮相。而一旦亮相,就使决策与出使这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不出则已,一出惊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将相和”这个故事,尤觉意义深远。一介武夫的老将廉颇,对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置却在立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自己之上,忿忿不平,宣称“必辱之”。蔺相如则百般避让。他知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内讧不利于国。应“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老将军终于被他大义为国的高尚精神所感动,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他们这种爱国精神和崇高品格,今天仍是极有生命活力的典型教材。
这篇列传是《史记》的优秀作品之一。两位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在我国一直广泛流传,可称家喻户晓。中学选它作语文教材;舞台上《将相和》久演不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些成语由于其丰富的内涵,至今仍被普遍使用,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这篇列传实际上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五人的合传。《史记》中除一人一传者外,也有一传数人的。数人合传者,大都以类相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概括了战国时期,关系赵国前途命运的几位主要将相的合传。这样写,可以节省笔墨而简明扼要地把历史轮廓展现于读者面前。因此,它与纯文学作品有所区别。这里所选的是文章的前半部,即廉蔺二人的合传。
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与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位,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国兵讨伐齐国,大败齐军,攻取了阳晋,被任为上卿,以勇气闻名于诸侯。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首领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事,派人送信给赵王,情愿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以换取这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及各大臣商量:要是把璧给秦国,秦国的城市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要是不给吧,又担心秦兵的到来。计策商定不下,征求能够出使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物色到。宦官首领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答:“我曾犯罪,私下打算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说:‘你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投奔呢?’我告诉他说:‘我曾随从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从此事知道可投奔燕国,所以想去燕国。’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你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和你结交。现在你是失宠于赵而逃奔燕国,燕国惧怕赵国,势必不敢留你,会把你拘捕起来送还赵国的。你不如解衣露膊,把头伏在铡刀上去请罪,这样就能侥幸得到赦免了。”我听从他的话,大王也施恩赦免了我。我个人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召见,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相如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可不许。”赵王说:“如果拿了我的玉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用城池请求换璧而赵不同意,理曲在赵国方面。赵给予玉璧而秦不给城池,理曲在秦方面,权衡这两种做法,宁可答应秦的要求,使秦负理曲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出使呢?”相如说:“大王果真没合适的人,我愿捧璧出使秦国,城归入赵国那么璧就留给秦,城若不归入赵国,我就把和氏璧仍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相如捧璧向西出使秦国。
秦王在离宫章台接见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秦王。秦王大喜,将璧依次传递给姬妾和左右近侍观赏,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秦王无意把城偿付给赵国,于是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还给相如,相如手拿着璧,退了几步站定,把身子靠在庭柱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璧,使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群臣都召集来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心,仗着强大而用空话来索取和氏璧,偿付城市恐怕不可能。’商议不打算给秦国玉璧。我认为平民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再说因一块玉璧的缘故,触犯强秦的欢心,不可取。于是赵王就斋戒五日,派我捧璧出使,呈递国书于朝堂。为什么呢,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所以这样毕恭毕敬。现在我到了秦国,大王在一般的台观之间接见我,礼节极为居傲,得到玉璧后传给姬妾观看,并让近侍之臣玩赏。我看大王无意偿付赵国城邑,所以我又把璧要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今天就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相如手持玉璧,眼斜看着柱子,就要往柱上撞去。秦王害怕他撞坏了玉璧,就连忙赔礼道歉,再三恳求相如不要如此,召唤管理版图的官吏来查看地图,在图上指出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故意装作要把这几座城偿付赵国,实际上赵国是得不到的,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日,备大礼相迎,我才敢献上玉璧。”秦王考虑再三,认为终究不可强夺,于是同意斋戒五日,款留相如住在广成客馆中。相如考虑秦王虽然斋戒,必然背约不偿付城邑,就让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把和氏璧藏在怀中,经由小路逃走,把玉璧带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日后,于是在朝廷上设九宾大礼,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到了,对秦王说:“秦自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过坚守信用恪守条约的人。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此刻已到了赵国了。况且秦强而赵弱,大王只须派一个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捧璧来秦;现在以秦国的强大而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岂敢留下玉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罪当诛杀,我愿接受烹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商议吧!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发出一片唏嘘之声。秦王左右的侍卫,有的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乘机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不能得到玉壁,而又断绝了秦、赵的交情,倒不如就这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一块玉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大礼,然后让相如回赵国。
相如已回到赵国,赵王认为他是贤能大夫,出使外国,不被诸侯所侮辱,就任命相如为上大夫。秦国也不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终于不给秦国玉璧。
后来秦国侵伐赵国,攻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赵,杀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想与赵王在西河外渑池进行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说:“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软弱而且胆怯。”赵王于是就出发,相如随从。廉颇送到边境,与赵王决别说:“从王出发日起,计算道路里程和会见的礼仪结束,再回来,不过三十天。三十天若还不回来,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想法。”赵王同意了,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畅饮到高潮的时候,说:“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弹奏瑟吧。”赵王弹奏了瑟。秦国御史走向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奏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奏乐,愿呈献盆缶给秦王,请你击缶互相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于是蔺相如向前进献缶,便跪下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五步之内,我可以把颈血溅洒在你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侍卫想要刺杀相如,相如蹬大眼睛大声呵叱他们。左右侍卫都吓倒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击了一下缶。”相如回头召赵国御史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君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送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咸阳城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秦王直到酒宴结束,终究不能压倒赵国。赵国也严整兵卫,防备秦国。秦国不敢行动。
渑池之会结束,赵王一行归国。因为相如功大,授官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能依靠口舌为功,却位居我的上面,况且相如素来是低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见到相如一定污辱他。”相如听说,不肯与廉颇见面。相如每当上朝时,常称说有病,不想同廉颇争位次先后。后来相如外出,望见廉颇,相如掉转车子回避躲开。于是相如的门客都劝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属投奔来事奉你,只是因为仰慕你的崇高义气。现在你和廉颇官位相同,廉颇恶言中伤而你却害怕躲藏,恐惧得太厉害了,平庸的人尚且以为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都是无能的人,请求告辞而去!”蔺相如再三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谁强?”门客说:“廉将军不如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尊严,而相如敢在秦廷上叱骂 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愚劣,难道就怕廉将军么!但我考虑到,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是由于有我们两个人在。现在要先考虑国家的危难而后顾及个人的积怨。”廉颇听说这些,解衣露膊,背着荆杖,由宾客送到相如门上去请罪,说:“我是鄙贱的人,不如将军宽大到如此地步!”终于和相如交欢,结为生死之交。……
四年后,赵惠文王去世,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重。赵让廉颇率军攻秦,秦几次击败赵军,赵军坚壁不战。秦多次挑战,廉颇不肯接战。赵王听信了秦国的离间。秦国离间的话说:“秦国所担心畏忌的,仅仅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统帅而已。”赵王于是就任命赵括为统帅,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根据赵括的虚名来任用他,就象胶住弦柱鼓瑟一样,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传下来的兵书,却不知应变。”赵王不听,终究以赵括为将。
赵括从少年时学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抵得过他的。曾与其父赵奢谈军事,赵奢驳不倒他,但也不称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赵括却说得很轻巧。假若赵国不以他为将也就罢了,若一定以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人必定就是他。”等到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为将。”赵王说:“凭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事奉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时常为将,他亲自捧着饮食进献的人数以十计,当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及宗室所赏赐的东西全部送给军吏大夫。一旦接到命令,就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做了大将,面向东坐而接见部下,部下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钱布帛,他都带回来收在家中,而天天注意哪里有合适的田地房屋,可以买下来。大王以为他哪一点像他父亲?父子心思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赵王说:“你不要多说了,我已经决定下来了。”赵括的母亲便说:“大王一定要派他去,倘若有不称职的地方,我能不受他株连坐罪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后,把原来的章程尽都改了,撤换了许多军吏。秦将白起听到这些情况,派出一支奇兵,假装败走,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分割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涣散。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当,赵括便亲率精锐部队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杀赵括。赵括军队大败,数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所损失的兵员共四十五万。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赵国几乎无法解脱。幸亏靠楚、魏诸侯来救援,才得以解除邯郸之围。赵王也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诛杀她。
邯郸解围五年后,燕国听从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丁壮都死在长平了,他们遗留的孤儿还未长大成人。”便发兵击赵。赵使廉颇率兵还击,大破燕军于鄗地,杀栗腹,于是包围了燕国。燕国割让五座城邑请和。赵国于是同意了。赵国把尉文地方封给廉颇,让他作信平君,担任名誉相国。
当年廉颇被免职从长平归来,失势之时,原来的门客全部离去了。等到再被任命为将,门客又都回来了。廉颇说:“你们都走吧!”门客说:“哎呀!你的见识怎么这样陈旧呀?天下朋友相交就象市场交易,你有势,我就跟从你;你无势,我就离开你。这本是通常的道理,又有什么怨恨呢?”过了六年,赵国让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攻取了它。
赵孝成王死,儿子悼襄王继位。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投奔到魏国首都大梁。第二年,赵国就用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取了武遂、方城。
廉颇居住大梁时间久了,魏国不能信用他。赵国因多次被秦兵困扰,赵王想再次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再为赵国效力。赵王派使者探视廉颇是不是还可以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多用钱财贿赂出使的人,叫他诽谤廉颇。赵使者见了廉颇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健壮,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显示自己还可任用。赵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饭量还好,但和我交谈,一会儿的功夫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终于没有召回廉颇。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悄悄地派人迎接他。廉颇竟当了楚将,但没有什么功劳,说:“我想指挥赵国士兵”。廉颇最后死在寿春。……
太史公说:知道将要死去,必定会更加英勇,去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对待死。当蔺相如手持玉璧,眼瞟着柱子,以及呵叱秦王左右的时候,充其量不过是被处死而已,但一般人有的因胆怯而不敢这样做。相如竟能奋其勇气,威慑敌国,退让廉颇,名重泰山,他对于智和勇,可以说是兼而得之了。
赏读
“列传”与“本纪”不同。它没有结合人物编年记载大事的任务,可以有相对的自由。根据描述传主的需要,重点选材而加以组织。司马迁在廉蔺二人的合传部分,只集中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这三个故事,以表现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形象。这三个故事生动而典型。因为它们都是关系赵国荣誉、尊严和命运的大事。前两个故事颂扬了他在对外斗争中,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功绩。后一个故事则表现他在处理内部关系上,顾大局,识大体,不计私仇,忍辱含垢的高尚精神。
在写作上,因为是合传,文章开头为双起,分别交代二人身世,可见作者安排组织之缜密。又如写相如出场,经过层层铺垫,才出台亮相。而一旦亮相,就使决策与出使这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不出则已,一出惊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将相和”这个故事,尤觉意义深远。一介武夫的老将廉颇,对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置却在立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自己之上,忿忿不平,宣称“必辱之”。蔺相如则百般避让。他知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内讧不利于国。应“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老将军终于被他大义为国的高尚精神所感动,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他们这种爱国精神和崇高品格,今天仍是极有生命活力的典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