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 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③,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 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④? 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⑥,罪又甚 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⑦。”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 之文⑧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 与汝 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⑨,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⑩。”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重耳。②介之推:又称介推,晋国贵族。禄:这里指 赏赐。③置:布置,安排。④盍(hé):何不。⑤怼(duì):怨恨。⑥尤:这里是动 词,认为……是不对的。⑦前一个“食”是吃的意思,后一个指俸禄。⑧文:装饰。 ⑨田:这里指祭田,封地。⑩旌:旌表,表彰。
【鉴赏】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追随晋文公流亡 在外长达十九年,曾割股之肉给晋文公充饥,但在回国后他并不像其他人 那样向晋文公索取封赏,而是超然隐遁,可谓高人。本文通过介之推与其 母的对话来表白介之推的心迹,颂扬了他不居功、孤高自守的品德。
全文共194字,却生动地刻画出功成身退、正直清高的介之推形象。 介之推认为君王上应天命,功臣不应邀功请赏,这一出世高蹈的思想,成 为后世清高淡泊的隐士所奉行的准则。
全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叙事写人,主要通过介之推母子的三次对答,细 致入微、系统完整地揭示了介之推不言禄、隐而死的前因后果,再现了他 在仕与隐、进与退之间抉 择、徘徊的心路历程。介之 推选择隐,直接起因是“晋 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 禄;禄亦弗及”,但是如果仅 凭这个原因,那么介之推未 免也太过意气用事,逞一时 之气而不能做到真隐。实 际上,其深层的原因则是他 认为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 年后回国即位,“天实置 之”,而晋国从亡大臣却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晋 文公又赏罚不明,所以这时 朝政是“下义其罪,上赏其 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即是说晋国此时是“无道”,因此介子推选择了隐。有其心不见得有其行, 他的母亲曾三次设问试探。开始他言辞过激,只批评他人;第二次他语言 明快,反躬自省;第三次语言缓和,将是非名利置之度外。他的母亲由怀 疑到相信,最后尊重、支持他的选择。三次设问,从为文的角度看是故作 波澜,从言行的角度看是考验,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内在选择,三问三答,犹 如层层剥笋,最终露出了笋心。
全文语言凝练,概括性强,不少句子如“天实置之”“贪天之功以为己 力”已成为成语。清代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一评论道:“最是清 绝、峭绝文字。写其母三段语,是三样文字,细细玩味之。”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