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⑤?”子路率尔而 对曰⑥:“千乘之国⑦,摄乎大国之间⑧,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⑨;由 也为之,比及三年⑩,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1)。”夫子哂之(12)。“求! 尔何 如?”对曰:“方六七十(13),如五六十(14),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5)。”“赤! 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16),如会同(17),端章甫(18),愿为小相焉(19)。”“点! 尔何如?”鼓瑟 希(20),铿尔(21),舍瑟而作(22)。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3)。”子曰:“何伤 乎(24)?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25),春服既成(26)。冠者五六人(27),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28),风乎舞雩(29),咏而归(30)。”夫子喟然叹曰(31):“吾与 点也(32)!”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 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3),是 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34)?”“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 为之大(35)?”
【注释】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冉有: 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侍坐:陪坐。 ②以:因。乎:于。毋:不要。以:通“已”,停止。此句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 一点,就受拘束。不要因为我而停止说出你们自己的想法。③居:平时。则:副 词,作“辄”解,常常。④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⑤或:有人。则:连词, 那么,就。何以:怎么样。⑥率尔:轻率匆忙的样子。⑦千乘之国:有千辆兵车的 诸侯国。乘,一车四马。在古代,兵车的多少意味着国家的大小强弱。⑧摄:夹。 ⑨因:继。饥馑:饥荒。⑩比及:等到。(11)知方:懂得礼仪道德。(12)哂:微笑。(13)方 六七十:方圆六七十平方里的小国。(14)如:或者。(15)俟:等待。(16)宗庙:天子或诸 侯祭祀祖先的场所。(17)会同:诸侯会盟的事情。(18)端章甫:穿上礼服,戴上礼帽。 端,古代礼服名。章甫,古代一种礼帽。(19)相:即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 及司仪的官。有等级差别,故有大相、小相之说。(20)鼓:弹奏。希:通“稀”。这里 指瑟声逐渐稀疏。(21)铿尔:拟声词,指弹奏终了时最后一声高音。(22)作:起。 (23)撰:陈述。(24)伤:妨碍。(25)莫春:暮春,夏历三月。莫,同“暮”。(26)春服:春天穿 的夹衣,有表、里两层。(27)冠者:成年人。古代贵族男子到二十岁举行成年礼,束 发加冠,表示成年了。(28)沂: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南。(29)风:作动词用,吹风,乘凉。 舞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叫做雩,因为有舞,所以又称舞雩。这里指鲁国祭 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南。(30)咏:唱歌。(31)喟然:叹息声。(32)与:赞许。 (33)让:谦让。(34)邦:国家。与:同“欤”。(35)小、大:指小相、大相。
【鉴赏】本文选自《论语·先进》。它有完整的情节结构,“言志”贯串 全篇,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对话和举止神态的描述,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 格。据史料推断,当时孔子约六十岁,子路约五十一岁,曾皙三十九岁,公 西华最小,约十八岁。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他的坦率自信;冉求的 “退”而述志,表现他的审慎谦虚;公西华的不敢言治,“愿学”,表现他的 谦逊礼让;曾皙的“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他的从容不迫和洒脱自 如。孔子对冠者、童子在春天里乘风歌舞的生活,十分赞赏,这反映出他 一生奔波劳碌,希望天下太平的理想。
四个弟子的言志都发自内心,这是孔子谆谆善诱和鼓励的结果。我 们感受到在四个弟子的身上,都笼罩着孔子的慈祥而期许的目光。“以吾 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 些话,显示出一个平易近人的师者形象。他以平等相处的方式,诱导学生 说出自己的志向,从而进行点拨教育。采用这种寓教于言的方式,自然富 于成效。朱熹觉得孔子这是“盖善诱之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 可见矣。”孔子对学生的了解,并非一早一夕的接触,而是共同生活,长期 观察的结果。这样才能知道“材”的质地与特性如何,从而采取不同方式 施教。
子路不懂礼让之道,“率尔对”,所以孔子“哂之”。微微一笑,表明孔 子既肯定子路的才能,又对他的急促鲁莽予以含蓄的指正。怎么看出孔 子微微一笑,就是对子路的急促鲁莽暗加批评呢?子路的回答确实急促 了一些,而接下来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回答就一个比一个从容谦虚,这就 可以知道他们是接受了子路的前车之鉴的。子路的鲁莽、急躁、冲动,在 《论语》中多次得到表现。孔子也一直致力于帮助子路改正毛病。孔子因 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一如既往,坚持贯彻的。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率真,自然坦诚。他听到曾皙的回答,深为 赞许,大有遇到知音的感觉,随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情之所至,言 之所发,情感真实而自然。孔子与学生相处,毫无教师的架子,说到动情 处,完全把学生看作了同行,视为知音。这非常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 流,增进师生情谊,这也是孔子教育成功的基础。
本文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他们所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也在于他 们谈话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为人之道,为师之道。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67-68-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