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留侯论》

2019-04-13 可可诗词网-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 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 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 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 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 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 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 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 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 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 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 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 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 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 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 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 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 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 气(11)。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①节:节 操。②卒:同“猝”,突 然。③圯(yí):桥。相 传张良遇黄石公于下 邳(今江苏睢宁北)圯 上,老人故意折辱他, 他都忍气顺从,遂授 以兵书,说:“读此则 为王者师矣。”④镬 (huò):一种烹饪器 具。古代有以鼎镬烹 人的酷刑。⑤ 贲 (bēn)、育:战国时的勇士孟贲、夏育。⑥一击之间:张良曾与力士在博浪沙狙击 秦始皇,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搜捕,未获。⑦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 的子弟。⑧鲜(xiǎn)腆(tiǎn):无礼。腆,善,美好。⑨肉袒:脱衣露体,表示谢 罪。⑩当淮阴破齐:淮阴指淮阴侯韩信。他平定齐地时,请求刘邦封他为“假 王”。刘邦发怒,经张良提醒,乃封韩信为齐王。(11)称:与……相当、相称。

【鉴赏】留侯即张良,字子房。其家族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张良求大 力士为韩复仇,以大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始皇大索天下 十日,未获。张良匿迹下邳,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辅佐汉高祖平定天 下,被封为“留侯”。刘邦以“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来形容张良,后人 以他作为智谋之士的代表。《史记》中有《留侯世家》,其中记载:张良逃 亡途中,遇桥上一老人,老人故意掉鞋于桥下,令张良捡拾;张良忍气捡上 来,老人又要他替自己穿上,张良又忍气照办。老人说“孺子可教也”,邀 他五天后相见,又两次责怪他迟到,多次考验后,送他一部《太公兵法》。 这就是后世相传的黄石公“纳履受书”故事。后人议论张良,多从他的智 计着眼,将他从黄石公那里得到的异书,看作是他成功的关键。并认为黄 石公就是黄石的化身,世传为鬼物,因此天佐汉诛秦,故汉兴秦亡,神秘色 彩颇浓。

《留侯论》是苏轼二十五岁时应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制科考试而 呈上的《进论》之一,属史论。苏轼摆脱传统俗见,别出心裁,洗旧翻新,认 为黄石公在桥上教导张良,“意不在书”;圯桥三进履故事的意义在于:把 张良由不忍小忿的匹夫变成了就大谋、成大事的豪杰。张良之所以能成 大事,不在于其智慧过人,而在于其性格能忍。汉高祖之所以能得天下, 是因为接受了张良的忍性,“忍小忿而就大谋”。这一观点发人之所未发, 其立意之新如清代学者沈德潜所说:“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政客被此文超卓的立论所折服。

此文既善于以观点的新颖让人警醒,又注意以材料的翔实让人信服。 说理太多,话不警策,叙事过少,证据不足,则难以让人信服。文章全篇运 用两两比较法来展开论述。第一段有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作比较,第二 段有伊尹、太公之谋与荆轲、聂政之计作比较,第三段有郑伯袒降于楚、勾 践臣妾于吴与子房大椎击秦作比较,第四段有刘邦能忍与项羽不能忍作 比较,通篇有子房少年时刚锐不能忍与圯桥进履能忍、并教刘邦忍作比 较。一比再比,优劣不言自明,观点鲜明突出。一路写来,“如长江大河, 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 叙事。”(杨慎《三苏文范》)

此文才学富艳,才气纵横,史料丰富,文辞滔滔。从“忍”字生发,浑浩 流转总不脱离“忍”字,就是文末看似淡语闲笔,也落到柔能克刚上。文章 以理为点,以事为面,说理文字少,叙事文字多,事理并重,点面结合,观点 既警拔,文辞又雄辩。这种文字的感染力十分强,在考场上很容易得到试 官的青睐,故南宋有谚语云:“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可见其影 响之大。
 

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13-315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