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①,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②。二客从予,过黄泥之 坂③。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 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 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 巉岩④,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⑤。盖 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 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 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 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⑥,过临皋之下,揖予而 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 我知之 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 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是岁:指写《前赤壁赋》的那年,即1082年。②雪堂、临皋:苏轼初 到黄州,定居惠院,后迁临皋。次年,经营东坡,后在东坡筑雪堂。因在大雪时建 成,堂壁画有雪景,故名为“雪堂”。③坂(bǎn):山坡。④巉(chán)岩:险峻的岩 石。⑤冯(píng)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即河伯。⑥蹁(pián) 跹 (xiān):旋转的 舞姿,这里比喻道士的体态轻盈。
【鉴赏】本文是苏轼写 《前赤壁赋》三个月后,又 重游赤壁时所作的,故称 为《后赤壁赋》。前赋主要 写初秋风清月明,白露横 江之夜,作者见良景而发 人生感慨,表现了他旷达 的情怀。后赋则是写初冬 月明之夜,他与客人一起 登山泛舟的所见所闻。两 赋的相同之处是:都设有 虚拟的“主”与“客”,都具 有诗情画意。清人余诚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评论道:“究之两赋情景, 与两赋笔法,虽皆异,而着想之奇同,惜词之工同,见地之高同,结构之妙 同。语语之皆仙,笔笔之入化,亦无不同。”但两赋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著。
与前赋重在说理议论不同,本文以写景叙事为主。开篇写作者与两 位客人月夜过黄泥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勾画 出一幅良辰美景图。如此美景诱发了众人的游兴。作者文笔一顿,主客 之间一问一答,带出了凑鱼和酒一事,平添了几分生趣。接着,众人一起 乘兴出游,再次来到赤壁之下。见到赤壁的景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幽而宁静。与上一次夜游赤壁所见相比,“江山 不可复识”,山势奇伟、树木盘曲、冷风萧瑟,凄凉之感油然而生。一声“划 然长啸”,让人为之一振,惊心动魄,作者悲戚的心绪汩汩流淌,甚至感到 恐怖。夜半时分,四周寂寥无声,却有孤鹤“戛然长鸣”,从舟边飞鸣而过, 更让人惊觉。前赋写舟游赤壁的感受是“飘飘乎”,“浩浩乎”,犹如“遗世 独立,羽化登仙”,一片超然物外之慨。本文写登赤壁的感受则是“悄然而 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一片虚无缥缈之气。最后,作者写到游 赤壁后的梦境。前赋写枕藉舟中,本文写睡于户内,梦见一道士,问而不 答,这从结构上看,似乎与游记没有关系,但这一笔既是与上文的横空孤 鹤相照应,形成一种虚无缥缈的色彩,又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现实感受。 元人虞集说:“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流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 《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 鹤之事,尤出人意表。”(明·杨慎《三苏文苑》卷十六)
今人选本多选前赋,评论也多认为前赋胜后赋,其实对这篇奇情逸 致、笔意纵横之作,我们不必分轩轾。清人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说: “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而伧父乃欲置轩轾 于其间,以后作胜前作,坡翁有知,能无齿冷?”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25-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