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象祠记》

2019-04-15 可可诗词网-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 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 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 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 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 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 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 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 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 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 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 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 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 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 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 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 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 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 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 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①灵博之山:在贵州黔 西。②祠:春天祭祀称为祠,这里泛 指祭祀。③宣尉:即宣尉使,职官名, 元代开始设置,一般设在少数民族地 区,掌管军民事务。明代时,在西北、 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土司,由当 地人担任,最高的土司武职就是宣尉 使。④肇:开始。⑤有鼻:古代地名, 在今湖南道县北,相传象被封在此 地。⑥干羽:古代舞人所拿的舞具。 干,盾。羽,雉尾。舞干羽,表示放下 武力,修养德行,不再发动战争。既 格:归顺。格,来。⑦骜桀(ào jié): 骜,马不驯服。桀,凶暴。⑧烝烝乂 (yì):烝烝,淳厚的样子。乂,善。 格:到。⑨瞽瞍亦允若:瞽瞍,本是指聋子和瞎子,这里是指舜的父亲。允若,确实 和顺。⑩底:同“抵”,到达,抵达。

【鉴赏】舜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在父亲瞽瞍的支持下,多次企图杀害舜,但都没 有成功。舜不计前嫌,继位后仍封他为有鼻国国君。

本文是一篇记文,虽然名为记文,但没有一字描述景物,只是借此阐 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象祠,即供奉象的庙,在今贵州黔西。王守仁在任期 间,当地宣尉使应苗民的要求重新翻修象祠。祠堂落成后,王守仁应邀作 了这篇记文。他认为象能被后人供奉是因为他在圣人的感化下能够弃恶 从善。王守仁曾多次镇压农民起义,除了用武力镇压外,还主张从思想上 控制百姓,使他们从内心服从朝廷统治。

文章先用叙事的手法,从贵州苗民为象建立祠庙谈起,提出疑问:“斥 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下文便围绕这 一问题展开。作者推想象之所以被苗民纪念是因为他在圣人的感化下能 够弃恶从善。接着,进一步往前推,引经据典,用《尚书》和《孟子》中的言 论从理论上阐明推想的合理性,并猜测周代的分封制度就是源于舜对象 这种宽厚而仁爱做法。最后,提出结论:君子要修养德行以感化恶人,而 恶人也能够被君子的德行所感化。

本文结构精巧,由叙述转入议论,衔接自然紧凑。作者在与宣尉使的 一段对话之后,提出疑问,下文转入作答,为后文留下空间。下文议论时, 引经据典,分析细致入微,从舜的德行以及象后来的行为分析其中的原 因,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张兰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83-385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