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

2019-04-17 可可诗词网-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 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 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 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 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 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 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 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 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 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 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 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 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 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 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 以童心既障,而以 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 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 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 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 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 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 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 《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11),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 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12),更说 甚么《语》《孟》乎(13)?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 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14),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 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 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 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 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 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15),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呜呼!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是明代哲学家颜钧,字山 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②遽(jù):突然,仓猝。③障:壅 塞,阻塞。④见:通“现”,表现。⑤根柢:根本,基础;在本文中译为“参与政事,也 没有真诚的出发点”。⑥矮人何辩:好比矮人看戏,被人挡住,看不到戏,只能随 声附和,无法分辨真假好坏。⑦《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⑧ 近体:指近体诗,唐代律诗和绝句的通称。⑨传奇:指唐入的传奇小说。⑩院本: 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11)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12)六 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13)《语》《孟》:指《论语》《孟 子》,是《四书》中的二种。(14)迂阔:指拘泥守旧,不切实际。(15)渊(yuān)薮 (sǒu):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鉴赏】《童心说》是《焚书》卷三中的一篇杂论,是李贽的重要代表 作,是一篇具有理论纲领意义的文章。李贽在文章中反对孔孟之道、宋明 理学等传统伦理观念,提出 以“童心”为基础的新的伦理 标准,并对古往今来的文学 现象进行全新的评价;抨击 剽窃模拟的复古主义文学, 肯定明代新兴的戏曲、小说 等市民文艺,表现了鲜明的 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解放的 思想,对当时的思想界、文学 界产生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童心”说,其实是对儒 家先天性善论的继承和发 挥。文章一开篇,提出“童 心”的重要论点。连用两个 判断句,从正面解释,“童心” 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 心”是纯洁的,未受任何污染,因此它也是最完美的。作者又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一步阐明“童心” 的含义。

接着,围绕“童心胡然而遽失”的问题而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 心的摧残与危害。从“多读书识义理”得来的“道理闻见”,逐渐蒙蔽、丧 失了人的童心。“道理闻见”实际上就是宋明理学所宣扬的封建伦理道 德。“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 的句式,把宋明理学侵害人的童心条理清晰地揭示出来。于是,李贽将批 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学,童心被当作否定和批判封建道学的锐利武器。 这是从反面即“童心失”来论证童心的重要性。

然后,作者将童心说具体运用于文学领域。否定了道学家提倡的载 道之文,认为是“以假人言假言”。而“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也”,肯定了古往今来的一切以真情实感为前提的真文学。并批判了文学 复古思潮,认为不应该以时间的先后来断定文学作品的优劣,而对统治者 所贬低的戏剧和小说,作者给予了高度赞扬。“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 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最后,作者在童心说的基础上,直接向整个儒家经典宣战。因为儒家 经典不仅被道学家奉为圭臬,一般文人学子也盲目尊崇,所以要抹去罩在 儒家经典上的神圣光环。李贽指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 人之渊薮也”。这两句话可以说是他的反礼教、反传统的最强音,体现了 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

总之,《童心说》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重大意 义,而且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理论上的自信,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 的特色。
 

侯攀攀,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07-410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