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登泰山记》

2019-04-19 可可诗词网-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 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 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 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 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 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 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 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 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 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11)。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12)。僻不当道者,皆 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 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 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阳:山南为阳。②古长城: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③限:门槛, 这里形容长城横过泰山,像一道门槛。④朱孝纯:字子颍,号海愚,山东历城人,当 时为泰安知府,姚鼐的挚友。⑤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⑥樗(chū)蒱(pú): 赌博的工具,类似后来的骰(tóu)子,俗称色(shǎi)子。⑦绛:红色。皓(hào):白 色。驳:杂。⑧偻(lǚ):弯腰曲背。⑨岱祠:一名岱庙,祭祀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 庙宇。⑩碧霞元君祠:也叫娘娘庙,祭祀东岳大帝女儿碧霞元君的庙。(11)行宫:皇 帝出巡时的住所,这里指清皇帝乾隆登泰山住过的屋宇。(12)漫失:磨灭缺失,字迹 模糊不清。

【鉴赏】 1774年冬,姚 鼐游历泰山,后来写下《登 泰山记》一文,成为脍炙人 口的游记佳作。泰山范围 之广,胜迹之多,绝非短小 篇幅所能描写殆尽。姚鼐 抓住登泰山的一般心 理——“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将日观峰作为全 文的核心,从而做到在组织 结构上能主次分明、繁简适 当,这充分地体现出桐城派 散文追求“雅洁”的特点。

文章先概括地交代地形位置,接着写登泰山的情况,再重点写次日清 早在日观亭观日出,后面写作者游踪所及的一些名胜古迹,最后综合叙述 泰山的特点,突出它苍劲、峻峭的形态。文章章法严明,按时间顺序写来, 脉络清楚,剪裁得体。

作者用简括的语言,娴熟的白搭手法,清晰扼要地刻画了泰山美景。 他非常讲究炼字造句,在貌似不经意的冷静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如第二段开头,只以“乘”“历”“穿”“越”几个动词一线贯穿,不仅省去了 沿途的大部分笔墨,也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急于登泰山的心情。再如作 者记述从山脚到山顶共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看似平淡无奇,其实 在暗示着峰峦的高峻和道路的凶险。登山途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 登”,语虽不多,却能表达出泰山山高陡峭,特别是雪中登山的艰难。登上 极顶后,望见“苍山负雪”,着一“负”字,将泰山拟人化地由被动变为主 动,使其赋有巨人般的神韵;“明烛天南”更是出色地描绘出雪光照耀天空 的夺目光彩。日出前,写“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 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通过大风和云海来造成日出前的气势,为日出 铺垫。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 光,动摇承之”,有颜色,有动作,把日出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看完日出 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虽用笔精简, 却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罗建红,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75-477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