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
秦围赵之邯郸(1),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2),畏秦,止于荡阴(3),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4),间入邯郸(5),因平原君谓赵王曰(6): “秦所以急围赵者: 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7),已而复归帝(8),以齐故(9); 今齐湣王已益弱(10),方今惟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11),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12),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 “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 “胜也何敢言事(13)! 百万之众折于外(14),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15)。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 ”鲁连曰: “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16)。” 平原君曰:“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 “东国有鲁连先生(17),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 “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18)。衍,人臣也,使事有职(19),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 “胜已泄之矣(20)。” 辛垣衍许诺。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 “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也(21)?”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22),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23),权使其士(24),虏使其民(25); 彼则肆然而为帝(26),过而遂正于天下(27),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 “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 “吾将使梁及燕助之(28),齐、楚则固助之矣(29)。”辛垣衍曰: “燕则吾请以从矣(30); 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31)?”鲁连曰: “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 “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32)!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33),周烈王崩(34),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35): ‘天崩地坼(36) ,天子下席(37),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38),则斮之(39)! ’ 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40)!而母(41),婢也。’ 卒为天下笑(42)。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43),其无足怪! ”
辛垣衍曰: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 “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 ”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 “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44)! ”辛垣衍怏然不悦 (45),曰: “嘻(46)!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47)! 待吾言之: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48),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49),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50),醢鬼侯;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51),故脯鄂侯(52);文王闻之,喟然而叹(53),故拘之於牖里之库百日(54),而欲舍之死(55)。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齐闵王将之鲁(56),夷维子执策而从(57),谓鲁人曰: ‘子将何以待吾君?’ 鲁人曰: ‘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58) 。’ 夷维子曰: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59)?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60),诸侯辟舍(61),纳于筦键(62),摄衽抱几(63),视膳于堂下(64); 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65)。’ 鲁人投其籥不果纳(66),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67)。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68): ‘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69),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 邹之群臣曰: ‘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70) 。’ 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71),死则不得饭含(72),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73) 。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74),不如邹、鲁之仆妾也(75)。
“且秦无已而帝(76) ,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77),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78) ,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79),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80)?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81)? ”
於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 “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82)。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83),秦军引而去。
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84)。鲁连笑曰: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注释〕 (1)邯郸: 今河北省邯郸市,是当时赵国的首都。(2)魏安釐(xi)王: 魏昭王之子,名圉。晋鄙: 魏国的大将。(3)荡阴: 地名,今河南省汤阴县,是当时赵、魏两国交界处。(4)客将军: 原籍非魏而在魏国做将军,故称客将军。辛垣衍: “辛垣” 是姓,“衍” 是名。(5)间入: 伺机从小路进入。(6)因: 这里作“通过”解。平原君:赵国的公子赵胜,封平原君。赵王: 赵孝成王,名丹。(7)齐湣王: 齐王田遂。(8)已而: 不久。归帝: 这里指去掉自封的帝号。(9)以齐故:因为齐王不称帝的缘故。(10)益弱: 更加衰弱。(11)秦昭王:秦王嬴则,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他屡次打败各国,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12)会: 恰逢。(13)胜: 平原君自呼其名。(14)折: 损伤。(15)内:深入国内。去: 指退敌。(16)责而归之: 斥责后让他回去。(17)东国: 齐在赵国东边,故称东国。(18)高士: 道德高尚的士人。(19)使事有职: 出使到赵国来有自己的职责。(20)泄之: 指已把辛垣衍在赵活动的事泄露给鲁仲连了。(21)曷为: 为什么。曷:当 “何” 或“什么”讲。若: 这里作“此”解。(22)鲍焦:春秋时隐士,因不满现实,宁可抱树饿死,也不愿为王侯效忠。无从容: 缺乏气量,气量小。(23)上首功: 上,同“尚” ,崇尚,注重; 首,首级; 功,战功。“上首功”就是以斩敌人首级多少来记功。(24)权使其士: 以权诈之术对待有知识的人。(25)虏使其民: 虏,俘虏,古代以俘虏为奴隶;此言把人民当作奴隶使用。(26)肆然:肆无忌惮。(27)过而: 甚而。正于天下: “正”同“政” ,指用政治的力量来统治天下。(28)梁: 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又称梁。(29)固: 本来。(30)从: 听从。(31)恶(wu): 这里当疑问词“怎么”解。(32)齐威王: 齐王田婴,在位三十六年(前378—前343),他曾打败魏国,使齐国成为当时强国。(33)居岁余: 过了一年多。(34)周烈王: 名喜,在位七年(前375—前369)。(35)赴: 同讣,报丧。(36)天崩地坼(che): 此指周烈王死。坼:裂。(37)天子: 指继周烈王即位的周显王。下席: 走下座席,古时居丧要睡草荐、枕上块以示哀悼,不能象平常一样生活,故云下席。(38)东藩: 位在东方的藩国。藩国系屏卫周天子的国家。(39)斮(zhuo): 砍杀。(40)叱嗟: 怒斥声。(41)而: 汝,你。(42)卒: 这里作“终于”讲。(43)固然: 本来这样。(44)烹醢(hai):古代酷刑。烹: 煮杀。醢: 斩成肉酱。(45)怏然: 郁郁不乐的样子。说: 同“悦” 。(46)嘻: 惊叹声。(47)固: 当然。(48)鬼侯、鄂侯、文王: 商朝纣王时的三个诸侯。(49)子: 这里当“女儿”讲。(50)恶:这里当“丑”讲。(51)疾: 剧烈、急切。(52)脯: 古代酷刑,把人杀死后,做成肉干。此处作动词用。(53)喟然: 叹息貌。(54)牖(you)里: 地名,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库: 这里当 “监狱”讲。(55)舍: 置。(56)齐闵王: 即齐湣王。之: 到,往。(57)夷维子:齐闵王的臣子。策: 马鞭。(58)太牢: 牛、羊、猪各一,叫太牢。(59)安取礼: 根据什么礼节。(60)巡狩: 天子到各地巡视叫巡狩。(61)辟舍: (诸侯)退出原住的宿舍。(62)筦键: “筦” 同“管” ,“管键” 即开锁簧的钥匙。(63)摄衽: 卷起衣襟。抱几: 捧着几案。(64)视膳: 侍候天子用饭。(65)退而听朝: 退下来处理自己的政务。(66)投其籥: 下锁闭关的意思。不果纳: 拒绝齐闵王入境。(67)假涂: 涂,同“途” ,假涂即借道。邹: 小国名,在今山东省邹县。(68)孤: 指已故邹君之子,因父丧,故称“孤” 。(69)倍,同“背” ,换个相反的方向。古代以坐北朝南为正位,故国君的灵柩放在北面。如以天子吊诸侯,则天子应坐北面南,居于正位,所以必须把诸侯的棺柩从坐北向南的方位移到坐南向北的方位去,好让天子面向南而吊。北面: 即面向北。南面: 即面向南。(70)伏剑而死: 用剑自杀。(71)事养: 侍奉供养的意思。(72)饭含: 古代的殡礼,用粟米和珠玉放在死者口中。(73)交: 这里当“互相” 、“彼此”讲。(74)三晋: 韩、魏、赵三国原是分晋国的土地而成立起来的诸侯国,故合称三晋。(75)仆妾: 此指邹鲁的臣子。(76)无已: 这里指逞欲不止。(77)变易: 更换。(78)谗妾: 专事毁贤嫉能以取宠的妾妇。(79)处: 居。(80)晏然: 安适貌。(81)故宠: 原来的宠爱。(82)却: 退。(83)魏公子: 即魏信陵君,名无忌,设计夺取晋鄙兵符,领兵救赵,解邯郸之围。(84)为寿:即祝福的意思。
〔鉴赏〕这篇文章见于《战国策·赵策》,又见《史记·鲁仲连传》。两书所记基本相同。依时代《战国策》文章在前,但也有人认为今本《战国策》这段文章采自《史记》。且不论孰先孰后,这是一篇好文章,则为世所公认。这篇文章塑造了鲁仲连这一“义士” 形象,为后人所激赏、赞美。唐代李白在其诗篇中写道: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又写道: “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鲁仲连既能建不朽之功业又能轻世肆志不受羁束,使李白极为倾倒。南宋胡铨也在其名文《戊午上高宗封事》中写道: “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鲁仲连支持抗秦并发誓宁赴东海而死而不忍为之(秦)民的事迹,赢得抗战派胡铨的赞赏并被引用来阐述他抗金的主张和表达他宁死不降的决心。鲁仲连之所以为后世赞赏、钦佩,是与这篇传记性文章艺术上的成功分不开的。
这篇文章塑造鲁仲连的形象,主要突出了一个“义”字。文章的布局和人物的刻画都紧紧围绕这一点。首先从布局看,全文共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先交代背景,烘托气氛。邯郸被围,救兵不至,辛垣衍令赵尊秦为帝,是否帝秦——也就是投降还是抵抗,到了作最后抉择的紧要关头。文章于此时安排鲁仲连出场,便显示了他的重要性。鲁仲连是齐国的布衣之士,路经此地,但他一听到帝秦的消息便挺身而出,主动干预这件关系天下兴亡的大事。这一段表明鲁仲连的活动,是出于“义”的动机。第二大段写鲁仲连与辛垣衍的辩论。在鲁仲连的言辞中也突出了“义” 的主题。他举抱木而死的隐士鲍焦为例,说明世上确有痛伤时艰不惜一死的人物,而自己反对帝秦便正属此类。他说明反对帝秦的理由是: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这是战国时常见的反秦口实,鲁仲连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说明他反对帝秦的正义性。另外,在整个辩论中,鲁仲连义正辞严,掌握主动,也显示出他代表了正义的方面。第三大段写事件的结果。文章极力夸大鲁仲连这一席话的作用,以肯定他的功劳。之后再写他功成不受赏,拂衣而去,便愈益显出他品格的高尚。鲁仲连信奉的行为准则是: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他的行动正是实践了这一“义” 的准则。其次从人物刻画看,文章主要采取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鲁仲连“义士” 的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但在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紧急关头,他却表现得丧失信心、惊慌失措。与之相反,鲁仲连则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他批评赵胜,要求面见辛垣衍,并稳操胜算地说,将“为君责而归之”。通过对比,鲁仲连的胆识、气度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魏国的“客将军” 辛垣衍,在这里是以策士的面目出现的。他代表魏王迫令赵国帝秦,妄图以此换取邯郸的暂时解围。这样便免除了魏国救赵的义务,保全了魏国的实力。他代表的这种主张是短视的,丝毫没有考虑到帝秦后的种种危害,对于这一点,鲁仲连征引史实作了透辟的分析。辛垣衍的主张是建立在畏秦的心理基础之上的。他说: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畏惧就只能服从,这是历来投降派的观点。针对这一点,鲁仲连举出邹、鲁等小国之臣誓死维护国家尊严,不屈于强权的事例,辛辣地指斥说: “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辛垣衍正象许多策士一样,是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他不信在围城中会有见义勇为之士。大敌当前他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苟且偷安。而鲁仲连则宁赴东海也不折服; 他因不谋私利故能做到认清形势,明辨是非。从鲁仲连与辛垣衍的对比中,鲁仲连大义凛然的形象才更有光彩。
这篇文章的主要笔墨是用来写鲁仲连与辛垣衍的辩论的。辛垣衍代表魏王,他的意见对于期待魏国救援的平原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说服辛垣衍从而改变魏国的策略,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二人的辩论自然成了文章的重点。《战国策》是以善写言辞著称的,这场辩论便写得很有特色: 第一点是写出了论辩的进程。一见面,鲁仲连并不开口,且取守势,看一看辛垣衍的态度。辛垣衍却咄咄逼人,主动进攻,他原本不愿见鲁仲连,也知道鲁仲连的主张,于是就想先发制人,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以堵住鲁仲连之口。所谓“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明扬实抑,意谓如果你确实无求于平原君,那就应该马上离开。但随着论辩的展开,鲁仲连掌握了主动权,步步进逼,而辛垣衍则居于守势,只能被动应付,只是在对方语言出现“破绽” 时才发起反击。比如鲁仲连说将使梁(即魏)燕助赵,辛垣衍便立即说: “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但这种反击并不有力。鲁仲连处处主动,说明真理在他的一边。辛垣衍由开始的主动进攻到最后完全被说服,是在论辩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最后赞叹说: “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便是对这一进程的很好总结。第二点是双方的论辩针锋相对,大有唇枪舌剑之势。鲁仲连回答辛垣衍“曷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 的责难,引了鲍焦之事,并说:“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反讽辛垣衍是不智的众人,只懂得为自身打算,实含有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意思。当辛垣衍以十仆服从一主为喻,说明诸国都畏惧秦国,因此只得尊秦为帝时,鲁仲连立刻尖锐地指出: “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 ” 辛垣衍比喻不当,陷于被动。照常理应设法开脱,但他却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不顾及国家尊严。他回答得很干脆: “然。”话说到这一步,似乎已无话可说。而结束辩论也正是辛垣衍的愿望。但是鲁仲连毫不放松,故作惊人之言,“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这就迫使对方必须表态,然后才好进一步阐述、说明秦国一旦具有天子名份,便可以发号施令,诸侯王即使甘为奴仆,也免不了被烹醢的下场。这几段辩论语言,写得紧凑、尖锐,使人如闻其声。第三点是鲁仲连的言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提出了不能帝秦的理由以及助赵抗秦的办法,使其议论落在实处,而不流于空谈。他征引历史的以及近时的故实来说明帝秦的危害,和受压迫国家的值得效法的抗暴态度,都很有说服力。他预言帝秦后将会出现的情况,诸侯君臣将会面临何种处境,由于这种预言是以前面引述的历史教训为根据的,故而十分令人信服,使得辛垣衍不能不转变态度。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表现力,主要是传神。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如鲁仲连批评平原君说: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分析说: “‘乃今然后’ 四字乍视尤若堆叠重复,实则曲传踌躇迟疑:非所愿而不获己之心思语气。” “乃今然后”词义重复,但却加强了踌躇语气,表达了十分遗憾的失望心情。又如平原君回答鲁仲连的问话,中间三句话说了三件事: 兵败长平、邯郸被围、魏使辛垣衍令赵帝秦。三件事一气说出,并不连贯,表现了一种紧迫感,而前后连呼“胜也何敢言事” ,平原君束手无策,惶惶不可终日的情态便跃然纸上了。又如在论辩中辛垣衍取守势,尽量不动声色,但当鲁仲连说: “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时,他终于被激动了,他“怏然不悦,曰:‘嘻!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文章以神态和话语生动地传达了辛垣衍此时的心情——退无可退,忍无可忍。而感情一激动,辛垣衍的防线也就被突破了。
在人物的对话中,传神的特点还表现为一擒一纵(或一收一放)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显得周详又能增强感情色彩。陆以湉《冷庐杂志》曾举下列几句为“擒纵” 的例子: “曰: 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 “曰: 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 “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曰: 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 这几则例句,我们也可作这样的分析: 第一例以旧印象(扬)与新印象(抑)对比,表达了深沉的失望之情。第二例从一般情况(抑)中区别出特殊情况(扬),再加一问: “曷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 这是责难的语气,是迫使对方离开的巧妙说辞。第三例先讲因不了解情况,故而未采取正确的做法(抑),然后讲如果了解了情况则必然会这样做(扬),这样讲是替对方设想,给对方留有余地,同时也是以退为进,以便进行说服促其转变。第四例则和第一例相反,先抑后扬,从对比中见变化,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之情。洪迈《容斋五笔》(卷五)也曾摘引本文中此类句子,赞为渊妙,并评论说: “重沓熟复,如骏马下驻千丈坡,其文势正尔。”这类语句喜用重复词,但却自然,极能传神。
这篇文章,虽然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一些夸张失实之处。但总体上说,《鲁仲连义不帝秦》是一篇好作品,可供学习借鉴之处很多。鲁仲连这一历史形象给予后世的巨大影响,便是有力的证明。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0-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