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2)。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3),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4)。太后明谓左右(5):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6),老妇必唾其面(7)! ”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8)。太后盛气而揖之(9)。入而徐趋(10),至而自谢曰(11):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12),不得见久矣。窃自恕(13)。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14),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 “老妇恃辇而行(15)。”曰:“日食饮得无衰乎(16)?” 曰: “恃粥耳(17)。”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18),乃自强步(19),日三四里,少益耆食(20),和于身也(21)。”太后曰: “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22)。
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舒祺(23),最少(24),不肖(25);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26),以卫王宫。没死以闻(27) ! ”太后曰:“敬诺(28)。年几何矣(29)?”对曰: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30)。”太后曰: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31)?”对曰: “甚于妇人(32)。”太后笑曰: “妇人异甚(33)。”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34),贤于长安君(35)。”曰: “君过矣(36),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37)。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38),念悲其远也(39)。亦哀之矣(40)。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41)!’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 “然。”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42),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43)?” 曰: “无有。”曰: “微独赵(44),诸侯有在者乎(45)?” 曰: “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46)。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4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48),而挟重器多也(49)。今媪尊长安君之位(50),而封之以膏腴之地(51),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52),一旦山陵崩(5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5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 “诺(55),恣君之所使之(5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57),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58)曰: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59),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60),而况人臣乎?”
〔注释〕(1)赵太后: 赵惠文王后,赵孝成王母。新用事: 刚刚执政。赵惠文王死,孝成王年幼,由赵太后执政。(2)赵氏: 指赵国。(3)长安君: 赵太后小儿子的封号。质(zhi):这里指人质。(4)强(qiang)谏: 竭力劝告。(5)明谓左右: 明确地告诉身边的人。(6)复: 再。(7)老妇:赵太后自称。唾其面:吐他一脸唾沫。(8)左师:官名。战国时赵国左师,是位高的闲职,常用来优待老臣。(9)盛气: 怒气冲冲。揖: 据王念孙《读书杂志》考证,是“胥” 字的传写之误。胥: 同“须” ,等待。(10)徐: 缓慢。趋: 小跑,当时臣见君的一种礼节。徐趋: 慢跑。(11)自谢: 自己告罪。(12)曾: 乃,竟。走: 跑。(13)窃: 私下,表示谦虚的词。窃自恕: 私下自我原谅。(14)玉体:犹贵体。郄: 同“隙” ,不舒适。(15)恃: 凭借。辇(nian): 国君乘的车。(16)衰: 减少。得无: 该不会。(17)耳.罢了。(18)今者:近来。殊: 很。(19)乃: 却。强(qiang)步: 勉强步行。(20)益: 增加。耆: 通“嗜” ,喜好。少益耆食: 稍稍的增进了食欲。(21)和:舒适的意思。和于身: 使身体舒适。(22)色: 气色。这里指怒色。解: 通“懈” ,消退,松弛。(23)息:子。贱息: 对自己儿子的谦称。(24)少:年轻。(25)不肖: 不贤,不成材。(26)黑衣: 卫士的代称。当时赵国宫廷卫士穿黑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希望让他在宫廷卫士中补进一个名额。(27)没(mo)死: 冒死。闻: 使闻,禀告。(28)敬.表示客气的词。诺: 允许。(29)年: 年龄。(30)填沟壑: 是死的谦卑说法。(31)丈夫: 男子的通称。(32)甚: 厉害,胜过。(33)异:特别。(34)媪(ao):对年老妇女的尊称。燕后: 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所以称燕后。(35)贤于: 胜过。(36)过矣: 错了。(37)计: 考虑,谋划。(38)持: 握,这里作“跟”解。踵: 脚后跟。为: 对。(39)念悲其远也: 惦记、悲伤她的远嫁。(40)亦哀之矣:也算很悲痛了。(41)必勿使反: 古代诸侯的女儿远嫁别国,只有被废或者亡国,才能回到父母身边。反: 同“返” 。(42)三世: 三代。赵之为赵: 前一“赵” 字指赵氏,后一“赵” 字指赵国。(43)继: 指继承人。(44)微: 非,不。(45)诸侯有在者乎: “诸侯” 下,承上文省去“之子孙侯者,其继” 这几个字。(46)远者: 远者下承前文省“祸” 字。(47)必不善哉:一定不好吗?(48)奉: 通“俸” ,指俸禄。劳: 功劳。(49)挟: 持有。重器:这里指金玉鼎彝之类,象征国家的权力。(50)尊长安君之位: 使长安君处在高贵的地位。(51)膏腴(yu): 肥沃。(52)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现在叫他为国立功。(53)山陵崩: 古代喻君主死的一种尊敬而避忌的说法。(54)何以自托于赵: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立足。(55)诺: 表示答应的叹词。(56)恣君之所使之: 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57)约车: 给车套上马。乘(sheng): 量词,古代车辆单位,一车四马叫一乘。(58)子义: 赵国人。(59)犹: 还。尊: 指高位。(60)守金玉之重:保持贵重的金玉。
〔鉴赏〕公元前265年(周赧王五十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继位,但年幼不能执事,于是赵太后执政。秦昭王深知赵太后缺乏政治经验,便乘人之危,发兵攻赵,连下三城。赵国在存亡危急关头,不得不向近邻求救。齐国是秦的世仇,虽有救赵之心,却提出先决条件,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方肯出兵。然而,赵太后不肯接受这个条件。无论朝臣如何强谏,都不能动摇她对小儿子的溺爱之心。她公然扬言: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竟置社稷安危于不顾,溺爱幼子达到如此任性、感情用事的糊涂地步,真可谓目光短浅,昏聩无知了。文章第一段只引用了赵太后这一句话,就把她性格的弱点揭露无余。如何打破这一僵局,说服太后,求得救兵,保住赵国?这就为触龙的出场作好了铺垫。左师触龙是赵国富有经验的老臣。他首先分析了赵太后“新用事” ,缺乏统治经验,又容易感情用事,所以,他不象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抓住母性爱子这一心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先消除她的怒气,然后以理服人; 他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战术来打破僵局,说服太后。首先,求其所同,避其锋芒。太后一听说触龙来见,知他必为长安君一事而来,早有几分戒备,故意先发制人,“盛气而揖之”。但是,触龙却利用了她重感情意气这一弱点,从年迈人最喜欢别人关心自己健康饮食这一心理特点入手,一见面先表示对太后身体健康、饮食起居的关切,表现了同病相怜、相濡以沫的心情,唤起赵太后感情上的共鸣,找到了共同语言。从第二段所叙述的触龙与赵太后的三组对话可以看到,尽管赵太后板着脸孔,态度冷漠,答话短促而重浊,俨然一副盛怒未息的样子,然而,触龙的态度总是那么谦恭诚恳,和颜悦色,应对从容不迫,语调温和亲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触龙的赤诚和热情终于消融了赵太后那冰冷的面孔和僵执的心,于是“太后之色少解” 。然而,触龙并不急于提出长安君的事。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重臣,他懂得如何投其所好,以乘其便。第三段就叙述了触龙为迎合赵太后爱子的心情,从自己想为小儿子安排出路的心事说起,“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 这就引起了赵太后的兴趣: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为要反激太后爱子的感情,巧妙地回答道: “甚于妇人。” 逼出了太后的内心话: “妇人异甚。” 当然,触龙的目的不在争议谁最爱“少子” ,而是为了引出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爱护子女这个问题。所以紧接着指出赵太后爱女儿燕后甚过爱幼子长安君,进一步逼出了赵太后爱女儿“不若长安君之甚” 的真心话。这样,终于把赵太后诱入正题,使她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对长安君问题的讨论。可是,触龙仍然不直接指出赵太后溺爱幼子有什么不对,而是从正面先提出一个论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再用反证法,指出赵太后爱女儿燕后的态度才是“计久长”的正确态度。赵太后也不得不承认她确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想的: “必勿使反” ,使她“有子孙相继为王” 。那么,赵太后爱幼子长安君究竟有何不妥呢?触龙还是不愿触及赵太后的心病。他故意绕开这个容易使太后敏感的问题,由远而近地从侧面迂回进击,连续反问,启发赵太后思考: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 问得赵太后懵里懵懂,莫名其妙,只能连声应答“无有” ,“老妇不闻也” 。这时,赵太后在理论上已完全被解除了思想武装,处于被动地位。触龙主动权在握,于是便以高屋建瓴之势,滔滔不绝地向赵太后发起了理论进攻。第四段几乎全部是在叙述触龙的说理。他先从诸侯之子孙没有三世而侯的原因说起,旁敲侧击,指出: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然后,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由一般到个别,推出“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一席话全部解答了前面的问题,指明了赵太后“为长安君计短”的过失,高瞻远瞩,振聋发聩,说得赵太后茅塞顿开,心悦诚服,于是慷慨明快地表示: “诺,恣君之所使之! ”立即送长安君“质于齐,齐兵乃出”。矛盾解决,赵国得救。触龙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立论的正确,为长安君“计深远” ;尤其在于他能从赵国存亡的急切利益出发,为赵王子孙“相继为王”的长远利益着想。触龙的见识比一般朝臣们胜过一筹的是: 他既善于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形势,又善于具体地分析对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工作。赵太后也有她的可贵之处。应当看到,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妇女执政的先例是罕见的。赵惠文王在位三十二年,享国日久。赵太后深居宫掖,一旦临政,“新用事” ,突然面对“爱子” 与“爱国” 的尖锐矛盾,一时为母性的感情所蒙蔽,表现了狭隘、浅见和固执、任性,这也不足为怪。难能可贵的是: 一旦她认识到舍子质齐有益于社稷大计,便幡然改过,从善如流,表现了封建政治家的器量大度。此文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行动神态、心理活动、语言表情的艺术手法,也从触龙那种善于劝谏、以情感人的有效方法中学到了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8-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