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王问》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1):“先生其有遗行与(2)?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3)?”宋玉对曰: “唯,然,有之(4)。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5)。
“客有歌于郢中者(6)。其始曰《下里》《巴人》(7),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8)。其为《阳阿》、《薤露》(9),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10),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11),杂以流徵(12),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13),其和弥寡(14)。故鸟有凤而鱼有鲲(15)。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16),翱翔乎杳冥之上(17)。夫蕃篱之鴳(18),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19)?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20),暴鬐于碣石(21),暮宿于孟诸(22)。夫尺泽之鲵(23),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24),超然独处(25)。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释〕(1)楚襄王: 即楚顷襄王,怀王之子,公元前298—263年在位。(2)其:副词,与“殆”、“恐”同义。遗行:有失检点的行为作风。与: 同“欤”,疑问词。(3)众庶: 众人,百姓。不誉: 不称赞,非议。甚: 过分。形容动词“不誉”,倒装在句末是为了加强语气。(4)唯,然,有之:都是应词,意即“啊,是的,有这么一回事”。(5)毕其辞:把话讲完。(6)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7)《下里》《巴人》:当地俚俗的民间曲调。(8)属:续,即接着唱的意思。(9)《阳阿》:亦作《扬荷》,古代民间歌曲。《薤(xie)露》:古代挽歌。(10)《阳春》《白雪》:古代高雅的曲调。(11)引商刻羽:使音调高低宛转。引是提高,刻是降低。商和羽都是五音之一。(12)杂以流徵(zhi): 杂,掺杂,加入。徵,五音之一。流,形容音调多变。(13)弥: 越,更。(14)其和弥寡: 能应和它的人就更少。(15)鲲: 传说中的一种大鱼。(16)绝云霓: 超过云霓。绝:超越。负苍天: 背负苍天,即紧贴青天,俯视大地的样子。(17)杳冥: 极高极远,不见边际之处。(18)蕃篱: 篱笆。鴳: 鴳雀,一种小鸟。(19)料: 计算,估量。(20)墟:山坡。(21)暴鬐:晒鱼背。暴:同“曝”。鬐(qi): 鱼脊上的骨翅。碣石: 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境内,本在渤海中。(22)孟诸: 古大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23)尺泽:一尺见方的水塘。鲵: 小鱼。(24)瑰意琦行: 指优美高尚的情操和行为。瑰和琦都是美玉,象征高洁坚贞。(25)超然独处: 独立于众人之上,即不同于流俗的意思。超然:高远貌。
〔鉴赏〕宋玉《对楚王问》的艺术技巧非常高超: 意象凭空而来,络绎奔赴,大有一气呵成之势。本文既是宋玉对楚王的答辩,当也属驳论一类的文体。文章一开头陡发两问,首先摆出错误的论点,为下文批驳亮出靶子,这从驳论文的写法上来说,原也平常,无足称道。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本文对错误论点的提出却是很有讲究的。文章并非写楚王直截了当地对宋玉进行责难,而是转弯抹角,借他人之口,用疑问的语气将问题提了出来,这就显得委婉而有风趣。从这一问话中,我们也可窥见楚王的狡黠。楚王的责问固属巧妙,而宋玉的回答更是新奇。宋玉分明要为自己辩解,可是听了楚王的话语,却“对曰:‘唯,然,有之。’” 这就叫人摸不着头脑。原来,楚王是个妒贤忌能的君主。在这样的君主面前说话,自然应十分留意。如果宋玉的言辞唐突,势必引起楚王的反感。那样一来,宋玉不但达不到为自己辩解的目的,反而要惹出新的麻烦,把事情弄得更糟。现在宋玉以谦恭的态度,温和的口气,一连答上三语,就造成楚王心理上的好感。只有如此,才有机会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并且叫楚王乐于听进去。由此看来,宋玉的回答,并非是漫不经心的应诺,实在是当时情势的使然。“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宋玉正是采用这种以退为进的战术,先放宽一步,承认确有其事,然后慢慢辩驳,这就不但使自己的回击显得巧妙,而且非常有力。这样写,行文跌宕起伏,可给读者造成悬念,使之急于追读下文。所以说,宋玉的这一回答格外新奇,妙不可言。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两句紧承上文。“宽其罪”承应“有遗行” ,“毕其辞”摄取下文。言辞委婉,为下文的辩解缓和气氛。接着的一段文字中,宋玉全不从正面辩解,而是平空设想,运用虚笔,杜撰出这样一个在郢市属和而歌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煞有介事,使人如坠五里雾中,不明所向。但是,仔细思量,却是了然。原来,他运用设比的方式,暗将自己比作最高雅的曲调,把毁谤自己的流俗之士比作不识歌曲的“属而和者”。歌曲越低级,“属而和者”就越多;歌曲越高雅,“属而和者”就越少。言外之意便是:象我宋玉这样品行高尚的人,自然是不为流俗所容的,是一定要遭到别人的指责甚至毁谤的。宋玉设下的这一番暗喻,极巧妙地为自己作了辩解。
行文至此,我们以为宋玉在上段设下比喻说明事理之后,现在定要进行正面的辩解了。不然。他仍不提及自己,还是运用虚笔,继续作比,一个劲儿地去说别的事物。最终将自己比作凤凰与鲲,把世俗之人比作鴳雀与鲵。鴳雀不能同凤凰一道“料天地之高” ,鲵鱼无法与鲲鱼一同“量江海之大” ;我跟流俗之愚迥异,志趣各殊,既然如此,我的遭到毁谤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与前文相比,这一番辩解更是进了一层,因而也就更具有说服力。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段话写得相当精彩。宋玉既以凤、鲲自喻,而将世俗之人比作鴳、鲵,为了表示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在行文上是深有讲究的。写凤,写鲲,浓墨重彩,皆连下数语。说“上击” ,说“绝”,说“负”,极言凤凰翱翔之高,表现出凤凰的“超群绝伦” ; 言“朝发” ,言“暮宿” ,极状鲲鱼遨游之速,曰“昆仑” ,曰 “孟诸” ,形容鲲鱼经历之广,烘托出鲲鱼的“出类拔萃”。写鴳, 写鲵,轻描淡写, 均只着一词。 “藩篱”衬托出雀的异常渺小; “尺泽”衬托出鲵鱼的极其龌龊。作者就是通过这样详略不同的描写,运用对照的手法,将凤、鲲的高雅伟岸与鴳、鲵的卑小庸陋的形象有力地突现出来,造成强烈、鲜明的印象,从而获得极好的艺术效果。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妙处。
读着宋玉的这段话,我们会联想到庄子的《逍遥游》,宋玉写鴳、鲵不能同凤、鲲一道“料天地之高” ,“量江海之大” ,庄子写斥鴳笑大鹏不应“图南” ,其意都在说明大小迥异、贤愚不同、志趣各殊的两个事物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在运用艺术夸张手法来描写事物的形象,通过对照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这一点上,也是完全相同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说,宋玉的文章是摹仿并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的《逍遥游》的。这是文章的第二个妙处。
从全文来看,作者在这里用酣畅淋漓之笔,极力描摹凤凰与鲲,意在为下文转入“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一语蓄势。唯其此处已将凤凰与鲲的形象写透,所以下文对士的论述虽极简洁,但却是十分有力的。这是文章的第三个妙处。
前面先写国人和歌情景,然后以“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一语收束,是先开后合; 后面先下“故鸟有凤而鱼有鲲”一语总摄下文,然后分两幅将凤与鲲分别描写,是先合后开。章法有变,便觉活泼。在连续两段比喻的基础上,作者径进笔锋,直抒己见,揭示了前文设比的意义,陡然接入对士的论述,正面说明自己 “瑰意琦行”,有如 “圣人”,非“世俗之民”所可比者,水到渠成地归结出“安知臣之所为哉”一句以结束全文,这就雄辩地解释了 “士民众庶不誉之甚”的原因,有力地驳斥了楚王的责问。值得注意的是,宋玉在这里只言 “士” ,只言“圣人” ,而不将自己点明说尽,这样来写,文章就显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全文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章法新颖。楚王发问,绵里藏针,意在责难,问中潜藏着几分狡黠; 宋玉反问,刚柔并济,旨在辩解,问中包含着无限慨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之情。首尾相映成趣。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73-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