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1)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2),为(3)宫室、器皿(4)、人物,以至鸟兽、木石(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6)。尝贻(7)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8)。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高可二黍许(10)。中轩敞者为舱(11),篛篷(12)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13)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4),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5)”,石青糁之(16)。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17)而多髯(18)者为东坡,佛印(19)居右,鲁直(20)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21)。东坡右手执卷端(22),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23),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4)。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25),其两膝相比者(26),各隐卷底衣褶中(27)。佛印绝类弥勒(28),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9),神情与苏、黄不属(30)。卧右膝(31),诎(32)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33)倚之——珠可历历数也(34)。
舟尾横卧一楫(35)。楫左右舟子(36)各一人。居右者椎髻(37)仰面,左手倚一衡(38)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39),若听茶声然(40)。
其船背稍夷(41),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42)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43)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44),其色墨(45)。又用篆章(46)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47)。
通计一舟,为(48)人五; 为窗八; 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9)。盖简(50)桃核修狭(51)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52)!
〔注释〕(1)奇巧: 奇妙精巧。(2)径寸之木: 直径一寸的木头。(3)为:做。(4)器皿:指器具。(5)木: 树木。(6)罔不: 无不、都。(7)贻(yi): 赠。(8)大苏: 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 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云: 语末助词,无义。(9)有奇(ji): 有余。(10)可: 大约。许: 上下、光景。(11)中轩敞者为舱: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12)篛(ruo)篷: 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13)雕栏: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望: 左右相对。(1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里的句子。(1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前赤壁赋》里的句子。徐: 缓缓地。兴: 起。(16)石青: 一种青色颜料。糁(san): 涂。(17)峨冠:高高的帽子。(18)髯(ran): 腮须。(19)佛印: 即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苏轼的朋友。(20)鲁直: 黄庭坚,字鲁直。(21)手卷: 横幅的书画卷子。(22)卷端: 指画幅的右端。(23)卷末:指画幅的左端。(24)如有所语: 好象在说什么话似的。(25)微侧:略微侧转。(26)比: 靠近。(27)各隐卷底衣褶中: 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28)弥勒: 佛教菩萨之一。绝: 极。类:象。(29)矫: 举。(30)不属(zhu): 不相关连。(31)卧右膝:右膝卧倒。(32)诎(qu):同“屈”,弯曲。(33)念珠: 念佛的人,一面念佛,一面手里数着一串珠子记数,这种珠子叫念珠。(34)历历: 清清楚楚。(35)楫: 桨。(36)舟子: 撑船的人。(37)椎髻: 椎形发髻。(38)衡: 同“横”。(39)视端容寂: 眼睛正视, 神色平静。 (40)若:好象。 然: 样子。 (41)夷:平。(42)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1622 )。天启: 明熹宗年号。(43)虞山: 山名,在现在江苏省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叔远甫; 就是“字叔远”的意思。(44)了了: 清清楚楚。(45)墨: 黑。(46)篆章: 篆字图章。(47)丹:红。(48)为:刻成。(49)曾:尚、还。盈:满。(50)简:挑选,同“拣”。(51)修狭: 长而窄。(52)灵怪:奇妙。矣哉: 表示感叹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鉴赏〕作者在本文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 “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象。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 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 “篛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 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神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象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和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孩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钻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既互相映衬,又互相呼应,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 “其色墨” ,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化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并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象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象,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 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 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 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雕刻艺术的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识见。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象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27-13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