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之宗旨

2020-04-13 可可诗词网-人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国维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智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一、 智育 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及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古代之知识至近代而觉其不足,闭关自守时之知识,至万国交通时而觉其不足。故居今之世者,不可无今世之知识。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一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至应用物理、化学于农工学,应用生理学于医学,应用数学于测绘等,谓之实际之知识。理论之知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之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二、 德育 然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盖人人至高之要求,在于福祉,而道德与福祉实有不可离之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爱敬人者反是。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不可得而诬也。《书》云:“惠迪,吉;从逆,凶。”希腊古贤所唱福德合一论,固无古今中外之公理也。而道德之本原又由内界出而非外铄我者。张皇而发挥之,此又教育之任也。

三、 美育 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孔子言志,独与曾点;又谓“兴于诗”,“成于乐”。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通学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希尔列尔等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也。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之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原载1906年8月《教育世界》56号

〔注释〕 ①知力:通“智力”。 ②斯多噶派:即斯多葛学派,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于公元前305年左右创立的哲学流派。主张宇宙是绝对的理性,人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应该避免理智的判断受到感情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符合这个世界的理性,达到有德性的生活,将克制、知足、平静(一种对外在事物的冷漠)视为美德。 ③惠迪,吉;从逆,凶:出自《书·大禹谟》。惠,顺着。迪,道的意思。顺天道而行就吉祥,逆天道而行则凶。 ④福德合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美德是所有事物里最宝贵的东西。这种福德合一的观点被犬儒学派(古希腊哲学派别)推衍为禁欲主义。 ⑤曾点:字晳,孔子学生,曾参之父。“孔子言志,独与曾点”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记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到个人志趣时,曾点停止鼓瑟,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⑥兴于诗,成于乐:出自《论语·泰伯》,原话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自觉向善求仁,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⑦希痕林:即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 ⑧希尔列尔:即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鉴赏〕 王国维(1877—1927)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他博学多才,历任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执事(1902年),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1903—1904),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18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1921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1925年)等。在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历。他积极译介外国教育学(《教育世界》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教育学的文章,即为他从日文移译),主张教育学、心理学都应列为文科大学所必修科目。1907年,他重译丹麦学者H.赫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作为师范学堂课本。所著教育论著除《论教育之宗旨》外,还有《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教学小言》、《教育小言》、《教育普及之根本办法》、《论小学校歌唱科之教材》、《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平凡之教育主义》、《崇正讲舍碑记略》等。

本篇为王国维于1906年撰写的文章,发表于《教育世界》杂志第56号上,后被收入郑振铎主编的《晚清文选》、舒新城编辑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等书中。是其在从事教育活动中的思想成果之一。

教育宗旨是指教育的目的。王国维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由于他担任过各种教习,在清廷学部任过职并主编过教育杂志,所以对教育工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痛切地感到,以中国之大,当事者及学者之众,教育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然当时中国新式学堂刚引进不久,大学教育更属新生事物,人们对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探讨的贫乏是可想而知的。他抱着对教育革新的使命感、责任感,对教育工作作出一些思考。《论教育之宗旨》一文,所考虑的多为培养学生的预期目标方面。

王国维在文中提出“教育之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该“完全之人物”即是指一种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作者把人的能力分为内、外两种,“精神之能力”为内在能力,“身体之能力”为外在能力,所以“完全之人物”就是身体和精神无不发达且调和的人。这里以身心双方面兼顾为出发点。他把人的精神能力划分为“智力”、“情感”、“意志”三个组成部分。与此三者相对应的是真、美、善,并提出“‘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的论断。作者强调,“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完全之教育”,必须在“智力”的智育、“意志”的德育,“情感”的美育(作者又称为“情育”)这几个方面,使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这样的概括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正确与完美的。

为解释德育、智育、美育三者的和谐全面发展,王国维特举出佛教教义、古希腊罗马的斯多噶派等为例,认为有过分强调意志而压抑人的感情的一面;而英国等欧美国家教育则又专重“智育”,其中虽有纠正时弊的需要,但从总体上看都称不上“完全之教育”。这一观点虽然从今天来看不过平平,但在当时却是极有新意的。我们对照一下在当时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民说”,即可获得理解。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在1902—1906年于《新民丛报》上连载的《新民说》中提出来的,与王国维写作本文差不多同时。梁启超提到“新民”标准,主要为独立、自主、自由、摆脱奴性;具爱国、利群公德;富于进取冒险之精神。较为偏重于道德品质的创新上,也有意志力方面的要求。王国维将德育、智力开发与“美”的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

由于王国维本人在美学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在我国起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故对“美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美育有其特殊的功能,其重要性丝毫不在德育、智育之下。因为“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他还举“孔子言志,独与曾点;又谓‘兴于诗’,‘成于乐’”为例,来证明中国教育史上自古以来都是重视美育的,而在外国教育发展史上从古希腊以迄近代亦是如此。他总结出美育的四项特殊功能:1.调和人们的感情,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养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能陶冶人的心灵,使人进入“高尚纯洁之域”;3.美育是智育的重要手段,因为美育能以具体直观的形象,使道德上抽象的训练变得通俗易解,并促进认知能力发展;4.美育也可成为体育的手段,发展学生的“聪明官和发生器”。王国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物。

在分别阐述了德、智、美三育之后,作者又进而考察了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交错”、相辅相成的,只有“三者并行”协调,才能“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再加以“身体之训练”的体育,才能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些都是他在论及教育宗旨时的闪亮点所在。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是最早在学校教育中倡导“美育”的学者,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等人又将这一“美育”观念贯穿于北大教育实践之中,使之与智育、德育、体育等并重,于是美育的理念在中国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扬与实施。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科学地阐发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教育家。他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思想,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批判和否定,奠定了其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他关于教育目的、方针、宗旨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河,至今仍闪烁着理论光辉。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新人道德重要途径,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王国维去世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国人这方面的思考仍在继续。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脑力能力的提高即是人的心理过程的提高和发展,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智育的任务;培养、发展人的合乎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意志过程,是德育的主要任务;美感是道德感和理智感的最高境界,以美为最高规范,培养发展人的情感过程是美育的任务。王国维所讲到的“心育”涵盖了上述三个方面。

的确,人的脑力和能力的健全发展必以真、善、美为归宿,认识过程达到真,意志过程达到善,情感过程达到美,并分别靠智育、德育、美育来共同促成。加上发展人的体力能力的体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必然是四育不可或缺。王国维在20世纪初就看到了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