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名签酒令八则(其四)》
《花名签酒令八则(其四)》海棠——香梦沉酣
海棠——香梦沉酣
史湘云
只恐夜深花睡去。
曹雪芹笔下的湘云,是一个与钗、黛鼎足而峙的形象。如果说,黛玉是个美丽动人的眼泪仙子的化身,那么宝钗就仿佛是一座八面玲珑的玉佛雕塑,而湘云则是一个“英豪阔大宽宏量”、烂漫天真,胸无芥蒂,“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第五回《红楼梦曲·乐中悲》)的别具丰采的人物。在小说第六十三回里,曹雪芹借湘云所掣之花名签,生动地刻画了湘云的性格,并对她未来的命运作了巧妙的暗示。
“只恐”句出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开头两句的“袅袅”,说微风吹拂,“崇光”,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题大观园的怡红院对额时,先是一个清客说题“崇光泛彩”,用的就是苏轼《海棠》诗中“东风渺渺泛崇光”一句,显然只说了海棠,漏了芭蕉,因而宝玉“红”“绿”兼顾,题为“红香绿玉”。苏诗的头两句描写了一个空蒙迷幻、芳洁幽艳的意境,后两句则由花及人,展开奇妙的想象,深切地抒写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第三句大概是借用了唐明皇、杨玉环的故事。施注《苏诗》引《明皇杂录》云:唐明皇登沉香亭,要召见杨贵妃,而此时贵妃尚酒醉未醒。等到高力士和侍女把她扶来后,她仍醉颜残妆、鬓钗乱横,不能拜见。明皇笑曰:“岂是妃子醉耶?其海棠睡未足耳。”唐明皇是以人喻花,而东坡却以花喻人,巧妙地表达了良辰易逝、盛时不再的感伤情绪。湘云所掣花名签所刻的“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正好合着“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事,因而,黛玉打趣她说:“‘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这既见出作者的幽默,又见出作者是有意借掣花名签这一情节再次点出湘云豪爽潇洒、风流倜傥、任情任性的性格。在小说第六十二回里写道,宝玉等人过生日,恰好贾母、王夫人外出有事。大观园里春意盎然,弥漫着前所未有的自由气氛,宝玉和女孩子们吃起酒来,“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喝酒行令时,湘云讨厌那“垂头丧气闷人”的“射复”,主张“拇战”,“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她所说的“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这个酒令,“说的众人都笑了,说:‘好个诌断了肠子的,怪道他出这个令,故意惹人笑。’又听他说酒底。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众人催他:‘别只顾吃,你到底快说了。’”湘云便用箸子举着说道: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有桂花油?”惹得“众人越发笑起来”。她被人灌醉了,就“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这是何等放浪形骸之外的浪漫行为!这真是一幅绝妙无比的佳人醉卧芍药图。诗人化用了古典诗歌的意境,把诗歌的表现性艺术与小说的再现性艺术融合于一体,使诗与画相互渗透,就使得湘云这个艺术形象既有高度的典型性,又具有强烈的美感作用,使丰富的现实主义内容蕴含于出神入化的诗的意境中,这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美学关系的体现,而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相互渗透的艺术境界。作者通过诗情画意的境界,烘托了湘云动人的形体美与内在美。醉卧山石、“香梦沉酣”的静的睡态与“红香散乱”、蜂围蝶绕的动态相结合,极富灵动感,生动地再现了湘云超凡绝俗、飘逸洒脱的神韵美,而落花瑰丽迷人的色彩和弥散的馨香,更使得这一佳人醉卧芍药的画面生出了无限的艺术魅力。显然,湘云这种任性任情、爽利大胆的作风,是与那温柔敦厚的封建淑女的闺范水火不相容的。与宝钗那处处抑制个性、抑制感情的做法不同,她处处放纵个性,任自己感情的野马自由驰骋。在这一点上,与黛玉的纯任性情倒有相似之处,不过黛玉的叛逆表现在思想追求的深度上,而湘云的叛逆则表现在行为的放浪形骸之外中。湘云醉眠芍药裀,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湘云的性格,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还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从有关曹雪芹的生平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釜,写出胸中磈礧时”(敦敏《题芹圃画石》,见《懋斋诗钞》抄本)的人。他象阮籍那样狂放不羁,“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敦诚《赠曹雪芹》,《鹪鹩庵杂记》抄本),又象李贺那样才华横溢,诗胆如铁,嗜酒如狂,“奇谈娓娓然”,豪迈洒脱,正如敦诚《寄怀曹雪芹霑》所写:“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接罹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四松堂集》抄本,诗集卷上)因此,与其说“史湘云纯是晋人风味”(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见一粟《红楼梦卷》上册),“湘云似李太白”(江顺怡《读红楼杂记》,见同上书),毋宁说湘云的形象中更直接地散射了作者的影子。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作品大抵是作者借旁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鲁迅《怎样写(夜记之一)》)。曹雪芹正是以强烈的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精心塑造了湘云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以诗画合一的境界,体现了这一形象坦荡豪迈的个性美,进而表明了对晋代以来以“情”反礼的那种蔑视权贵、崇尚自然、啸傲山林的中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的肯定。
花签引诗,深意不止于此。苏轼原诗是怜惜春光短暂、韶华难驱,因此他连夜里都要持烛赏花。湘云后来的遭遇正是如此。在小说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其四》里,作者就用“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二句来说明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她来说没有多少用处。又用“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二句说明“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第五回《红楼梦曲·乐中悲》)的好景不长,正如晚唐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一诗所吟唱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庚辰本有脂批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可知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胄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颇为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第五回《红楼梦曲·乐中悲》),因而判词末句说“湘江水逝楚云飞”,句中藏有“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一事而来。因而,这末一句和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似乎都是喻夫妻生活的短暂。因此小说第一回《好了歌注》云:“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脂批就并提宝钗、湘云,说是指她们二人。在小说第三十七回作者又借湘云所吟唱的“花因喜洁难寻偶”、“玉烛滴干风里泪”、“幽情欲向嫦娥诉”(《白海棠和韵二首》其二)等诗句来暗示她和丈夫后来竟成了牛郎织女那样的“白首双星”,其“自是霜娥偏爱冷” (同上其一)一句,脂评也已明确告诉我们“不脱自己将来形影”。湘云丧失了爱人,丧失了青春,成了半死不活的“未亡人”,度着“寒塘渡鹤影” (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的孤苦岁月。因而湘云的悲剧命运,同小说中一切美丽、聪明的薄命女子一样,也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尽管,曹雪芹对这种意义在当时还不可能理解,只能归结为:“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第五回《红楼梦曲·乐中悲》),但曹雪芹毕竟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带着对美丽聪明的薄命女子湘云的关心和惋惜写出了美的毁灭的悲剧,这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原因,从而更加痛恨那窒息人性的封建制度。
-
《与贾政议探春婚事书》
[2019-05-22]
-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2019-05-22]
-
《五美吟(其一)》
[2019-05-22]
-
《五美吟(其三)》
[2019-05-22]
-
《五美吟(其二)》
[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