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二首

2019-06-30 可可诗词网-古典文学作品精注 https://www.kekeshici.com

        

与诸生歌于天泉桥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蔼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2〕,从他外物岂能撄〔3〕!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4〕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5〕?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6〕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休作郑康成。〔7〕铿然舍色秋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8〕
        
        〔1〕这两首哲理诗作于嘉靖三年,作者五十三岁时。这时他已平定宁王叛乱,却受排挤回乡赋闲。副题中的天泉桥,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越城区,是山阴的名胜。据其《年谱》:中秋节之夜,月明如画,他在天泉桥侧碧霞池上置备酒宴,召集学生百余人饮宴。酒半酣,歌声渐动,久之,或投壶聚算,或击鼓,或泛舟。先生见诸生兴剧,退而作诗。作的就是这两首诗。王阳明(公元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隐居会稽(绍兴)阳明洞,创办过阳明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忤权宦刘瑾,受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刘瑾伏诛,迁庐陵知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康、赣州,先后平定福建、江西各地农民暴动。正德十四年,宁王叛于南昌,他主动发兵三十万直捣南昌,活捉宁王。功成一度受排挤,回乡讲学。嘉靖六年以左都御史又总督两广军务,平定广西少数民族叛乱。他对朱明王朝有大功勋,谥号文成公。他曾与“前七子”相唱和,有诗名。但他主要致力于哲学的创新,改造了南宋的理学而创立心学学说,或称王学。 王学在明代后期形成巨大的思潮,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首诗的写作处天泉桥,就是他的学说最后完成的地方,至今仍有所谓“天泉证道”的遗迹。 他的诗文创作,也出手不凡,在明代,其文学成就也属第一流。 有《王文成公全书》,今人辑为《王阳明集》。
        〔2〕良知:王学的核心概念,简言之就是人人内心本来具有的天理良心。
        〔3〕撄(ying):触犯、干扰。
        〔4〕“化作”句:钧天,这里指天上的音乐。 太清,即太空,古人认为天由清气构成。 这句说我的歌声化作天上的音乐充满太空。
        〔5〕群英:兼指月之光华和在座的众学生。
        〔6〕“须怜”二句:怜,爱惜。 绝学,最高的、难以为继的学说、学问,这里指孔子的真儒学。 二句意为从孟子以后儒学的真脉断了,希望学生努力继承儒学的真精神,不虚度一生。
        〔7〕“影响”二句:影响,这里是蒙胧、捕风捉影的意思。朱仲晦,即朱熹,仲晦是字,南宋理学大师。郑康成,即郑玄,字康成,遍注群经的汉学大师。王阳明认为朱熹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儒学的要领,其理论有可疑之处;郑玄从事注经,支离分解,破碎大道,也不得儒学的根本。
        〔8〕点也:典出《论语》“侍坐”章,孔子问几个学生的志向,学生都郑重回答,唯有曾点,正在弹瑟,铿然弹完一曲,才放下瑟说,他的志向就是沐浴春风在野外唱歌,孔子赞扬地说:“吾与点也。”
        
        有人认为读通了这两首诗,就了解了王阳明学说的大半。这两首诗,一言以蔽之,就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人固有的,就像这明月,光明是其自性;云雾是外物和合而成的暂时现象,它可以蔽月,但不能改变月的自性。 人要像月亮这样坦然自如,保持自己的良知,就能破云雾而放光明。他批评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理学)未能掌握儒学的真精神,所以不可尽信;又批评以郑玄为代表的汉学,专注训诂章句之学而破碎大道,宣传他的“心学”才是“圣贤千古相传一点真骨血”,他的歌声可以充满太空,勉励学生致良知,不要误入歧途,并努力宣传他的学说。诗写得明白如话,自然流畅,把他体证的哲理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全诗真气贯注,一气呵成。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