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2〕:“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3〕,最初一念之本心也〔4〕。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5〕。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6〕!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7〕?盖方其始也〔8〕,有闻见从耳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9〕;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10〕,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11〕,非笃实生辉光也〔12〕,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13〕,于我何与〔14〕?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说,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辨也?〔15〕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16〕,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已岂少哉!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17〕,则道理不行〔18〕,闻见不立〔19〕,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20〕。诗何必古选〔21〕,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22〕,变而为近体〔23〕,又变而为传奇〔24〕,变而为院本〔25〕,为杂剧〔26〕,为《西厢曲》〔27〕,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2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29〕,更说甚么“六经”〔30〕,更说甚么《语》、《孟》乎〔31〕?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32〕,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33〕,懵懂弟子〔34〕,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35〕,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36〕,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37〕。 药医假病,方难定执〔38〕,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39〕,假人之渊薮也〔40〕,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1〕本文选自《焚书》卷三,是李贽著述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 作者解释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是说“童心”即“真心”,具有“自然天性”的特质。这是作者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 说,古代文体之一,为说理辨析类文章。
〔2〕龙洞山农:指明代哲学家颜钧,字山农,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3〕绝假:与“假”隔绝,即毫无假。 绝,断。
〔4〕本心:指未受任何思想、说教影响,完全出自本然的思想情感。
〔5〕初:指上文所说的“本心”。
〔6〕曷(he):同“何”,疑问副词。
〔7〕胡然:为什么。 遽(ju)失:骤然泯灭。
〔8〕方:当。
〔9〕主于其内:主宰他的内心世界。
〔10〕见(xian):同“现”,显现,这里指内心外现。
〔11〕章:同“彰”,显著。
〔12〕笃实:诚实,真诚。
〔13〕工:工丽。
〔14〕于我何与:对我有何助益?与,帮助。
〔15〕“满场”二句:这里以看戏为喻,意为满场都是假把戏,矮人目光被人遮住,哪能分辨真假呢?
〔16〕至文:最好的文章。至,极。
〔17〕苟:如果。
〔18〕不行:不得传播。
〔19〕不立:不在心中对立,意谓不被接受。
〔20〕“无一”句:不管用哪种体裁写什么文字,都是真正的文章。“无……非……”,双重否定句式。
〔21〕古选:从古代选。
〔22〕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23〕近体:近体诗,指成熟于唐代的律诗、绝句格律诗。
〔24〕传奇: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
〔25〕院本:金元时期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这里概指元杂剧成熟前我国早期的戏剧作品。
〔26〕杂剧:中国古代一种戏曲表演形式。这里主要指元杂剧。
〔27〕《西厢曲》:即《西厢记》。
〔28〕举子业:指八股文。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所以李贽称八股文为举子业。举子,应试的士子。业,学业,功课。
〔29〕童心者之自文:有童心的人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30〕六经:汉代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六部先秦著作,即《诗》、《书》、《易》、《礼》、《乐》、《春秋》。
〔31〕《语》、《孟》:即《论语》、《孟子》。
〔32〕过为褒崇:过分褒扬、推崇。
〔33〕迂阔:迂腐不切实际。
〔34〕懵(meng)懂:也作“蒙懂”,糊涂。
〔35〕决定:决然。
〔36〕>要:总是。 有为而发;针对一定的具体对象而说的。
〔37〕此一等:这一类。
〔38〕方难定执:处方难以把握准确。 方,药方。
〔39〕口实:借口。
〔40〕渊薮(sou):鱼兽类聚集的地方,这里指借以栖身之处。 薮,湖泽。
这是一篇思想激越、析理透辟,对当时文学思潮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它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 文章开始,作者即从哲学的高度对“童心”的特定涵义作了简洁而明确的说明,并对“童心”与“真人”的关系作了分析。作者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为理论根据,斥“假”崇“真”,显示了对旧传统的批判精神,对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 作者又进一步将“童心说”引入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论断,强调人的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以其鲜明的立场和理论阐述,对复古主义和道学家的文学观点作了批判。李贽认为,“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只要有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 肯定了一向被正统文人所鄙视的小说和戏曲的文学价值,打破了历来以诗和古文为文学正宗的传统观念,表达了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积极思想和激进的文学主张,批判了复古主张和传统的“文以载道”论。最后,作者对“六经”等儒家经典提出质疑和批评,指出这些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并将其归结为“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不仅否认了儒家学说的权威性,也是对道学家和当时封建统治思想的公开攻击。文章观点鲜明,笔墨流畅,语言通俗生动,代表了李贽文章的风格。 尽管“童心”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带有浓厚的唯心色彩,但文中所表述的思想和文学主张,可谓开启一代思想和文学的新风,对晚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明代学术思想史和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6〕!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7〕?盖方其始也〔8〕,有闻见从耳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9〕;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10〕,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11〕,非笃实生辉光也〔12〕,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13〕,于我何与〔14〕?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说,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辨也?〔15〕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16〕,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已岂少哉!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17〕,则道理不行〔18〕,闻见不立〔19〕,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20〕。诗何必古选〔21〕,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22〕,变而为近体〔23〕,又变而为传奇〔24〕,变而为院本〔25〕,为杂剧〔26〕,为《西厢曲》〔27〕,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2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29〕,更说甚么“六经”〔30〕,更说甚么《语》、《孟》乎〔31〕?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32〕,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33〕,懵懂弟子〔34〕,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35〕,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36〕,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37〕。 药医假病,方难定执〔38〕,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39〕,假人之渊薮也〔40〕,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1〕本文选自《焚书》卷三,是李贽著述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 作者解释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是说“童心”即“真心”,具有“自然天性”的特质。这是作者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 说,古代文体之一,为说理辨析类文章。
〔2〕龙洞山农:指明代哲学家颜钧,字山农,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3〕绝假:与“假”隔绝,即毫无假。 绝,断。
〔4〕本心:指未受任何思想、说教影响,完全出自本然的思想情感。
〔5〕初:指上文所说的“本心”。
〔6〕曷(he):同“何”,疑问副词。
〔7〕胡然:为什么。 遽(ju)失:骤然泯灭。
〔8〕方:当。
〔9〕主于其内:主宰他的内心世界。
〔10〕见(xian):同“现”,显现,这里指内心外现。
〔11〕章:同“彰”,显著。
〔12〕笃实:诚实,真诚。
〔13〕工:工丽。
〔14〕于我何与:对我有何助益?与,帮助。
〔15〕“满场”二句:这里以看戏为喻,意为满场都是假把戏,矮人目光被人遮住,哪能分辨真假呢?
〔16〕至文:最好的文章。至,极。
〔17〕苟:如果。
〔18〕不行:不得传播。
〔19〕不立:不在心中对立,意谓不被接受。
〔20〕“无一”句:不管用哪种体裁写什么文字,都是真正的文章。“无……非……”,双重否定句式。
〔21〕古选:从古代选。
〔22〕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23〕近体:近体诗,指成熟于唐代的律诗、绝句格律诗。
〔24〕传奇: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
〔25〕院本:金元时期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这里概指元杂剧成熟前我国早期的戏剧作品。
〔26〕杂剧:中国古代一种戏曲表演形式。这里主要指元杂剧。
〔27〕《西厢曲》:即《西厢记》。
〔28〕举子业:指八股文。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所以李贽称八股文为举子业。举子,应试的士子。业,学业,功课。
〔29〕童心者之自文:有童心的人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30〕六经:汉代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六部先秦著作,即《诗》、《书》、《易》、《礼》、《乐》、《春秋》。
〔31〕《语》、《孟》:即《论语》、《孟子》。
〔32〕过为褒崇:过分褒扬、推崇。
〔33〕迂阔:迂腐不切实际。
〔34〕懵(meng)懂:也作“蒙懂”,糊涂。
〔35〕决定:决然。
〔36〕>要:总是。 有为而发;针对一定的具体对象而说的。
〔37〕此一等:这一类。
〔38〕方难定执:处方难以把握准确。 方,药方。
〔39〕口实:借口。
〔40〕渊薮(sou):鱼兽类聚集的地方,这里指借以栖身之处。 薮,湖泽。
这是一篇思想激越、析理透辟,对当时文学思潮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它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 文章开始,作者即从哲学的高度对“童心”的特定涵义作了简洁而明确的说明,并对“童心”与“真人”的关系作了分析。作者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为理论根据,斥“假”崇“真”,显示了对旧传统的批判精神,对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 作者又进一步将“童心说”引入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论断,强调人的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以其鲜明的立场和理论阐述,对复古主义和道学家的文学观点作了批判。李贽认为,“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只要有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 肯定了一向被正统文人所鄙视的小说和戏曲的文学价值,打破了历来以诗和古文为文学正宗的传统观念,表达了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积极思想和激进的文学主张,批判了复古主张和传统的“文以载道”论。最后,作者对“六经”等儒家经典提出质疑和批评,指出这些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并将其归结为“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不仅否认了儒家学说的权威性,也是对道学家和当时封建统治思想的公开攻击。文章观点鲜明,笔墨流畅,语言通俗生动,代表了李贽文章的风格。 尽管“童心”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带有浓厚的唯心色彩,但文中所表述的思想和文学主张,可谓开启一代思想和文学的新风,对晚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明代学术思想史和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