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4〕,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5〕。 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6〕,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7〕。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8〕! 独五人之皦皦〔9〕,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10〕。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11〕,为之声义〔12〕,敛赀财以送其行〔13〕,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14〕,问谁为哀者〔15〕,众不能堪〔16〕,抶而仆之〔17〕。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18〕,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19〕,则噪而相逐〔20〕,中丞匿于溷藩以免〔21〕。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22〕,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23〕。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24〕,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25〕,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26〕。
嗟夫!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7〕,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28〕,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29〕,鉤党之捕遍于天下〔30〕,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1〕。大阉亦逡巡畏义〔32〕,非常之谋〔33〕,难于猝发〔3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3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36〕,佯狂不知所之者〔37〕,其辱人贱行〔38〕,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39〕,赠谥美显〔40〕,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4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42〕,以老于户牖之下〔4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4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45〕,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6〕。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47〕、太史文起文公〔48〕、孟长姚公也〔49〕。
〔1〕本文选自《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存稿》卷三。这是张溥为苏州五人墓所写的一篇碑记,作于明思宗崇祯元年。五人墓在苏州虎丘山旁的河塘大堤上,是明末苏州市民在反对魏忠贤及其爪牙的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等五人的墓地。明末宦官魏忠贤擅权,对讽议朝政的东林党人横加迫害,冤狱遍及全国。当时苏松巡抚周起元因得罪魏忠贤被撤职,周顺昌撰文送他,文中怒斥阉党;弹劾魏忠贤的魏大中被捕押经苏州,周顺昌到江边为他置酒饯行,并结为姻好,且当众大骂魏忠贤。因而周顺昌招至魏忠贤忌恨。天启七年,魏阉借故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事后,阉党以“倡乱”罪名要严加追究查办,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不久,魏阉败亡,苏州人民安葬五人于虎丘山塘堤魏阉生祠废址,并立碑纪念,张溥撰写了这篇碑记。张溥(公元1602~1641),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授编修,次年告假归家。他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常至六七遍,因而将其书斋名为“七录斋”。年二十即有文名,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在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中,他公开支持东林党,并与张采等人创立政治学术团体“复社”,主张改良政治,复兴古学。其散文风格质朴,在明末颇具声名。 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
〔2〕蓼(liao)洲周公:周顺昌,号蓼洲,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神宗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因被宦官魏忠贤诬陷下狱,受酷刑死于狱中。
〔3〕当道:执政者。
〔4〕除:清理。魏阉(yan):指太监魏忠贤。阉,对宦官的贬称。废祠:被废除的生祠。 魏忠贤擅权时,各地效忠者为他建立生祠,他死后,这些祠堂便成了废祠。 这里的废祠在苏州虎丘山塘大堤上。
〔5〕旌:表扬。
〔6〕去:距离。
〔7〕止:只,仅。 有:又。
〔8〕草野:乡野,这里指民间。
〔9〕皦皦:同“皎皎”,明亮显耀。
〔10〕丁卯三月之望:明熹宗天启七年三月十五日。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明史》记载,周顺昌被捕在天启六年(丙寅)三月,但张溥写此文时,距周顺昌被逮时间很近,当较为可靠。
〔11〕吾社:指“复社”。 行为士先者: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
〔12〕声义:声张正义。
〔13〕敛赀财!募集财物。 赀,同“资”。
〔14〕缇骑(ti ji):穿桔红色衣服的骑士。 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这里指明代专事侦查、拘捕人犯的差役。
〔15〕谁为哀者:“为谁哀者”的倒文,为谁痛哭。
〔16〕堪:忍受。
〔17〕抶(chi):笞打,鞭打。 仆:跌倒,倒下。
〔18〕大中丞抚吴者:指苏州巡抚毛一鹭。中丞,汉御史台的长官。明代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任巡抚,故称巡抚为中丞。 私人:私党。
〔19〕诃:责骂。
〔20〕噪:大声喊叫。
〔21〕溷(hun)藩:厕所。
〔22〕按诛:依法处死。
〔23〕傫(lei)然:堆积重迭的样子。
〔24〕詈(li):骂。
〔25〕脰(dou):脖颈,这里指头颅。函:匣子。这里指用匣子收殓。
〔26〕全:指尸体身首齐全。
〔27〕缙绅:插笏板在腰带上,古代官员的装束。此为士大夫的代称。
〔28〕编伍:指平民。古时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29〕矫诏:假托皇帝的名义颁发的诏书。
〔30〕钩党:牵连为同党。指魏忠贤大兴党狱,迫害东林党人。
〔31〕株治:株连治罪。
〔32〕逡(qun)巡:踌躇不进。畏义:畏惧正义。
〔33〕非常之谋:篡夺帝位的阴谋。
〔34〕猝发:突然发动。
〔35〕圣人之出:指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于天启七年八月即位。投缳道路:自缢于路上。崇祯即位后开始打击阉党,初放逐魏忠贤于凤阳看守皇陵,不久召还,魏忠贤在回京路上畏罪上吊自杀。
〔36〕剪发:指削发为僧。杜门:闭门不出。
〔37〕佯狂:装疯。
〔38〕辱人贱行:低贱的人格,卑劣的行为。
〔39〕暴(pu):暴露,昭彰。
〔40〕赠谥(shi):明思宗即位后追谥周顺昌“忠介”之号。谥,人死后由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所给予的号。美显:美好而光荣。
〔41〕加其土封:增修他们的坟墓。土封,指坟墓。
〔42〕首领:头和脖子。这里指性命。
〔43〕户牖(you)之下:指家中。户,门。牖,窗。
〔44〕隶使:当奴仆驱使。
〔45〕扼腕墓道:在墓前紧握手腕深表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自己的另一只手腕,表示惋惜、悲愤、振奋等情绪。墓道,墓前的甬道。
〔46〕有重于社稷:对国家的安危有重大作用。社稷,国家。
〔47〕冏(jiong)卿:太仆寺卿。因之吴公:吴默,字因之。
〔48〕太史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天启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明清时称翰林为太史。
〔49〕孟长姚公:姚希孟,字孟长,万历年间进士,授翰林检讨。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苏州人民奋起反抗魏阉的斗争情景,高度赞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严厉抨击了以阉党为代表的明末腐败的封建统治集团,同时也表达出“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积极思想。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且叙议融为一体,一气直下。 在记叙苏州市民反抗斗争情况的同时,也阐述了斗争的意义。行文还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以突出五人慷慨赴义的高尚品格,加强了艺术效果,深刻阐发了主题。 本文简洁凝炼,感情充沛,爱憎分明,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6〕,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7〕。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8〕! 独五人之皦皦〔9〕,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10〕。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11〕,为之声义〔12〕,敛赀财以送其行〔13〕,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14〕,问谁为哀者〔15〕,众不能堪〔16〕,抶而仆之〔17〕。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18〕,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19〕,则噪而相逐〔20〕,中丞匿于溷藩以免〔21〕。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22〕,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23〕。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24〕,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25〕,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26〕。
嗟夫!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7〕,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28〕,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29〕,鉤党之捕遍于天下〔30〕,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1〕。大阉亦逡巡畏义〔32〕,非常之谋〔33〕,难于猝发〔3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3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36〕,佯狂不知所之者〔37〕,其辱人贱行〔38〕,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39〕,赠谥美显〔40〕,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4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42〕,以老于户牖之下〔4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4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45〕,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6〕。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47〕、太史文起文公〔48〕、孟长姚公也〔49〕。
〔1〕本文选自《七录斋诗文合集·古文存稿》卷三。这是张溥为苏州五人墓所写的一篇碑记,作于明思宗崇祯元年。五人墓在苏州虎丘山旁的河塘大堤上,是明末苏州市民在反对魏忠贤及其爪牙的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等五人的墓地。明末宦官魏忠贤擅权,对讽议朝政的东林党人横加迫害,冤狱遍及全国。当时苏松巡抚周起元因得罪魏忠贤被撤职,周顺昌撰文送他,文中怒斥阉党;弹劾魏忠贤的魏大中被捕押经苏州,周顺昌到江边为他置酒饯行,并结为姻好,且当众大骂魏忠贤。因而周顺昌招至魏忠贤忌恨。天启七年,魏阉借故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事后,阉党以“倡乱”罪名要严加追究查办,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不久,魏阉败亡,苏州人民安葬五人于虎丘山塘堤魏阉生祠废址,并立碑纪念,张溥撰写了这篇碑记。张溥(公元1602~1641),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授编修,次年告假归家。他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常至六七遍,因而将其书斋名为“七录斋”。年二十即有文名,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在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中,他公开支持东林党,并与张采等人创立政治学术团体“复社”,主张改良政治,复兴古学。其散文风格质朴,在明末颇具声名。 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
〔2〕蓼(liao)洲周公:周顺昌,号蓼洲,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神宗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因被宦官魏忠贤诬陷下狱,受酷刑死于狱中。
〔3〕当道:执政者。
〔4〕除:清理。魏阉(yan):指太监魏忠贤。阉,对宦官的贬称。废祠:被废除的生祠。 魏忠贤擅权时,各地效忠者为他建立生祠,他死后,这些祠堂便成了废祠。 这里的废祠在苏州虎丘山塘大堤上。
〔5〕旌:表扬。
〔6〕去:距离。
〔7〕止:只,仅。 有:又。
〔8〕草野:乡野,这里指民间。
〔9〕皦皦:同“皎皎”,明亮显耀。
〔10〕丁卯三月之望:明熹宗天启七年三月十五日。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明史》记载,周顺昌被捕在天启六年(丙寅)三月,但张溥写此文时,距周顺昌被逮时间很近,当较为可靠。
〔11〕吾社:指“复社”。 行为士先者: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
〔12〕声义:声张正义。
〔13〕敛赀财!募集财物。 赀,同“资”。
〔14〕缇骑(ti ji):穿桔红色衣服的骑士。 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这里指明代专事侦查、拘捕人犯的差役。
〔15〕谁为哀者:“为谁哀者”的倒文,为谁痛哭。
〔16〕堪:忍受。
〔17〕抶(chi):笞打,鞭打。 仆:跌倒,倒下。
〔18〕大中丞抚吴者:指苏州巡抚毛一鹭。中丞,汉御史台的长官。明代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任巡抚,故称巡抚为中丞。 私人:私党。
〔19〕诃:责骂。
〔20〕噪:大声喊叫。
〔21〕溷(hun)藩:厕所。
〔22〕按诛:依法处死。
〔23〕傫(lei)然:堆积重迭的样子。
〔24〕詈(li):骂。
〔25〕脰(dou):脖颈,这里指头颅。函:匣子。这里指用匣子收殓。
〔26〕全:指尸体身首齐全。
〔27〕缙绅:插笏板在腰带上,古代官员的装束。此为士大夫的代称。
〔28〕编伍:指平民。古时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29〕矫诏:假托皇帝的名义颁发的诏书。
〔30〕钩党:牵连为同党。指魏忠贤大兴党狱,迫害东林党人。
〔31〕株治:株连治罪。
〔32〕逡(qun)巡:踌躇不进。畏义:畏惧正义。
〔33〕非常之谋:篡夺帝位的阴谋。
〔34〕猝发:突然发动。
〔35〕圣人之出:指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于天启七年八月即位。投缳道路:自缢于路上。崇祯即位后开始打击阉党,初放逐魏忠贤于凤阳看守皇陵,不久召还,魏忠贤在回京路上畏罪上吊自杀。
〔36〕剪发:指削发为僧。杜门:闭门不出。
〔37〕佯狂:装疯。
〔38〕辱人贱行:低贱的人格,卑劣的行为。
〔39〕暴(pu):暴露,昭彰。
〔40〕赠谥(shi):明思宗即位后追谥周顺昌“忠介”之号。谥,人死后由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所给予的号。美显:美好而光荣。
〔41〕加其土封:增修他们的坟墓。土封,指坟墓。
〔42〕首领:头和脖子。这里指性命。
〔43〕户牖(you)之下:指家中。户,门。牖,窗。
〔44〕隶使:当奴仆驱使。
〔45〕扼腕墓道:在墓前紧握手腕深表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自己的另一只手腕,表示惋惜、悲愤、振奋等情绪。墓道,墓前的甬道。
〔46〕有重于社稷:对国家的安危有重大作用。社稷,国家。
〔47〕冏(jiong)卿:太仆寺卿。因之吴公:吴默,字因之。
〔48〕太史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天启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明清时称翰林为太史。
〔49〕孟长姚公:姚希孟,字孟长,万历年间进士,授翰林检讨。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苏州人民奋起反抗魏阉的斗争情景,高度赞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严厉抨击了以阉党为代表的明末腐败的封建统治集团,同时也表达出“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积极思想。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且叙议融为一体,一气直下。 在记叙苏州市民反抗斗争情况的同时,也阐述了斗争的意义。行文还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以突出五人慷慨赴义的高尚品格,加强了艺术效果,深刻阐发了主题。 本文简洁凝炼,感情充沛,爱憎分明,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