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2〕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4〕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5〕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6〕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7〕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8〕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9〕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10〕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11〕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12〕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1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14],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5]
[1]《兵车行》是歌行体诗。歌行本是乐府体裁之一,作者采用这个体裁,自创新题,来反映现实。唐玄宗统治后期,穷兵黯武,为向外开边,在边境发动扩张战争,天宝十年之后,出征南诏,进攻吐蕃,战争频连。这首诗大约写在这个时期。
[2]萧萧:马嘶鸣声。行人:行役之人,即出发的士兵。
[3]耶:同“爷”。咸阳桥: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横跨渭水,为当时由长安去西北的必经之地。
[4]干:冲。
[5]点行频:频繁征兵。点行,按照名册点名征发。
[6]十五、四十:十五岁、四十岁。北防河:唐开元十五年后每年秋冬调兵北上河西防御吐蕃入侵。河,指黄河。西营田:驻兵在西北屯田戍边。
[7]里正:唐制百户为里,设里正,即里长。裹头:男子初成年绾发扎头巾。与裹头,表示被征发时刚刚成年。还戍边:从戍边之地回来。
[8]武皇:汉武帝,喻唐明皇。唐诗多以汉喻唐。
[9]山东二百州:山东,指华山以东,唐时潼关以东七道二百十七州,这里举其整数。千村万落,千万村落。荆杞:荆棘、杞柳之类野生植物。
[10]把(ba)锄犁:扶犁拿锄。无东西:指野草蔓生,田垅农作物长得杂乱,不成行列。
[11]秦兵:关中的兵士。
[12]未休关西卒:唐制征发士兵到一定年限遣发回家,谓之“休”,犹今所谓“复员”。新兵旧兵轮换在冬季进行,因战争频繁,到期关西籍士兵未能复员。
[13]信知:确知。
[14]青海头:青海湖边。唐与吐蕃多次在青海一带进行战争。
[15]啾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哭泣声。
《兵车行》是杜甫乐府诗的代表作,他用乐府旧体,不袭用旧题,而自己创题立意,以现实中的重大事件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这是对乐府歌行体的创造性发展。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明单复曰:“此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汉武以讽,其辞可哀也。先言人哭,后言鬼哭,中言内郡凋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诗篇揭露了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封建帝王的侵略扩张战争,首先使本国人民蒙受骨肉分离、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白骨累累的痛苦。全诗分三段,首七句为第一段,写士兵出发家人送别的悲惨景象。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到“被驱不异犬与鸡”为第二段,写一个士兵向过路者述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长者虽有问”以下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士兵的议论,表现出强烈的怨恨。全诗运用描写情景、让当事人现身说法的表现方法,又化用了乐府民歌和古诗中的若干句意,采用三、五、七言穿插以及口语化和夸张、生动的描写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歌韵调。
[1]《兵车行》是歌行体诗。歌行本是乐府体裁之一,作者采用这个体裁,自创新题,来反映现实。唐玄宗统治后期,穷兵黯武,为向外开边,在边境发动扩张战争,天宝十年之后,出征南诏,进攻吐蕃,战争频连。这首诗大约写在这个时期。
[2]萧萧:马嘶鸣声。行人:行役之人,即出发的士兵。
[3]耶:同“爷”。咸阳桥: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横跨渭水,为当时由长安去西北的必经之地。
[4]干:冲。
[5]点行频:频繁征兵。点行,按照名册点名征发。
[6]十五、四十:十五岁、四十岁。北防河:唐开元十五年后每年秋冬调兵北上河西防御吐蕃入侵。河,指黄河。西营田:驻兵在西北屯田戍边。
[7]里正:唐制百户为里,设里正,即里长。裹头:男子初成年绾发扎头巾。与裹头,表示被征发时刚刚成年。还戍边:从戍边之地回来。
[8]武皇:汉武帝,喻唐明皇。唐诗多以汉喻唐。
[9]山东二百州:山东,指华山以东,唐时潼关以东七道二百十七州,这里举其整数。千村万落,千万村落。荆杞:荆棘、杞柳之类野生植物。
[10]把(ba)锄犁:扶犁拿锄。无东西:指野草蔓生,田垅农作物长得杂乱,不成行列。
[11]秦兵:关中的兵士。
[12]未休关西卒:唐制征发士兵到一定年限遣发回家,谓之“休”,犹今所谓“复员”。新兵旧兵轮换在冬季进行,因战争频繁,到期关西籍士兵未能复员。
[13]信知:确知。
[14]青海头:青海湖边。唐与吐蕃多次在青海一带进行战争。
[15]啾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哭泣声。
《兵车行》是杜甫乐府诗的代表作,他用乐府旧体,不袭用旧题,而自己创题立意,以现实中的重大事件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这是对乐府歌行体的创造性发展。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明单复曰:“此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汉武以讽,其辞可哀也。先言人哭,后言鬼哭,中言内郡凋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诗篇揭露了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封建帝王的侵略扩张战争,首先使本国人民蒙受骨肉分离、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白骨累累的痛苦。全诗分三段,首七句为第一段,写士兵出发家人送别的悲惨景象。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到“被驱不异犬与鸡”为第二段,写一个士兵向过路者述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长者虽有问”以下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士兵的议论,表现出强烈的怨恨。全诗运用描写情景、让当事人现身说法的表现方法,又化用了乐府民歌和古诗中的若干句意,采用三、五、七言穿插以及口语化和夸张、生动的描写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歌韵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