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注释】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孔子语。
言:言辞,文章。
志:思想、感情、抱负、意志。这里指文章表达的内容。
文:文采,辞藻,文饰和表现技巧。
行:流传。
【赏析】
这是孔子谈论言与文的关系的一句话。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他说: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言语用来表达志向,文采用来帮助语言完成表达。不说话,谁知道他的志向。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于世。
孔子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志向的,文采则可以帮助语言完成这个表达。人的思想志向,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们才知道。而要使思想志向广泛流传,语言没有文采是不行的。
言与文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孔子重视文章内容“尚质”、“尚用”的作用,也重视文章的表现技巧和形式。他提出“先质而后文”、“文质彬彬”的观点,就是要求既重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又要求有一定的文采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达到文与质相统一。
从这个观点出发,孔子认为,诗乐必须给人以美感(形式),同时又必须给人以一定的道德教育(内容)。他评论《韶》乐是美(形式)善(内容)高度统一的典范,“尽美矣又尽善也”,就是因为它既有乐舞美,又歌颂了理想的“礼让”政治。而对于歌颂以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孔子评论它“尽美矣,未尽善也”。所以,在美(形式)与善(内容)的关系上,孔子是将善放在第一位的。而要使“善”能够深入人心,传播久远,就必须具有美的形式,给人以美感。
这种重视内容而又不排斥完美形式的观点,成为后代作家,如扬雄、王充、刘勰、钟嵘、白居易等人反对文学创作中片面追求形式美的思想武器。
-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2018-11-07]
-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2018-11-07]
-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2018-11-07]
-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018-11-07]
-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