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七

2023-12-30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第七首同前一首一样,也是承第五首内容而来,追思往昔之盛 况,哀叹如今之苍凉,都是在给当局者总结教训,与第四首的“闻道 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两句相照应。同是写今之苍凉,前 者只写曲江池,且较实,后者只写昆明池,但较虚。诗人借汉代事 来比唐王朝,全力描写昆明池的萧瑟凄凉的秋天景色,由织女、秋 月、石鲸、秋风、菰米、秋莲组成了一幅悲怆的秋图,抒发盛衰今昔 感受,不著实事一字,却显得缥缈空灵而寄意深远。较之前一首写 曲江池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的余地,尽管曲江池和昆明池都是玄宗 与贵妃的淫乐之地,由于前者实的成份较多,而后者全在写虚,因 而读者可由后者想到安史之乱不仅使长安受害,而且祸及全国,所 以更精警,蕴涵更丰富,更有概括力,也更有审美价值。最后两句 结语又写对长安的遥念,无奈关塞阻隔,唯有鸟道可通,而自身又 飘泊江湖,将此境遇与长安的盛衰相连,无限凄楚,与全诗浑然 一体。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秋兴八首·其七》
    .[唐].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 《 qiū xìnɡ bā shǒu · qí qī 》 
    《 秋  兴   八 首   · 其 七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kūn mínɡ chí shuǐ hàn shí ɡōnɡ , wǔ dì jīnɡ qí zài yǎn zhōnɡ 。 
    昆  明   池  水   汉  时  功   , 武 帝 旌   旗 在  眼  中    。 
    zhī nǚ jī sī xū yuè yè , shí jīnɡ lín jiǎ dònɡ qiū fēnɡ 。 
    织  女 机 丝 虚 月  夜 , 石  鲸   鳞  甲  动   秋  风   。 
    bō piāo ɡū mǐ shěn yún hēi , lù lěnɡ lián fánɡ zhuì fěn hónɡ 。 
    波 漂   菰 米 沈   云  黑  , 露 冷   莲   房   坠   粉  红   。 
    ɡuān sāi jí tiān wéi niǎo dào , jiānɡ hú mǎn dì yì yú wēnɡ 。 
    关   塞  极 天   唯  鸟   道  , 江    湖 满  地 一 渔 翁   。 
     
  • 《秋興八首·其七》
    .[唐].杜甫.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月夜,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昆明池水的波光映现着汉朝开凿的功劳,汉武帝训练水军的旌旗依然飘展在眼中。织女的织机丝线无声地空对着夜幕中的明月,石鲸的鳞甲招引来阵阵秋风。水面浮动的菰米像沉落下片片乌云,秋露侵侵莲蓬催落了粉红色的花瓣。边关天高地僻只有鸟道往还。面对处处江湖我渔翁独自垂下钓杆。


    【逐句翻译】
    昆明池水汉时功,昆明池的碧波镌刻着汉代武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武帝楼船的旌旗似飘拂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西岸织女石像空对着夜空明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池中石鲸摆动如沐浴雷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水波飘浮的菰米沉沉堆聚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露珠冷浸的莲房渐渐凋落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远隔万里关山只有一条鸟飞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故园难返我像漂泊江湖一渔翁。

  • ①兴: 感兴、遣兴。《秋兴》这组诗,是作者于大历元年(766) 在夔州北望 长安所作。本篇原列第七首,描绘昆明池秋景。

    ②织女:昆明池中的石雕织 女。虚夜月: 空对着夜月。

    ③石鲸: 亦为池中石雕鲸鱼。

    ④菰米: 菰草结 的籽。菰(gū): 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水草,嫩茎经某种菌寄生后膨大, 叫茭白,可食用; 秋天结籽,其状如米,故曰菰米。

    ⑤莲房: 即莲蓬。据 载,昆明池周围四十里,莲花如云锦。⑥极天: 连天。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追忆长安昆明池的景观,想象它经过战乱之后的 飘零破败,抒发了诗人重返长安而不能的心情,也是第四首 “故国平居有所思”的内容之一。
     
           首联是说明昆明池凿自汉代最鼎盛的时期。诗人缅怀 古人时,当时汉武帝的十万旌旗好像还在眼中闪现。借汉喻 唐,是唐诗中最常见的手法。除了昆明池凿自汉代这一事实 外,诗中写的汉武帝时国力之强大,武功之赫赫,也似乎是 象征着唐代开元盛况。唐玄宗当年也曾在昆明池置战船,煊 赫一时,而今安在?
     
             颔联两句写的是昆明池的景观。从汉武帝到今,织女的 机杼空对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月,而池畔石鲸的鳞甲曾在无 数个风雨之秋中掀动……这两句写的时间是从汉到唐昆明 池经过的一段兴亡交替的历程。石人石像的萧瑟冷落象征 着唐王朝的衰败。在诗人笔下,这些石刻都被赋予了一种生 命力,石女有情,仿佛都在为唐王朝的兴亡而哀叹。
     
            颈联两句里的“菰米”“莲花”,到了秋天,都要零落的。 作者在深秋之际,想象着战乱后昆明池里的水生植物,不禁 想到它们在这一季节中不免凋零的命运。这固然是写昆明 池的秋天,但我们可以说也是唐王朝命运的秋天和作者心 中的秋天的象征。
     
                尾联两句从想象中的长安回到现实中来,更见现实之 冷酷无情。诗人思念着长安故都的昆明池,眼望着面前的茫 茫巫山,重重关塞,其中只有一条盘空的鸟道,迢递无尽,而 今天自己又成了江湖满地中漂泊的一个渔翁,天涯路远,兼 之干戈阻绝,何时才是归期?最后分别言关塞和江湖,在意 脉上也是暗承第一首的“巫山”“巫峡”的。
  •        其七忆昆明池盛衰变化,是故国之思三。昆明池在长安西南二十里,周回四十里,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仿滇池而凿,以习水战,故首联总言“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而唐人例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故句意亦双关。
     
           次联写池苑石雕。《汉宫阙记》说昆明池原有牛郎织女隔池相望的石象;《西京杂记》说池中原有玉石雕刻的鲸鱼,逢雷雨辄鸣吼,鳍尾皆动。此等石刻盛时皆为池苑生色,衰时则为沧桑见证。缀以“虚夜月”、“动秋风”,不胜铜驼荆棘之悲。
     
         三联写池中植物。菰即茭白,秋实为菰米,黑沉沉一片如乌云然;莲子成熟,花瓣也就坠落了。诗中所写菰米无人收,莲子无人采,一任波飘露冷,不胜黍离麦秀之感。
     
          末联从想象回到现实,由蜀还秦无路,生涯长在船中,故非渔翁而何。
     
  •           此诗仍承“有所思”,追忆往昔帝都昆明池情景。此诗写昔日盛唐国力之强 盛、景物壮丽和出产富饶之情景,而反衬今日国力之衰微和自己的漂泊孤独。首联借 汉武帝凿昆明池练习水军一事,喻唐玄宗重视军事,国力强盛。玄宗为征讨南诏,曾在 昆明池演练水军。此联写池水浩瀚,旌旗猎猎,气氛甚为壮观。颔联写“织女机丝”“石 鲸鳞甲”,一静一动,静动结合,使昆明湖的景物画面灵动,更显壮美。然月夜清冷,秋 风萧瑟,其昔盛今衰之情已寓于其中矣。颈联写深秋时节,“菰米”漂浮,似沉沉乌云, 一片漆黑;天降冷露,莲蓬结实,粉红的花瓣渐渐坠落。此联重在突出色彩。对此联有 两种看法:一言京都物产之丰富,二言刻画昆明湖荒凉萧瑟之景象。据题意,吾取其二, 由晚秋萧索之景引出结联:北望长安,只见关塞重重,山高峰险,上接云天,唯有鸟道可 通。天地虽宽,却无处安身,漂流江湖,惟吾一渔翁而已! 此是由盛唐之强盛回到关塞 之冷落,往复而对比,足见其意境之幽远、感情之深沉、咏叹之沉郁低回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