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
诗词简介:
第三首描述诗人与邻人相互问慰的情景。群鸡乱叫,是诗人屋内所闻,知有客来; “驱鸡上树木”则是诗人出户迎客之举,不必先赶鸡回窝,然后开门纳客。前四句描写乡村固有的风情,生活气息很浓。“父老”八句是乡亲慰问语。他们各携酒饭,与诗人同席坐定,饮酒絮语:切莫嫌酒味淡薄。时逢战乱,土地荒芜,连童稚都要服兵役,谁来种田?没有粮食又拿什么酿造醇酒?几句话表现出父老的淳厚质朴。“请为”两句是诗人酬答语:父老乡亲正当兵革未息,生计艰难,却至情如此,我感而有愧。此番席间对言的场景被诗人刻画得颇具风致,标格特出。父老一言, 淡而不薄, 诗人一语,厚而不滞,神韵天然,最自依人。以此之故,方有“歌罢仰天叹,四座涕纵横”的结局。世事乱无象,民风却淳朴犹存,正是使诗人所“愧”之由。此一首诗几乎全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那最为动人的一幕,人真,事真, 语真, 情真。独存天趣, 感人至深。
《羌村三首》侧重不同,各有所叙,但同是 “还家”时见闻感受。三章分别描叙三个场景,表现出来的无一不是人伦笃厚,情感纯真。诗人饱经世态炎凉之苦,对于妻儿之欢情, 父老之挚意, 尤其感动深刻,全诗恰恰由是而发。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羌村三首·其三》.[唐].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 《 qiānɡ cūn sān shǒu · qí sān 》《 羌 村 三 首 · 其 三 》.[ tánɡ ]. dù fǔ..[ 唐 ]. 杜 甫.qún jī zhènɡ luàn jiào , kè zhì jī dòu zhēnɡ 。群 鸡 正 乱 叫 , 客 至 鸡 斗 争 。qū jī shànɡ shù mù , shǐ wén kòu chái jīnɡ 。驱 鸡 上 树 木 , 始 闻 叩 柴 荆 。fù lǎo sì wǔ rén , wèn wǒ jiú yuǎn xínɡ 。父 老 四 五 人 , 问 我 久 远 行 。shǒu zhōnɡ ɡè yǒu xié , qīnɡ kē zhuó fù qīnɡ 。手 中 各 有 携 , 倾 榼 浊 复 清 。kǔ cí jiǔ wèi báo , shǔ dì wú rén ɡēnɡ 。苦 辞 酒 味 薄 , 黍 地 无 人 耕 。bīnɡ ɡé jì wèi xī , ér tónɡ jìn dōnɡ zhēnɡ 。兵 革 既 未 息 , 儿 童 尽 东 征 。qǐnɡ wéi fù lǎo ɡē , jiān nán kuì shēn qínɡ 。请 为 父 老 歌 , 艰 难 愧 深 情 。ɡē bà yǎnɡ tiān tàn , sì zuò lèi zònɡ hénɡ 。歌 罢 仰 天 叹 , 四 座 泪 纵 横 。
- 《羌村三首·其三》.[唐].杜甫.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今译群鸡乱嘈嘈地啼鸣,客人已到,它们尚兀自争斗不停。将群鸡轰回它们树上的巢窝,才清楚地听到叩门之声。噢!原来有四五位乡村父老,来慰问我这次的千里之行。手里都携带着礼物,倾杯倒出浊酒,渐渐才澄清:“请不要嫌弃酒味太薄,庄稼地都已经没人耕种。战乱连年、兵革不息,连孩子们也应征去收复两京。”“请诸位父老听我的吟歌,真惭愧父老在艰难乱世对我的深情。”吟罢仰天长叹,四座一片热泪流倾。
- 【注释】1.上树木:古时鸡栖于树上。柴荆:柴门。2.问:慰劳。3.榼(音 ke):古代盛酒或水的器具。浊、清:指酒的颜色。4.苦辞:再三地说,觉得抱歉。5.兵革:兵器、衣甲,这里指战争。东征:指应征参加收复两京之役。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前半(八句)是一幅充满纯朴乡风和浓郁乡情的画图。开头四句并非直述:看来主人知道将有客人来访,偏在这将要来而尚未到的时刻,“群鸡乱叫”。即次句的“客至”是“客将至”,待家人刚把鸡赶上树木,这时才听到扣门的声音。王嗣奭《杜臆》引前人语谓“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以后云:“但他人决写不到此,入诗却妙。”浦起龙《读杜心解》则云: “兴体起,朴而隽。”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里一见其“真”,正是战乱年月荒僻的乡园情景;二是朴而不俚。或说鸡绝少上树,但汉乐府《鸡鸣》: “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巷中”,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八: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们这样写,表现出一种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意境。如《杜诗镜铨》引称: “亦偶然事,写出便的真。村景如绘。”接四句写“客”的热情和馈赠。“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这里“客”先“问”,然后倒出榼中的清酒和浊酒,十分热情可感。“问”,即问遗,问候和赠送礼物。“榼”(ke),盛酒器。“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后半(八句)前四句叙父老的话。“苦辞”,再三地说。这里表示很抱歉。为什么“酒味薄”呢?因为“黍地无人耕”。而“无人耕”的原因,又是由于“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一层一层因果关系,表示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痛。浦起龙谓“‘苦辞’四句,借风生浪”。“风”,指眼前的酒; “浪”,指尚在进行的连儿童也参加了的战争。这四句虽是“代述父老之语” (仇兆鳌),但表现的是诗人的心声。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人,生出这样的“浪”是真挚可信的。最后四句杜甫自道感激并宽解父老。“为父老歌”,即为父老作此诗。《杜臆》云: “儿当兵革,故莫耕而酒薄,此正艰难处,乃能用情如是,故感而有愧。”此情此景,最后便以叹悲之声而惊四座了!仇兆鳌《杜诗详解》云: “歌罢而叹,公伤乱也。听歌而涕,父老酸心也。”《读杜心解》云: “三诗合俱脱于陶。” 《义门读书记》亦云: “俱似脱胎于陶。”两书所指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第九首。其诗云,“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语言、架构、意境的确类陶,但意旨、内涵、情味都有不同。这里写出了时世的艰难、民生的疾苦、战乱的频仍,更写出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与高蹈的隐士情怀完全绝缘。而本诗的可贵处也正在这里。不过施补华《岘佣说诗》慧眼独具,他说: “《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澹;少陵真至,结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诚哉斯言也。
- 至德二载(757年),杜甫因房琯之事,触怒肃宗,被放还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其三)所写的,便是他刚到家那几天,乡亲们前来探视的感人场面。庭前群鸡乱叫,有客在外叩门。诗人趋步相迎,原来是四五位父老乡亲,携酒来与诗人相叙。酒虽清浊不一,谈不上是什么佳酿,可充满了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几位父老乡亲一边向诗人敬酒,一边谦辞酒味谈薄,感叹世道艰难,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连娃娃们都被拉去当兵了,以至农事废弃,田地荒芜。听到乡亲们这番倾诉,诗人心潮翻滚,激情难抑。慨然以歌相答,深谢乡亲们在世事如此艰难之际,对自己所表达的厚爱与真情。诗人歌罢,仰天长叹,对乡亲们的感激,对国事的忧虑,以及个人心中郁积已久的种种苦闷,都汇入这歌声与叹息里了。浦起龙云此诗“兴体起,朴而隽。‘苦辞’四句,借风生浪”。所言极是。“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首四句以清新之笔,写出一个具有浓厚乡野情趣的民居景观,先勾勒出一幅鸡喧庭前,客叩柴荆的热闹画面。又四句“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进一步展现了父老乡亲看重邻里之谊那种淳朴深厚的民风人情。此时我们已经感到乡亲们炙人的热情扑面而来了。然而以上八句还都是铺垫,尚未点破诗之真意,可看作是全诗的起兴。诗的关键处在接下来的这四句: “苦辞 ‘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最为绝妙的是,这四句不是出自诗人口中,而是由父老乡亲们说出,益发显得语句沉重,情境逼真。这种不露声色,巧借他人他事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怀的艺术手法,便是浦起龙所说的 “借风生浪”。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黍地无人耕”“儿童尽东征”的悲惨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在战火中颠沛流离、饱尝兵燹之苦的杜甫,不是不知道这一现实。可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偏偏藏起了他那支常常是直陈己见,针砭时弊的笔,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采取了“蓄势”,将自己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巧妙地融汇在父老乡亲们对世事的描述与感喟之中。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全诗荡起巨大的情感波涛。这种表达方法,果然达到了远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借风生浪,妙在“巧”。乡亲们为计人送酒,因“酒味薄”而稍加解说,不料这极其平常的解说,却道出了一篇大文章——连年战争,征兵不断,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含而不露地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里的“借风生浪”,可谓巧妙之至!其一,巧在从酒薄引出社会原因,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其二,巧在以受害的当事人——乡亲之口道出,增加了亲切感,避免了“硬塞”给读者的嫌疑。因此“借风生浪”必须有生活依据,“生浪”之“风”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借”的。只要认真品味杜甫《羌村三首》 (其三),自不难理会这个道理。
- 第三首写归家后父老乡亲来访的情事。先有一个客来时院中正发生鸡斗,于是赶鸡上树的序曲,衬托出客至时的欢喜。盖陕北农村风俗,农家两壁有悬空的横木,为晚上群鸡栖息其上如笼鸟然,白天放鸡出门,觅食后即栖于屋边矮树,此风由来甚古,此诗即已记之(冯其庸说)。来人是四五位父老乡亲,还专门带了酒来,招待杜甫这个主人。但倒出的酒有清有浊,其中隐隐透露出战争年代生活的艰难。“苦辞”即伤心地说。“儿童”即孩子们——是长者对年轻人的称呼。父老因酒味薄说到黍地无人耕种,战争没有结束,孩子们东征打鬼子还没有回来。这里隐隐流露出父老乡亲主要的来意,不外希望杜二先生讲讲行在的情况和战争时局,高度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要求——要求和平、要求恢复生产、希望孩子们平安回来。然而杜甫清楚地知道自哥舒翰兵败潼关以来,去冬房馆又兵败陈陶斜——“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悲陈陶》),秦地战士死伤最多,其中焉知没有羌村父老所盼望的孩子们呢。陈陶之战也许不能不讲,但他能够把情况讲得这样可怕吗?为了报答父老们一片深情,他为他们唱了自己写的悲歌,姑且假定唱的是《春望》吧。唱完后,只有仰天长叹。诗人的痛苦也就是座中父老的痛苦,所以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象过电一样传给所有座中父老,使他们也跟着掉下泪来。三首中这一首尤其高度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风格也更加朴素明朗。正如王慎中所说:“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所欲道者”(《杜诗镜铨》引),的确,象这样以生活功力见长因而力透纸背的诗,是无法以语言计工拙的,所以才人莫知措手也。
今日更新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
[2018-09-28]
-
岁暮
[2018-09-28]
-
夔州歌十绝句
[2018-09-28]
-
绝句四首
[2018-09-28]
-
少年行
[2018-09-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