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

2024-02-20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有名的“三别”之一,写一个因四郊未宁、子孙亡尽而愤然投军的垂暮老人与其老妻惜别的情景。老人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深明大义,知道只有用战争才能消灭战争;另一方面,面对自己年老体衰、与老妻生离死别的冷酷现实,他又不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诗篇通过老人时而自悲自怜、时而自慰自解、时而自忧自愤、时而自激自励的独白,展示了老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深刻揭示了战争给劳苦人民带来的无穷辛酸和苦难。老人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他一方面同情老人的遭遇,另一方面又赞赏老人的义举。因此,他能设身处地,深入人心,把纷纭复杂的此情此景刻画得准确传神,曲折尽致,从而产生了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垂老别》①
    .[唐].杜甫.
     
    四郊未平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①?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②。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③。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④。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⑤,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⑥。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⑦。
     
    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⑧?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⑨。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⑩。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11)!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12)。
  • 《 chuí lǎo bié 》 ① 
    《 垂   老  别  》 ①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sì jiāo wèi pínɡ jìnɡ , chuí lǎo bù dé ān 。 zǐ sūn zhèn wánɡ jìn , yān yònɡ shēn dú wán ① ?
    四 郊   未  平   静   , 垂   老  不 得 安 。 子 孙  阵   亡   尽  , 焉  用   身   独 完  ① ?
     
     
    tóu zhànɡ chū mén qù , tónɡ hánɡ wéi xīn suān ② 。 xìnɡ yǒu yá chǐ cún , suǒ bēi ɡú suǐ ɡān ③ 。 
    投  杖    出  门  去 , 同   行   为  辛  酸   ② 。 幸   有  牙 齿  存  , 所  悲  骨 髓  干  ③ 。 
     
     
    nán ér jì jiè zhòu , chánɡ yī bié shànɡ ɡuān ④ 。 lǎo qī wò lù tí , suì mù yī shɑnɡ dān 。 
    男  儿 既 介  胄   , 长    揖 别  上    官   ④ 。 老  妻 卧 路 啼 , 岁  暮 衣 裳    单  。 
     
     
    shú zhī shì sǐ bié ⑤ , qiě fù shānɡ qí hán 。 cǐ qù bì bù ɡuī , hái wén quàn jiā cān 。 
    孰  知  是  死 别  ⑤ , 且  复 伤    其 寒  。 此 去 必 不 归  , 还  闻  劝   加  餐  。 
     
     
    tǔ mén bì shèn jiān , xìnɡ yuán dù yì nán ⑥ 。 shì yì yè chénɡ xià , zònɡ sǐ shí yóu kuān ⑦ 。 
    土 门  壁 甚   坚   , 杏   园   度 亦 难  ⑥ 。 势  异 邺 城    下  , 纵   死 时  犹  宽   ⑦ 。 
     
     
    rén shēnɡ yǒu lí hé , qǐ zé shènɡ shuāi duān ⑧ ? yì xī shǎo zhuànɡ rì , chí huí jìnɡ chánɡ tàn ⑨ 。 
    人  生    有  离 合 , 岂 择 盛    衰    端   ⑧ ? 忆 昔 少   壮     日 , 迟  回  竟   长    叹  ⑨ 。 
     
     
    wàn ɡuó jìn zhēnɡ shù , fēnɡ huǒ bèi ɡānɡ luán 。 jī shī cǎo mù xīnɡ , liú xuè chuān yuán dān ⑩ 。 
    万  国  尽  征    戍  , 烽   火  被  冈   峦   。 积 尸  草  木 腥   , 流  血  川    原   丹  ⑩ 。 
     
     
    hé xiānɡ wéi lè tǔ ? ān ɡǎn shànɡ pán huán (11)! qì jué pénɡ shì jū , tā rán cuī fèi ɡān (12) 。 
    何 乡    为  乐 土 ? 安 敢  尚    盘  桓   (11)! 弃 绝  蓬   室  居 , 塌 然  摧  肺  肝  (12) 。 
     
  • 《垂老別》①
    .[唐].杜甫.
     
    四郊未平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①?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②。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③。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④。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⑤,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⑥。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⑦。
     
    人生有離合,豈擇盛衰端⑧?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⑨。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⑩。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11)!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12)。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四面八方都是战火连天,临到老来还得不到安然。儿子孙子都已战死干净,哪用得着我独自活在人间?丢掉拐杖我也干脆出门投军,同行的伙伴个个为我感到心酸。好在我满口牙齿还算整齐,所伤心的是精神不济力气枯干。大丈夫既然已经披上甲骨,慨然上路一个长揖告别长官。不料老妻躺倒路旁哭哭啼啼,数九寒天还穿着那身薄衣烂衫。明知这次生离即是死别,更加上可怜她在风地里挨冻受寒。这一去肯定不会再活着回来,可她还在苦劝我每顿多吃点饭。土门的防御工事还十分坚固,敌军要突破杏园防线也十分困难。同官军败于邺城时的形势已不相同,我即使战死也还有些时间。人的一生总会有聚有散,哪管你正当壮年还是老年?想起年轻时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能不低头徘徊长吁短叹。眼下普天之下都在攻守争战,千山万岭到处烽火迷漫。尸横遍野草木也带着腥味,血流成河染红了平原山川。哪里还有一块地方是圣地乐土?我怎敢还在这儿迟疑留连!丢下这座茅草房一去不返,一霎间泪如泉涌裂肺伤肝。
  •  
    【注释】 ①焉用:何用,哪用。独完:独自活着。②辛酸:伤心。③骨髓干:谓精力衰竭。④介胄:犹甲骨,指军服。介,铁甲;骨,头盔。长揖:《汉书·周亚夫传》,文帝入细柳营,周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故云“长揖”。⑤孰知:即熟知,谓明明知道。⑥土门:即土门口,为太行八径之第五径。壁:防守工事。杏园:在河南汲县。与土门同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⑦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唐军围攻邺城,被史思明打败。时犹宽:时间还长。⑧离合:谓离散。盛衰:谓壮年、老年。⑨少壮日:指过去太平的日子。老人少壮时,正值唐代的开元盛世。迟回:低徊,徘徊。⑩丹:红色。(11)盘桓:留连不进貌。(12)塌然:崩坏貌,形容异常悲痛。
     
  • 【集评】 明·王嗣奭:“‘男儿既介骨,长揖别上官’,极苦痛中又入壮语。”(《杜臆》卷三)
     
    清·浦起龙:“《垂老别》,行者之词也。《石壕》之妇,以智脱其夫。《垂老》之翁,以愤舍其家。其为苦则均。凡三段。首段叙出门,用直起法,开首即点。‘子孙’二句,抵《石壕》中十六句。中段叙别妻。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愤,千曲百折,未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读杜心解》卷一)

     
    (“男儿”两句)老人强作壮语,悲甚! (钟评) (“此去”两句)此二语好!合上二句看,反觉气缓了些,不若单承上二句警策。(钟评) (钟 惺 谭元春《诗归》卷十七)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极苦痛中,又入壮语,才有生色。“老妻卧路 啼”,如优人登场,当远行时,必有妻子牵衣哭别,才有情致。“且复伤其寒”者夫也,根“衣裳单”来。“劝加餐”者妻也,故下有“纵死时犹宽”之语。(钟评)欲单存上二句,见不到此。(王嗣奭《杜臆》卷三)
     
    《垂老别》,行者之词也。《石壕》之妇,以智脱其夫。《垂老》之翁,以愤 舍其家。其为苦则均。(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
     
    《垂老别》一首,“土门壁甚坚”二句,接上“加餐”,通是述其老妻代虑之词;“势异邺城下”以下,则行者答慰其妻也。注者多未之及。([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诗以老翁口气写,诉说了垂老被征之苦。垂老,将老也。《石壕吏》中的老翁,三男皆已被征,二男新近战死,吏来捉人时,逾墙而走方得幸免;此诗中的老翁则不但“子孙阵亡尽”,而且已是拄杖之人,仍不免被征,看起来比《石壕吏》中的老翁更苦。官府之暴,上官之苛,一至于此,怎能不令其“塌然摧肺肝”。塌然,颓丧的样子。摧肺肝,肺肝为之摧折、碎裂。
     
    诗分三解。“四郊未宁静”以下十句为第一解,写被征别官。“四郊”二句从大局写起,揭出矛盾。“未宁静”,关合希望宁静; “不得安”,关合希望垂老安宁。这是现实与心愿的矛盾。“子孙”二句写到自身,既子孙阵亡已尽,自己一身,又何须独存?此语看似通达,实是激愤。“投杖”句,是自下决心,平时走路须杖,今索兴丢下。气似一振。“同行”句,从侧面写,同行之人见此状亦为我辛酸。气则一跌。“幸有”句,是自我安慰,牙存则饭尚可吃,或能苟活下去。气又一振。“所悲”句,是又一转念,骨髓已干,骨已酥矣,虽然能吃饭,亦无能为矣。气则又一跌。“男儿”二句,是面对征押之官吏说话,表明老翁面对无情而又苛暴的征兵吏,不愿有一丝乞怜示弱之意。这一解,是通过写别官时之心态动作来表现垂老被征之苦。介胄,本指军装,这里用为动词。
     
    “老妻卧路啼”以下十句为第二解,写夫妻告别。子孙阵亡尽,老两口本望能相依为命,终老天年,谁知今又两分离矣。在此生离死别之际,老翁见老妻衣单,心伤其寒,劝其加衣;老妻深知老翁体弱,便劝其加餐。孰知,即深知,孰同熟。这六句既见老夫妻平时感情之深笃,又见此别之难舍难离。但既已被征,终须远去,面对哭得泪人般的老妻,老翁只好以达语相劝:我所去之地,或是土门口,或是杏园渡,那里工事甚坚,敌人进取亦难,目前形势已不同邺城兵败时之苍黄急变,即使死亦或还有一段时间。这番劝慰,其用心之苦可与《新安吏》客劝送别的母亲们那番话媲美。土门、杏园,皆当时洛阳附近之军防要地。壁,壁垒、工事。度,指渡河。这一解,通过夫妻俩生离死别之情景表现垂老被征之苦。
     
    “人生有离合”十二句为第三解,写老翁别过老妻,舍弃家室,踏上被征之路,仍思绪滚滚。一则想,人生有离合,或在年轻时,或在年老时,固不能由人来选择;但少壮之别,其苦毕竟不同于垂老之别,今己当之,怎能不沉吟低徊而长叹呢?此一想,气一沉。“衰盛”,借指年老、年轻。端,际,此指时。二则想,现在整个国家都处在战乱之中,烽火遍地,流血满野,无一处是乐土。大局既如此,自己离开这破败之家,又何必依依留恋呢!此一想,气又一升。结尾二句,当说到真的要弃绝这个居住多年、亲手营建的破茅草屋时,又不能不为之肺肝碎裂了。至此气又一沉。这一解,是通过写弃室赴征时的心情,表现垂老被征之苦。
     
    这首诗以垂老被征事件为中心,以老翁自陈别官、别妻、别家之苦情为线索,展开民与官府官吏的矛盾冲突。老翁的诉说,层层扣紧“垂老被征”四字,已是骨髓干而靠拄杖行路的人,又且“子孙阵亡尽”,还要被征去当兵;本望老夫老妻相依为命,今则因被征而生离死别矣,此不存,彼亦不存;老而恋乡,老而思安,老而惧变,今则因被征而恋者弃离,思者破灭,惧者临头矣。民苦如是,民则何以为民!而造成此苦者谁?所别之“上官”也。诗中虽只出现这两字,但其分量却分外重,可谓点睛之笔,原来民之一切苦,皆官府官吏之所为也。诗中未直写怨官,实际处处关合怨官,虽说是有点“怨而不怒”,但怨得十分充分,怒也就在其中了。诗写老翁陈述,以直诉直议国事起,以直叙直议国事结,中间穿插时事、家事、身事,通篇作到国事、家事、身事融合为一,既有具体的人物事件,又有广阔的社会背景,显示出诗人善于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即小见大的高超艺术本领。写老翁的遭遇、境况、心理活动,都是通过自述的方式写出来的,诗人于其中充分运用了沉郁顿挫之笔,有的一句一折叠,有的几句一折叠,百转千折,回环宛曲,把老翁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诗中的语言看似质朴平常,实则千锤百炼。有的一句有多层次含义,如“老妻卧路啼”,啼,见其悲之甚;啼而至于卧路,则甚而又甚矣;而此举动又出于老妻,更见其悲之不同一般。有的语言浓缩,字面上有一层义,字底里另有一层义,如“垂老不得安”,表层义是实写因被征而不得安,里层义则是本来盼望垂老能得安。有的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前后句互补,以极少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含义,如“伤其寒”并“劝加餐”,上文言老翁伤其妻寒(关合衣单),补下文老妻亦伤老翁寒,劝其加衣;下文言老妻关心老翁饿肚,劝其加餐,补上文老翁亦关心老妻饿肚并劝其加餐。又诗中为突出垂老被征之苦的气氛,选用大量具有悲痛、凄惋意象的词语,如垂老、阵亡尽、投杖出门,幸有齿存,同行辛酸、骨髓干、死别、必不归、卧路啼、衣裳单、积尸、流血等,而“塌然催肺肝”,则是全诗悲痛凄惋气氛的总概括。
     
  •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终身潦倒不堪,对民生疾苦体验很深,诗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诗风沉郁顿挫, 诗歌成就极高,对后代影响极大,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
     
    杜甫《三别》中的《垂老别》,不仅不同于其它二首, 且在写征夫的诗作中也别具一格。一般的征夫怨多为青壮年出征的怨苦,或为沙场生活艰辛,或为战斗危险,或为思乡念亲,而此诗却写一个老人去服役,其思想感情又时而激昂, 时而悲抑,极为矛盾,因而他的苦情不同于一般。
     
    诗中写的出征者是个老人,其年龄肯定已过花甲,大大超过了服役的规定年龄。除了诗题《垂老别》标示其年老外, 诗中也处处表现了他的老。他已经有“子孙”,且孙辈都阵亡,则其祖父年岁可知。他已经用“杖”助行,行动已不大方便了,虽然牙齿未脱尽, 而已“骨髓干”,称他的妻子为“老妻”,都说明他年事已高,精力已衰。如此的老人还要应征去打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想见,人民对战争的态度也不言而喻了。
     
    老人应征上战场,他悲苦哀怨,又表现出以老命一拚的态度,这是这场战争的性质决定的,也是老人深明大义的缘故。“安史之乱”是唐王朝腐败酿成的,而一旦叛军作乱,屠戮人民,则人们又站在国家立场上予以反击。战争的残酷给人民造成灾难,他们又激于义愤而慷慨赴难。这矛盾构成了诗中老人的矛盾心情。他怨“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他忧“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他哀“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悲“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他既感到战争动乱带来的痛苦,又觉得应该去止息这场战争。他毅然应征入伍,“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爽然“投杖出门去”,窃喜“幸有牙齿存”,认为“男儿既介胄”,慨然“长揖别长官”,决然前行, 认为“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老人怀忧前行,茹苦上阵,处于无法排解的矛盾之中。
     
    老人忧国和伤己的矛盾,还通过他与老妻的对话中表现出来。老妻“卧路啼”, 哀痛欲绝。她不感到天寒衣裳单,沉溺在生离死别的痛苦之中。老翁还“伤其寒”,叮嘱加衣衫。老妇情知丈夫“此去必不归”,可是还“劝加餐”。老夫妻同甘共苦多少年,饱暖相关一辈子,“伤其寒”、“劝加餐”,本属他们生活中的常事常情, 可是在“死别”、“不归”的特定背景下, 也就变得凄楚动人,催人泪下了 。他又以形势不十分紧迫安慰老妻,“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坚固的。土门,在现今河南孟县附近。敌军要过黄河上杏园的渡口,也是不容易的。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目前形势和邺城溃败时已不同了,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着哩!同时,他既安慰妻子,又自宽自解:“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人生总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青还是年老呢!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不完全陷入悲观失望,而以人生穷通之理作自我安慰,这是一种寻求解脱的心理反映。
     
    老人处于矛盾之中,因而整个诗中都是一正一反,一擒一纵, 一扬一抑。“子孙阵亡尽”悲抑,“焉用身独完”则振扬;“投杖出门去”,激奋,而“同行为辛酸”则哀痛;“幸有牙齿存”稍昂,“所悲骨髓干”便沉抑;“长揖别长官”亢进,“老妻卧路啼”惨伤;“死别”和“伤寒”,“不归”和“加餐”都一为哀绝, 一为宽解;甚至“忆昔”和“对今”,都也扬抑相对, 正反相向,通篇之中上句与下句, 上文与下文形成这样的态势,则人物内心矛盾表现得更为鲜明, 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效果。
     
    杜甫写于这时期的“三吏”、“三别”,都流露了这种矛盾的思想——谴责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又鼓励群众上战场。《新安吏》中既写“次选中男行”时哀惨场面,又劝说“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濠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石壕吏》中既写“有吏夜捉人”的荼毒,又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老妇从军。《新婚别》中的新婚妻子嘱咐从军的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各篇精神基本一致。这种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千曲百折、跌宕起伏的艺术手法相结合,使诗赢得了千古不磨的艺术魅力。
     
  • 此诗写一位老翁被征役与妻子告别的痛苦情况,为反映安史之乱的名篇之一。“垂老”,指老年人。诗直起破题。古时以京邑四周百里地方为郊,这里指洛阳一带地方。史称“三吏”、“三别”的六首诗,皆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去岁冬,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以60万兵围攻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的安史叛军,相持难下,这年三月,诸节度使战败,复归本镇,郭子仪退守洛阳,为当时前线地区。因“未宁静”,而“不得安”。既“子孙阵亡尽”,一个人还活着干什么?首四句确是“痛极,怨极” (吴山民语)。后四句“投杖出门去”,从观者和“垂老”者继写其悲苦。语浅情深,朴实自然,从古乐府中得来。对“投杖”以下四句,仇兆鳌曰: “此叙出门时慷慨前往之状,乃答同行者。”
     
    接转入正面题意。老人自称“男儿”,显示出不服老的倔强性格。其二字本义为“男子汉”、“大丈夫”。“介胄”,介,铠甲;胄,头盔。即披甲戴盔。“长揖”,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接四句从“老妻”落笔: “卧路啼”,似阻老人前去从军。“岁寒”句,用沈约《白马篇》: “唯见恩义重,岂觉衣裳单。”但此有别恨胜过寒冷意。“孰知”,即熟知,分明知道。“死别”,永别。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他仍劝妻勿以为念,而要注意风寒。老妻又临别嘱咐他多吃一些,以保重身体。正是“夫伤妻寒,妻劝夫餐” (仇注),表现出相呴相濡的深情,而写来又是“互相怜痛,声情宛然” (《杜诗镜铨》引)的。
     
    接四句“宽解其妻”。“土门”,地名,无确考,当在洛阳附近。“杏园”,镇名,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南。《大清一统志》: “河南卫辉府:杏园镇在汲县东南,旧为黄河津济处,设戍守。”临近杏园有渡口,名杏园渡。“度亦难”,言敌亦不易渡河。以上两地当时皆为唐军控制的河北要隘。《日知录》卷27:“土门在井陉之东,杏园渡在卫州汲县,临河而守,以遏贼,使不得渡。” 《杜诗详注》亦云: “时子仪、光弼相继守河阳,土门、杏园皆在河北,故须严备。”处上述情况下,诗云:这和上次围攻邺城以失败终有不同,即使战死,也还要拖延一定的时间。结以“自宽自解”和忆昔收束此段: “离合”,分合,聚散。或说偏指离别。总之是人生离合无常,或老(衰)或壮(盛)岂能任人自择。(或说“衰盛”原指老年和壮年。这里是复词偏义,实指老年) “忆昔”,指安史之乱以前,正当杜甫的“少壮日”。“迟回”,沉吟低徊,犹疑不决,常表示人内心不安。以上八句,慰妻而自慰,隐痛自在其间。
     
    最后,再写垂老别者的悲戚。“万国”,犹万方,即处处。“征戍”,远征和守卫边疆。此处指战争。“被岗峦”,布满山岗。战争遍地,烽火连天,其结果是: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后句源张华《游猎篇》: “流血丹中原。”此四句是极甚之辞,亦见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之重,故有结四句的决绝语:既已无“乐土”,故虽“垂老”亦不得不别,告别故居,心里是万分难受的。“乐土”,安乐的地方。“盘桓”,徘徊逗留。诗写至此,真是“不复以身家为念矣” (仇兆鳌语),沉痛至极!
     
    全诗主要通过对老妻的告别,刻画一双相依为命的老人互怜互勉、自慰自强的坚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字字血泪,斑斑伤情,充溢全篇。杨伦《杜诗镜铨》卷五引蒋弱六云: “通首心事,千回百折,似竟去又似难去。至土门以下,一一想到,尤肖老人声吻。”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