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
诗词简介:
《潼关吏》描绘了潼关防御工事的险要和 坚固,谴责了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易 出兵,导致桃林战役的惨败,沉痛地转告守 关将士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轻易出战,深 刻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在 写法上,《潼关吏》以对话展开情节,以人物 的言行表达人物的思想,写得凝练自然,质 朴沉郁。其中的“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是描绘潼关雄 奇险要的名句。
此诗选自 《杜少陵集》,作于唐肃宗乾元 二年(759)春。这年三月,杜甫从洛阳去华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华县)任所,经过新安、 石壕、潼关等地,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动荡现 实,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组诗。《潼关 吏》是“三吏” 中的一首。
《潼关吏》描绘了潼关防御工事的险要和 坚固,谴责了哥舒翰因杨国忠的促战而轻易 出兵,导致桃林战役的惨败,沉痛地转告守 关将士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轻易出战,深 刻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在 写法上,《潼关吏》以对话展开情节,以人物 的言行表达人物的思想,写得凝练自然,质 朴沉郁。其中的“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是描绘潼关雄 奇险要的名句。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潼关吏》.[唐].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 《 tónɡ ɡuān lì 》《 潼 关 吏 》.[ tánɡ ]. dù fǔ..[ 唐 ]. 杜 甫.shì zú hé cáo cǎo , zhù chénɡ tónɡ ɡuān dào 。士 卒 何 草 草 , 筑 城 潼 关 道 。dà chénɡ tiě bù rú , xiǎo chénɡ wàn zhànɡ yú 。大 城 铁 不 如 , 小 城 万 丈 馀 。jiè wèn tónɡ ɡuān lì , xiū ɡuān hái bèi hú 。借 问 潼 关 吏 , 修 关 还 备 胡 。yào wǒ xià mǎ xínɡ , wéi wǒ zhǐ shān yú 。要 我 下 马 行 , 为 我 指 山 隅 。lián yún liè zhàn ɡé , fēi niǎo bù nénɡ yú 。连 云 列 战 格 , 飞 鸟 不 能 逾 。hú lái dàn zì shǒu , qǐ fù yōu xī dōu 。胡 来 但 自 守 , 岂 复 忧 西 都 。zhànɡ ren shì yào chù , zhǎi xiá rónɡ dān chē 。丈 人 视 要 处 , 窄 狭 容 单 车 。jiān nán fèn chánɡ jǐ , wàn ɡǔ yònɡ yì fū 。艰 难 奋 长 戟 , 万 古 用 一 夫 。āi zāi táo lín zhàn , bǎi wàn huà wéi yú 。哀 哉 桃 林 战 , 百 万 化 为 鱼 。qǐnɡ zhǔ fánɡ ɡuān jiānɡ , shèn wù xué ɡē shū 。请 嘱 防 关 将 , 慎 勿 学 哥 舒 。
- 《日暮》.[唐].杜甫.日落風亦起,城頭鳥尾訛。黃云高未動,白水已揚波。羌婦語還哭,胡兒行且歌。將軍別換馬,夜出擁雕戈。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 ①草草: 劳苦的样子。②三、四两句互为见义,“铁不 如” 比喻关城的坚固,既以喻大 城,又以喻小城。“万丈余”极言 关城的矗高,同样是既描写大城, 又描写小城。潼关城盘踞山上, 耸危陡峭,故夸张为“万丈余”。③此句是诗人问潼关吏的话。 胡: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 统称,此处指安史之乱叛军。④要: 同 “邀”。⑤隅:同“嵎”,指山弯曲的地方。⑥此句至“千古”句,是潼关吏 回答诗人的话。战格: 古代作战 时用以防御的栅栏。全句是说, 防御敌人攻击的栅栏在云端排 列。用来形容关城的高峻和森严。⑦西都: 唐朝的国都长安。⑧丈人:等于说长者,是潼关吏 对诗人的尊称。杜甫这时已48 岁。要处:要害之处。⑨此句是说,关道窄狭,不能两 车并行。⑩千: 一本作 “万”。此句极言 潼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 险要形势。(11)桃林:地名,又称为桃林塞 或桃林寨。《元和郡县图志》说: “桃林塞,自灵宝县以西至潼关 皆是。”传说桃林就是夸父逐日 时,“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 海经·海外北经》)的邓林。安 史之乱中,安禄山的儿子安庆 绪举兵西攻长安,潼关守将太 子先锋兵马元帅哥舒翰率兵20 万出关迎战,结果在桃林塞被 安禄山部将崔乾祐打败。哥舒 翰部下相互践踏拥挤,有几万 人掉进黄河淹死。(12)哥舒: 哥舒翰。
- 宜守不宜轻敌。潼关之败,由哥舒之出战,实由杨国忠之促战,少陵戒后之守关者,故云。非专归罪哥舒也。(沈德潜《唐诗别裁》)《潼关吏》别为一例。前后俱言抽点,此独言督役。诗亦独为正告之语,以此系京师要冲故也。《杜阐》(卢元昌著)以哥舒相持半载为守之明效,由国忠促战而败,遂摘此诗“但自守”一语为眼目。不知此句不如是解。正以鞭紧筑城之宜固耳。且此日之潼关,与前事异。……诗正言修筑事,与守无涉。其曰“勿学哥舒”,谓将来宜惩其败,勿轻举耳。盖题后余论,非正文也。卢氏不识轻重,无乃喧客夺主。况如其说,则凡偪处之日,单议守不议战,且日蹙矣,岂通论哉!(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潼关吏》所写是在潼关所遇之守关吏,意在讽诫关吏、关将之骄忽轻敌。潼关,古关塞名,又名桃林塞,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古时为从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之地。诗以第一人称写,分三解。“士卒何草草”四句为第一解,写眼见筑关情景。“何草草”,写士卒筑关劳动之艰苦。草草,疲劳不堪的样子。“何”字,既表明劳苦程度之深,又见诗人同情之切。“大城、小城”二句,意在突出筑关工程量之浩大。“铁不如”,言其坚;“万丈余”,言其高。由此引出诗人与关吏之问答。“借问潼关吏”以下十二句为第二解,写诗人与关吏问答词: “借问”下句是诗人的问话。一“还”字含意深刻,针对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何以重关不重人?二是暗示前次潼关兵败(唐玄宗天宝十五载)的教训不可忘。接着二句写关吏的行动,一“要”一“指”,得意之神态活现。要,同邀,请也。接下去写关吏之答话,他绕开所问问题之核心,却滔滔不绝地大夸关之险,骄忽之气跃然纸上。“连云”二句夸关高。“战格”,即御敌之木栅栏,“逾”,过也。“胡来”二句夸关坚。“西都”,指长安。“复”字,针对上文“还”字而发。“丈人”四句夸关险,充分表现出关吏重关不重人的骄忽之态。“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关吏之回答,一派忘乎所以的大话,似乎有了关,有了工事,就什么都不怕了。这也就照应了诗开头“士卒何草草”的描写。然而关吏的骄忽,只不过是关将骄忽的表现,根子在关将。常言道“骄兵必败”,面对这种情况,诗人心怀隐忧。“哀哉桃林战”四句为第三解,诗人通过关吏嘱告关将。话虽未直说,但点出前次哥舒翰潼关(桃林)之败,提醒关将“慎勿学哥舒”,所谓“殷鉴未远”,讽诫之意却已甚明。“哀哉”二句,表现了诗人对前次潼关兵败无限痛惜之情。诗人在《北征》诗中就曾写道: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可见潼关兵败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那么前次潼关兵败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原来“安史之乱”发生后,叛军长驱直入,很快攻下东都洛阳,遂即驱师西进,直逼潼关。当时唐王朝派大将哥舒翰率军把守,以阻遏叛军进攻,保卫西京长安。结果,哥舒翰兵败降敌,潼关为叛军攻陷,长安亦很快被占领。哥舒翰潼关兵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有两条,一是骄忽轻敌,当守不守,轻易出关作战,出兵时既无谋在先,临战时又上当受骗,战不利时又只顾自己逃命!二是哥舒翰为人严而少恩,行军未尝恤士卒,当时士卒衣服破烂,朝廷制战袍十万赐其军,皆藏库中不发给部下。(见《唐书·哥舒翰传》)杜甫举此以讽诫关将。“请嘱”,是请关吏转为嘱告。“慎勿”,乃谆谆讽诫之词,犹今说“千万不要”。此诗以修关备胡事件为中心,以诗人与关吏交谈为线索,展开矛盾冲突,一方是关吏,只知奴役士卒筑关,骄忽轻敌,重物不重人,无远谋深虑;一方是诗人,同情士卒,不满关吏关将之骄忽轻敌和只知恃关险而不知恃人功的拜物观。在写法上,首先是以问答对话为主,重点写关吏的答话,通过他的典型化的语言,展现出他骄忽自满的心理和情态。但站在关吏背后的还有一个关将,关吏的心理、情态实际上是关将的代现,故写关吏其实也就是写关将。诗人的话,则完全是从士卒疾苦和国家利益出发,语简义深,表现了忧国忧民、深虑远谋的情怀。诗在叙述和对话中,用了一系列形容、比喻、夸张的词语和诗句,有效地烘托了潼关的环境气氛(如“何草草”、“万丈余”、“铁不如”),突出了关吏的心理情态(如“连云”二句,“艰难”二句),抒发了惋叹之情(“百万化为鱼”句)。正所谓依意以取象,又借象以达意。诗还善用隐深之笔,把深一层意隐于所明写的意象之中,如写关吏,实际上是写关将。如说“慎勿学哥舒”再打败仗,实际上是告诫关将临敌时切勿骄忽,不要恃关险而不恤士卒,要以哥舒翰之败为前车之鉴。
- 继《新安吏》之后,杜甫又写了《潼关吏》。从当时战争形势来说,邺城唐军战败以后,恐洛阳失守,又在潼关修筑防事,以备万一。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39里,为洛阳、长安间的咽喉要地。桃林塞,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至潼关一带。诗为作者由洛阳返华州任所时,途经潼关所写。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经潼关所见,由士卒艰苦筑城,写到城关坚固,成绩卓著。中间12句通过问答,描写潼关守备之严,地势之险。最后四句,企望守关将士以桃林之败为教训,慎重对敌。天宝十五载(756),哥舒翰率20万大军守潼关,因杨国忠促战,出关迎敌,与崔乾祐战于桃林,丧失殆尽,其中不少人坠死黄河,潼关失守。诗人嘱他们切勿因关隘牢固而掉以轻心!此乃本诗点题之笔,“独为正告之语” (浦起龙《读杜心解》)。全诗层层展开,步步深入,风格朴实,语言明白如话,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将士的关心爱护溢于言表。
- 关中东部关隘。位于唐华州华阴县东北39里,即今陕西省潼关县港口。该关由于临近潼水,故名潼关,也有人认为黄河在这里向南奔流,潼击关山,故名潼关。据考证,隋唐以前该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港口东南四里许的杨家庄,隋时又移至距杨家庄一里许的城北村,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始移至港口。该关“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登临关顶,东望则崇山峻岭,逶迤相接,西望则川途旷然,一平如坻, 自古被誉为“百二之固”,意为百万之兵,可拒二倍之旅。故历代王朝均于此设重兵防守。隋朝末年,李渊从蒲津关渡过黄河后,曾派长子李建成和刘文静等率兵进攻潼关,隋将屈突通兵败投降,潼关遂为李渊所有,从而阻止了隋朝中原的入关援军,顺利地夺得了京师长安。唐朝末年,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克潼关后,长驱西进,占据长安,唐僖宗仓皇西逃成都。唐太宗在《入潼关》一诗中有云: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 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 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 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 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 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 安知名不名。”杜甫在《潼关吏》一诗史记述了唐玄宗误信杨国忠之言, 致使哥舒翰失守潼关一事, 其中写道: “哀哉柳林战, 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今日更新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
[2018-09-28]
-
岁暮
[2018-09-28]
-
夔州歌十绝句
[2018-09-28]
-
绝句四首
[2018-09-28]
-
少年行
[2018-09-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