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2018-09-24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时杜甫与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等五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即今西安大雁塔)。此诗题下自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可知此乃和高、薛的诗,故曰“同诸公”,“同”即“和”。当时五人各有诗,唯薛据诗今已失传。此诗描写登塔所见景物,暗寓时世之艰危,抒发身世之感。“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慈恩寺: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替其母建筑,故名“慈恩”。寺中塔为玄奘所建。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杜甫.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 《 tónɡ zhū ɡōnɡ dēnɡ cí ēn sì tǎ 》 
    《 同   诸  公   登   慈 恩 寺 塔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ɡāo biāo kuà cānɡ qiónɡ , liè fēnɡ wú shí xiū 。 
    高  标   跨  苍   穹    , 烈  风   无 时  休  。 
    zì fēi kuànɡ shì huái , dēnɡ zī fān bǎi yōu 。 
    自 非  旷    士  怀   , 登   兹 翻  百  忧  。 
    fānɡ zhī xiànɡ jiāo lì , zú kě zhuī mínɡ sōu 。 
    方   知  象    教   力 , 足 可 追   冥   搜  。 
    yǎnɡ chuān lónɡ shé kū , shǐ chū zhī chēnɡ yōu 。 
    仰   穿    龙   蛇  窟 , 始  出  枝  撑    幽  。 
    qī xīnɡ zài běi hù , hé hàn shēnɡ xī liú 。 
    七 星   在  北  户 , 河 汉  声    西 流  。 
    xī hé biān bái rì , shǎo hào xínɡ qīnɡ qiū 。 
    羲 和 鞭   白  日 , 少   昊  行   清   秋  。 
    qín shān hū pò suì , jīnɡ wèi bù kě qiú 。 
    秦  山   忽 破 碎  , 泾   渭  不 可 求  。 
    fǔ shì dàn yí qì , yān nénɡ biàn huánɡ zhōu 。 
    俯 视  但  一 气 , 焉  能   辨   皇    州   。 
    huí shǒu jiào yú shùn , cānɡ wú yún zhènɡ chóu 。 
    回  首   叫   虞 舜   , 苍   梧 云  正    愁   。 
    xī zāi yáo chí yǐn , rì yàn kūn lún qiū 。 
    惜 哉  瑶  池  饮  , 日 晏  昆  仑  丘  。 
    huánɡ hú qù bù xī , āi mínɡ hé suǒ tóu 。 
    黄    鹄 去 不 息 , 哀 鸣   何 所  投  。 
    jūn kàn suí yánɡ yàn , ɡè yǒu dào liánɡ móu 。 
    君  看  随  阳   雁  , 各 有  稻  粱    谋  。 
     
  •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唐].杜甫.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
    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
    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
    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
    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
    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
    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
    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 ①二句写塔之高。高标:塔顶。跨苍穹:越青天。因塔高,故风烈,且永不停止。②旷士:旷达超脱之士。“言天下惟放达者无忧,我非其人,翻生百忧。反言见意。”(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一)
     
    ③二句谓方知佛教力量极大,营造如此雄伟建筑,足可追根探幽。象教,指佛教设形象传教。冥搜:暗中探索。

    ④二句写塔内磴道盘曲上升如穿越龙蛇之窟,塔下洞黑,出枝撑始见光明。枝撑:梁上相交的木条。

    ⑤二句极写塔之高,谓北斗七星就在北窗外,似听到银河中水声正向西流。河汉:天上的银河。上句写北望,下句写西听。

    ⑥二句写时序。羲和是神话中太阳的御者,少昊是掌管秋天的神。以上四句写仰视。

    ⑦四句写俯视。意谓原来平地望去秦地青苍的山,登高俯视却是高低大小分别错杂,忽觉犹如“破碎”;泾水、渭水的清浊也不可分辨。俯视只见一片雾气,哪里还能辨别出京城长安! 秦山:长安城南的终南诸山。皇州:指长安。一说此四句暗喻时局昏暗。

    ⑧此下写登楼所感。虞舜:传说中古代帝王。苍梧:即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相传舜巡行南方,死葬苍梧之野。前面写北望长安,现转向南望,故曰“回首”。诗人理想要“致君尧舜上”,而玄宗却日益腐败,故南望苍梧而发愁。一说此处以虞舜暗喻唐太宗,以苍梧比拟昭陵,表示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怀念。

    ⑨《穆天子传》和《列子·周穆王》都记有周穆王会西王母于昆仑山,饮于瑶池,并观落日的故事。或谓此二句借神话故事讽刺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温泉淫乐,“日宴”暗喻天下将乱意。

    ⑩黄鹄(hu):传说中的天鸟。此处喻指贤能之人,哀叹无所依靠。随阳雁:雁是春天北飞、秋天南飞随季节的候鸟,此处喻指附炎趋势之人,善为自己谋算。以上八句,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一云:“‘虞舜’,忧明皇之游幸;‘瑶池’,忧贵妃之荒宴;‘黄鹄’,忧君子之去位;‘阳雁’,忧小人之贪禄。皆暗以忧字串,而妙在不即接。”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 (752年)。是年秋天,杜甫与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几位友人携手登高,乘兴赋诗。在诸公同题诗作中,杜甫这首诗冠盖群雄,成为压卷之作。
     
    “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的,故取名“慈恩”。寺塔为永徽三年(652年)高僧玄奘所立,共6级。长安元年(701年)改建,增高为7级,高300尺,一名大雁塔,位于今西安市东南,为古今登高远眺之胜地。
     
    诗人凌空四顾,百感交集。天地之高远辽阔,造物之雄险峻奇,引发出诗人对宇宙与人生、往古与现实之间无限丰富的遐想。他仿佛看见了羲和鞭日、少昊行秋。时光在脚下疾逝流转,千古有如一瞬,他更看见了秦山破碎、泾渭难求的令人忧虑的大唐社会。对当朝权贵醉饮瑶池、日晏昆仑醉生梦死的生活,对贤良远放,而“各有稻粱谋”的逐利小人麕集朝上的可悲局面深感痛心。杜甫登高抒怀,素日郁积于胸的忧国忧民之情,借此一泻而出。这首诗可称为登高警语,刺时忧危之佳作。
     
    即景抒情,首先要将眼前之景摹状于前,然后才能形成抒怀放情之势。“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篇便荡出一个雄奇阔大的天地。大雁塔顶天立地,直指苍穹。“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兀立塔顶,宛如置身九天之上,北斗七星探手可掬,耳畔则是银河水向西奔流的一片喧响……刘勰云“至如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熠耀焜煌之状,光采炜炜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矣。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文心雕龙·夸饰》)杜甫就是这样,为突现出塔之巍峨雄奇,大胆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驰骋想象,俯仰于天地之间,迢迢北斗,邈邈河汉,悉数驱来,置于人们眼前耳畔,形成一个以大雁塔为中心的空阔高远的神奇世界,这就为诗人的感事抒怀作了强有力的铺垫。塔高风急,登高者凭虚凌空,放眼四海之外,身受八面来风,怎能不兴会漓淋,心潮汹涌?!屈原洞监“风”、“骚”之情,乃借江山之助,杜甫抒胸中之豪气,岂不缘雁塔之巍峨?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杜甫毕竟是杜甫,虽登九霄之塔,却没像一些高人逸士那样,飘然世外,羽化而登仙。相反,他身在绝顶,倒是愈加关注地俯视着人生,痛感社会之黑暗。秦山破碎,泾渭不分,神州难辨,鬼魅横行,在杜甫的眼里,大唐江山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作诗必先命意。杜诗之所以能够技压群雄,拔得头筹,盖因杜甫作诗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常有苍生在。惟有第一等之襟抱,斯有第一等之真诗。他笔走龙蛇,驱遣万物的才技,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方濡化出他笔下奇崛苍劲、万象腾踔的大千世界。这首诗冠盖群雄,境界高远并不是因为杜甫赋就于高塔之上,而是由于诗人站立于时代思想的高处,高屋建瓴俯察人生,显示出一种精神与情怀的伟大。诚如仇兆鳌所说,杜甫这首诗“气象峥嵘,音节悲壮”,“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这里所说的“气象峥嵘”,不能单从物象上理解,它自然还包含着思想、情感、气势,或言之意象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美妙而难以准确诠释的模糊概念。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写在杜甫到长安之后,约天宝十一二年 间。这时,杨贵妃已入宫受宠,安禄山已经很跋扈,反心已成。诗 人在这首诗里,着重反映对危机四伏的唐王朝的深忧。岑参有《与 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杜甫此诗是追和,故原自注说:“时 高适、薛据先有此作”。
     
    诗中忧喜,迥与高、岑等作不同。诗一开始就以慈恩寺塔起 兴:“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高标”,指塔的圆顶,即塔标。塔 顶高入天外,耸立大风中,正似国盛之伏危机。所以下两句直写 “忧”字:“自非旷士怀,登慈翻百忧”。“旷士”指隐士。杜甫似已预 感到玄宗用蕃将致启戎心的危机。下四句又从“百忧”中拓开,专 写慈恩寺塔:“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 幽。”“冥搜”,指幽远的境界。“枝撑”,指古建筑梁椽斗拱等木结 构。这四句是个转折,先说相信佛教的力量,能使自己追求一种神 秘难寻的佛境,登上塔的顶层,来消除烦忧;后写仰身沿着迂回的 有如龙蛇窟的梯级,才钻出塔内木结构中的幽暗之境,陡见天光。 这四句极写塔内幽暗的境象,构造不同一般,象征佛教造塔以与天 接的超升意境。佛教的意识在于修行升天。所以,下四句极写上 与天连的大自然的自由境界。“七星在北户”,北斗七星正倚天的 北门,是写目见。“河汉声西流”,仿佛听到银汉正向西流的水声, 是写耳闻。“羲和鞭白日”,仿佛看到神话中的日御鞭策着太阳催 促它西下。“少昊行清秋”,说金天神少昊正主管清爽的秋天季节。 以上是一段富于浪漫色彩的描叙,同时点明了登塔的季节特点。

    杜甫诗受《离骚》的影响很深。屈原写《离骚》尽管上天求女,登阆 风𫄬马,指西海以为期,但仍不时想着故乡,最后还是“仆夫悲余马 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杜甫也是在塔的最高层来望人间。“秦山 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继续抒发的是百 忧交集的感情。眼底的终南群峰,忽然给人以破碎的感觉;浊泾清 渭,连二水在哪里也看不清;低头望去,是一片黯淡的云气,对“秦 中自古帝王州”的皇州也无法辨视。

    何焯《义门读书记》说:“此下 意有所托,即所谓‘登兹翻百忧’也。身世之感,无所不包,却只是 说塔前所见,别无痕迹,所以谓风人之旨。”杜甫深感并无天道可 依,形胜可恃,这几句正是借眼前景色表现出他对唐王朝的危机感 了。下面四句,感慨今昔,更进了一层。“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 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前两句似乎表示人穷而呼天,他所 呼唤的虞舜实际是指树立宏达国基的太宗,并用舜葬于苍梧故事 说苍梧的云气也似正为今天的国事忧愁。这也是用“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北征》)同现实作对比,委婉地指出可惜今日玄宗无 昼夜地宴饮瑶池,哀讽的意思溢于言表。所以,结尾四句无限感慨 地说:“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黄 鹄”,《韩诗外传》引田饶的话:“夫黄鹄高飞,一举千里。止君园池, 啄君稻粱,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故臣将去,黄鹄举矣。”是 说君不用贤,贤人就将走了,正如黄鹄飞走。杜甫在这里也用黄鹄 作比,说黄鹄不再在你园池中止息,哀鸣着,不知去投奔何处? 这 也反映了天下将乱。但“随阳雁”,那些庸庸碌碌的大臣们,哪里温 暖就去哪里,各自只图“稻粱”果腹,哪里有为国为君谋的心呢! 在 感慨中对图谋私利的大臣予以无情的讥讽,忧国和爱国之心毕现。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讽刺深刻,但又含蓄而敦厚,忧国的情思 流溢在字里行间。文笔多言在此而意在彼,沉郁顿挫,情辞并美。 无一言不是写慈恩寺,也无一言不是想排遣而又排遣不了的忧国 忧民的心绪。同时也针砭了图谋私利的张均、张垍等阿谀奉承的 大臣,后来安史之乱,他们果然纷纷投敌,被杜甫所言中。这首诗 由登高写景触景生情写“愁”,进而夹叙夹议抒发诗人之忧。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