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六

2024-05-22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组诗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乐府旧题有《出塞》、《入塞》,杜甫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创新而作,故郭茂倩将它们收入《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汉横吹曲》。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一般认为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诗中通过一个士兵的遭遇,叙写征战之苦,揭露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诗共九首,前后连贯,如同一首,又各有侧重,可以独立成篇。一首叙初发时辞别父母情事,二首言途中之事,三首写路上心情之烦乱,四首叙路上被驱迫而叹,五首诉说初到军中情事,六首写为当时黩武而叹,七首言严寒天气筑城戍守之事,八首写其英勇作战,九首批评争功邀赏者。整组诗以士卒的现身说法,形象地表明作者对当时拓边政策的看法,写得朴实流畅,颇为感人。明张綖曰:“李杜二公齐名,李集中多古乐府之作,而杜公绝无乐府,惟此前后《出塞》数首耳。然又别出一格,用古体写今事,大家机轴,不主故常,昔人称‘诗史’者以此。”(《杜诗通》卷二)其中尤以第六首最为著名:“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四句运用谚语,排比而出,强调“擒王”之意,黄生说:“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卷一)后四句亦即第一首“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之意,以直接议论揭示全诗主旨,表达反黩武的政治观点。张远曰:“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杜诗会粹》)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 《 qián chū sāi jiǔ shǒu · qí liù 》 
    《 前   出  塞  九  首   · 其 六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wǎn ɡōnɡ dānɡ wǎn qiánɡ ,   yònɡ jiàn dānɡ yònɡ chánɡ 。 
    挽  弓   当   挽  强    ,   用   箭   当   用   长    。 
     
     
    shè rén xiān shè mǎ ,   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ɡ 。 
    射  人  先   射  马 ,   擒  贼  先   擒  王   。 
     
     
    shā rén yì yǒu xiàn ,   liè ɡuó zì yǒu jiānɡ 。 
    杀  人  亦 有  限   ,   列  国  自 有  疆    。 
     
     
    ɡǒu nénɡ zhì qīn línɡ ,   qǐ zài duō shā shānɡ ?
    苟  能   制  侵  陵   ,   岂 在  多  杀  伤    ?
     
  •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挽弓当挽强②,拉弩弓哟应当拉硬强,

    用箭当用长。用羽箭哟应当用大长。
     
    射人先射马,射敌骑哟要先射敌马,
     
    擒贼先擒王。擒贼寇哟要先擒贼王。
     
    杀人亦有限,动干戈杀人要有限度,
     
    列国自有疆③。国家自有其国土埸疆。
     
    苟能制侵陵④,如果能制止侵略欺凌,
     
    岂在多杀伤。难道能无限度地杀伤?
  • 【注释】

    ①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汉李延年造。是一种以歌唱边塞战斗生活为 题材的军歌。至唐,乐府中又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杜甫有《前 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不是军歌,乃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唐王朝穷兵黩武的不 义战争。

    ②挽强:拉硬弓。③“列国”句:国家之间自有其国土疆界。古称分封的诸侯 国为列国。

    ④侵陵:侵犯欺凌。《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亦作“侵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晋书·乐志》云:“《出塞》、《入塞》之曲,李延年造。”可见它是起于汉代的乐府诗体,内容大抵言出关征伐之事。在杜甫之前,王褒、薛道衡、虞世南、陈子昂、王昌龄等人均写过《出塞》诗。杜甫大概于乾元二年在秦州以《出塞》为题,按照传统题材的要求,一气写下了九篇作品。为和他后来由华州暂回东都时写的其他五首同题作品相区别,统名之为《前出塞》。
     
    《前出塞》九首在内容上是连贯衔接的,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开边黩武。这里选录的第六首,借征夫之口诗人表抒了对战争的态度。所以前人评此诗,说它是“代为从征者之言”。
     
    诗的前四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顺手拈来,如谣如谚,又似歌诀。它既反映了一种报效于国的勇武精神,又体现了一种深入军心的战略思想。当挽强弓,只有强弓才能疾速弹射出强劲的飞箭;当用长箭,只有长箭才能引满强弓,穿透敌人的胸膛。这两句写征夫之勇,后两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则写征夫之智。二者结合起来恰将敌忾之勇与制胜之略完整地表现出来。前四句下笔飞腾,只是铺垫;后四句一转;进入主旨:“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行文至此,起了一个回荡。战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略,不应以多杀伤为快。我们是尚武的,从不惧怕战争,如果敌人侵犯我们的疆界,我们就要强弓、长箭、射马、擒王;但我们又是热爱和平,崇尚人道的,决不用武力去侵略或吞并任何弱小民族。杜甫这首诗真切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信念和理想。
     
    在艺术构思上,作者欲抑先扬,“上四作开势,下四归本旨”(浦起龙《读杜心解》)。先表现一种勇武精神,继则表现一种战争思想。在这样的前后联系中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刻主题。全诗以议论取胜,妙语迭出,饶有理趣。
     
  • 杜甫于天宝年间以五言乐府古诗的形式写出《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前者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后者在于揭露安禄山的阴谋以及酿成战祸的缘由。
     
    唐玄宗穷兵黩武,战事频繁,强征关中百姓,屡到边塞从军。就其性质来讲,不都是防御性的,其中有的是为了向外扩张。
     
    诗中拟用戍边士卒的口吻,一方面描述了士兵的勇武和智慧,一方面尖锐谴责了封建统治者嗜杀成性和不顾民生的开边政策,从中反映了唐代军营的种种黑暗和士兵的疾苦不平。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四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为第一部分。它以歌谣体开篇,强调拉弓当拉弓中之强,用箭当用箭中之长。连用两个“当”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现了士兵的勇武和士气的高昂。接着,又连用两个“先”字,道出了用兵打仗克敌制胜的方略。
     
    后四句“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为第二部分。诗人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指出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列国分土应该有个边界。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略,那就不一定要进行战争,造成大量伤亡。这几句诗包含着诗人的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该拥有自己的精兵强将,但那是为了制止侵略。如果自恃强盛而大动干戈滥加杀伐,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真是安邦宏论,治国良策。
     
    浦起龙在《杜诗心解》中称赞这首诗道:“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的如此飞腾,是指前半部分的奔腾气势,忽然掠转指的是拥强兵而反黩武的丰富内涵。
     
    统览全诗,它章法严谨,构思精密,前后连贯,层层递进。在语言的运用上,时而似谣似谚,饶有情趣,时而慷慨激昂,尖锐泼辣,使我们可以体味到诗人驾驭语言的艺术功底。
  •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故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清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诗人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清张远在《杜诗会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