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2018-04-24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思念亲弟的诗。用笔亲意浓浓,哀婉悲切。杜甫客居秦州,是时 史思明叛军陷汴州,河南、山东处于战乱中,诸弟流离分散,音信断绝,忧虑思念,故作 此诗。首联撇开“月夜”,起笔突兀,“戍鼓”路断,点战乱也;“一雁”声哀,点离散也。此 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氛围,为后文铺垫。颔联对仗,扣住“月 夜”二字写景:露白清清泠泠,寒气侵人;见景思亲,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此明点时令, 暗点“忆”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此联巧用倒句,乃千古传诵名句,真个是“语 健而体峻,意亦深稳”(王得臣《塵史》),化平板为神奇矣。以上二联写景,皆伤怀之景, 虽不忆弟,而字字忆弟,句句关情。颈联写思念亲人:遭逢战乱,仰望清泠泠的月亮,想 到弟兄的离散,由离散而想到无家可归,由无家可归而想到生死难料,能不肝肠寸断、 伤心哀恸乎?尾联进一步抒发思念忧虑之情:亲人离散,寄信常常不达,况战争频仍, 前路茫茫,生死难料,何时才能罢兵呢? 结联真含蓄蕴藉、忧虑至深之辞也。此诗抒发 国难家愁,极为沉痛哀切,亦沉郁顿挫之诗也。此诗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用 笔圆熟,似一气呵成,真匠心独运之作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 《 yuè yè yì shě dì 》 
    《 月  夜 忆 舍  弟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shù ɡǔ duàn rén xínɡ , qiū biān yí yàn shēnɡ 。 
    戍  鼓 断   人  行   , 秋  边   一 雁  声    。 
    lù cónɡ jīn yè bái , yuè shì ɡù xiānɡ mínɡ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yǒu dì jiē fēn sàn , wú jiā wèn sǐ shēnɡ 。 
    有  弟 皆  分  散  , 无 家  问  死 生    。 
    jì shū chánɡ bú bì , kuànɡ nǎi wèi xiū bīnɡ 。 
    寄 书  长    不 避 , 况    乃  未  休  兵   。 
  •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秋夜的戍鼓声使路断人行,
    边地秋空传来孤雁的叫声。
    今夜的清露分外透明莹白,
    故乡的皓月特别皎洁光明。
    战乱使我与弟兄漂泊离散,
    无家可归彼此不知道死生。
    寄出的书信常常不能到达,
    何况到今日竟还未能休兵。
     

    【翻译2】
    戍楼上的禁鼓击鸣,
    街市上断绝了人行。
    边地这萧瑟的秋夜里,
    只有孤雁的声声哀鸣。
    秋露可是从今夜变得晶莹?
    月亮应是故乡处的最明。
    我有兄弟亲人,却四处离散,
    我有故乡家庭,却无处探询死生。
    寄信难达,已引起我多少痛苦,
    况且战乱频仍、难以休兵。
     

    【翻译3】
    戒严的鼓声尚未停歇,边城街道上就已看不到人影了。
    边关的秋天, 每天都能听到孤雁的哀鸣,那声音,实在让人听了心碎。
    今天已是白露 节,从今而后,天将一天比一天冷了。
    今晚的月亮虽然又大又圆,可我总 觉得不如故乡的月亮那么明亮可亲。
    弟弟们如今都离散西东,天各一 方;
    老家也已荡然无存,连亲人们是生是死,都无从打听,真令我伤心欲 绝。
    虽然曾经试着托人捎信,可信老也送不到他们手中。
    唉,更何况眼 下兵荒马乱的,要得到兄弟们的消息,实在是太困难了。
  •  
    ①舍弟:对人自称其弟的谦称。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南朝梁刘孝绰 《夕逗繁昌浦》:“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鸥。”
     
    ③边秋:边地之秋。
     
    ④“露从”句:言白露节 之夜,露水清盈,寒意顿生。《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逸 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秋分之日,雷始收声。”
     
    ⑤未休兵:战争未停。
  •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是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引兵还范阳,九月复率兵攻陷洛阳,山东、河南一带处在战乱中。当时杜甫因关中饥荒,弃官携家小西进,正住在秦州。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居长,有四个弟弟,名颖、观、丰、占。写诗时只有杜占在身边,其余分散在河南、山东一带。全诗信手写来,却层次井然,其中以一个“忆”字贯彻全诗,可谓“句句不离‘忆’字”(清人章燮语)。后四句内涵丰富,如近人俞陛云所析:“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闻,四也;欲探消息,唯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诗境汪说》甲编)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短诗的核心是一个“忆”字,忆的时间是秋天的“月夜”,忆的对象是“舍弟”。诗的前四句,写的是时间,通过“戍鼓”、“雁声”两种声音和“露”“白”“月”“明”两种色彩勾勒出一幅边塞秋夜图。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乾元二年(759)秋天作者流寓秦州的时候。秦州的边地风光,作者凄凉的心境,也都流溢于字里行间。流寓边地的作者思乡之情切,由思乡到思念他的几位弟弟。月光普照大地,本来是一样的;由于作者思乡之情深切,所以认为是“月是故乡明”,从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的下半段介绍“忆”弟的情形与原由。据《通鉴·唐纪37》》载,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洛阳,齐、汝、郑、滑等州都在战乱之中。作者的三位弟弟杜颖、杜观、杜丰都远在东部地区,彼此不通信息,所以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作者寄书去常无下落,而且又是“未休兵”之时,生死茫茫更难预料。“况乃”二字,寄托着作者对弟弟的手足之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其深意正在于此。
     
          全诗的意境凄楚感人。诗人将个人的家庭遭际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来描写,语言朴实自然,辞浅而情深,尤其“月夜”与“忆弟”联系紧密,做到了情与景交融,哀感动人。王嗣奭《杜臆》解云: “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也无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这首短诗,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句句写景言事,句句抒感含情,饱和着浓郁的诗情,耐人吟味。
  •  
        一个清冷的夜晚,耳畔传来了单调的更鼓声,不由让人的心 绪也变得单调、沉闷了。一位孤单的满怀愁绪的诗人,此时正月夜独坐, 头脑一片空白。蓦然响起的更鼓声刹那间惊醒了他,突然,他感到了一丝 清冷,猛然意识到,又是秋令时节了!
     
         在这样一个夜晚,伴随沉闷的更鼓之声,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寂寞。这 不,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偌大的天地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孤单地呼吸着 寂寞的空气。不! 不只他一人! 还有秋雁呢! 听,那不是它们欢快的鸣 声么! 可再凝神细听,诗人倍感孤寂了! 那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凄楚地 鸣叫,一声声,都敲打在了诗人本已孤寂的心上! “我”又何尝不想对你略 加挽留了,可只怕我们的相互抚慰只会平添几分凄恻啊!
     
          这样的寂寥,这样的冷落,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我”的 寂寞心绪么?不! 是频仍的战乱,它阻隔了行人来往的脚步,阻断了本可 频传的音信,更扼杀了太多的生灵,让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了凄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样冷漠与凄凉的氛围就更容易勾起旅人的 思乡之情。白露的夜晚,清露茫茫,一轮明月,朗照天空。清露更添寒意, 朗照的明月却显出几分“朦胧”。明明是同样的清辉洒落,可诗人偏偏觉 得“月是故乡明”,说故乡的月色更皎好! 是什么遮蔽了明月清辉的洒落 呢? 恐怕是诗人孤寂的心绪吧。
     
       仰望这轮明月,诗人开始思家了! 可是,在这看似无尽的战乱中,家 园早已无存! 那就思念“我”那故乡的亲人吧! 可却早已失去了他们的音 信:“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的一腔愁绪无处诉说,已悲慨至无以 复加的境地! 诗人还在作最后一丝幻想,“我”寄封书信试试吧,或许他们 正在我们曾经居住过的某处,焦急地等待“我”的消息呢! 但诗人毕竟又 是现实的,转念间,他又绝望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和平时期尚 且常常寄书不至,何况战乱期间呢!
    生死茫茫,世事难料,闭了眼,一任清冷的侵袭……
  •  

    [1]这首五律约写于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叛军史思明陷山东、河南,杜甫的两个弟弟都在这一带。杜甫携家避战乱于秦州,与弟弟音讯隔绝,写出这首抒写怀念之情的诗。

    [2]“戍鼓”二句: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秋边,秋天的边地。何义门曰:“‘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瀛奎律髓汇评》)《斋诗谈》曰:“……‘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二句写战争使道路阻断,诗人在深秋的边地听到一声雁鸣,深秋雁声使人想起鸿雁传书,也勾起怀亲之情。

    [3]“露从”二句:《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又曰:“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季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

    〔4〕“有弟皆分散”四句:杜甫远在秦地,弟兄飘零西东,流浪无定,所以说“无家”,既无家,又到哪里去问死生?因而“寄书长不达”,况且兵革未休,在战争中存亡未卜,隐含着弟兄们能否团聚的疑虑。

    这首五律以容易引起人们思乡的雁声、白露节、月明三者构成边秋对月怀亲的意境;抒写了身经离乱,弟兄分散,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无,存亡难保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忧虑。“今夜白”、“故乡明”、“无家问死生”这些凄凉的意象,深化了思念的情切。“月是故乡明”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