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诗词简介: 此诗乃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在长安作。是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今陕西富县)。八月想奔赴肃宗灵武行在,途中被安史叛军俘归长安。诗人在月夜怀念妻儿,却写成妻子在对月思念他,以及孩子们由于年幼而不能理解母亲的思念的情景。这种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使怀念妻儿的感情显得曲折而更为深刻。
人们眼中的杜甫好像是一个只关心国事,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人,但本篇却让人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写儿女情长的诗歌他同样是高手。
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长安时所作。
诗的构思和结构别致精巧。首联二句,不说自己望月而想念妻子,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念自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就有了新意。有人称这叫“对语写景”。颔联二句用儿女随母望月而不懂思念之情,衬托妻子思念的情深,也暗示了夫妻的情深,这也是写作的高妙之处。第三联由情到爱,也是想象对方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全是虚拟,而且诗人将自己的妻子写得如美女一样,可见爱得已经几乎有些痴迷了。王嗣奭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杜甫的诗歌中大多是沉重的叹息和痛苦,写妻子写得近乎香艳的确是绝唱。在诗歌的题材和风格中虽显得另类,但这才是大诗人“全能”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气写完了对对方的想象之后,尾联才正面写自己的盼望。有朝一日相聚,再双双诉说别离的相思和痛苦。“双照”一句形象而内涵丰富,是高兴激动而涌出的泪水,还是诉说战乱的痛苦之后涌出的泪水,这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才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才让诗有了更多的余韵。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 yuè yè 》《 月 夜 》.[ tánɡ ]. dù fǔ.[ 唐 ]. 杜 甫jīn yè lù zhōu yuè , ɡuī zhōnɡ zhǐ dú kàn 。今 夜 鄜 州 月 , 闺 中 只 独 看 。yáo lián xiǎo ér nǚ , wèi jiě yì chánɡ ān 。遥 怜 小 儿 女 , 未 解 忆 长 安 。xiānɡ wù yún huán shī , qīnɡ huī yù bì hán 。香 雾 云 鬟 湿 , 清 辉 玉 臂 寒 。hé shí yǐ xū huǎnɡ , shuānɡ zhào lèi hén ɡān 。何 时 倚 虚 幌 , 双 照 泪 痕 干 。
- 《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今夜鄜州的月色一定也同样清圆,可叹闺中人只能独自赏看。可怜她膝下的孩儿们,还不懂得母亲看月忆念长安。香雾漫漫,打湿了她的云鬓,冷冷月光,洒在她的玉臂,应觉清寒。何时两人对倚在那轻薄的帏帘,让月光将两人的泪迹揩干?
【翻译2】今夜鄜州的月亮格外明亮,在家中的妻子只能一个人独看。
我那 可爱的尚未懂事的孩子们,还不知道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
夜雾沾湿 了你乌云似的香发,清冷的月光照在你如玉的臂上而生凉意。
何时能 和你同倚帷窗共赏月华,让月光照干我们脸上的泪痕。 - 【注释1】
1.鄜(音fu)州:今陕西鄜县。时杜甫妻子滞居鄜州。2.怜惜。解:懂得。此二句有两层意思:一说年幼的儿女还不知道思念远陷长安的父亲;一说小儿女还不明白母亲表面上看月实际是思念他们的父亲,因为虽远隔异地,却同在月光的辉耀下。3.香雾:雾本没有香气,暗示香自鬟中膏沐生出。4.虚幌:轻薄到几乎透明的帏帘。双照:共照。
【注释2】
[1]《月夜》是杜甫的五律名篇之一。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即位灵武(在今宁夏)。杜甫把家眷安置于鄜(fu)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只身前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到长安。这首诗作于他在长安脱险之前,当在同年八月。
[2]“今夜”二句:写今夜鄜州的妻子在闺房独自望月。作者不说自己在长安想念妻子,而说妻子在家中想念自己。《瀛奎律髓汇评》引许廷芳曰:“《三百篇》为诗祖,少陵此等诗从《陟岵》化出。”对面着笔,思念之情深了一层。
[3]“遥怜”二句:写在遥远的长安可怜儿女幼小,还不懂得母亲想念在长安的父亲的思念之苦。《雨村诗话》曰:“自应说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这个意境深化了妻子“独看”的苦楚。《唐宋诗醇》曰:“不言思儿女,情在言外。”
[4]“香雾”二句:设想妻子在户外“独看”之久,后半夜夜雾浸湿了她松蓬的头发,如水月光照凉了她洁白的双臂。云鬟,指头发挽成一团,松蓬如云。香雾,雾本无香,香从发中来。清辉,月光。玉臂,手臂洁白如玉。《唐诗别裁》曰:“语丽情悲,非寻常秾艳。”《读杜心解》曰:“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5]“何时”二句:写团圆的渴望。虚幌,指门帘。门帘本不可倚,门帘外人相倚也。什么时候夫妻相倚共看月色,则无泪痕矣。《唐诗矩》曰:“题是《月夜》,诗是思家,看他只用‘双照’二字轻轻绾合,笔有神力。”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总评曰:“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后四句又纯为预拟之词,通首无一笔着正面,机轴奇绝。”又引许印芳曰:“不言我思家人,而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写闺中人,语要情悲。结语‘何时’与起句‘今夕’相应,‘双照’与起句‘独看’相应,首尾一气贯注,用笔精而运法密,宜细玩之。”
- 此诗写于杜甫陷于长安时,对月而怀妻恋子之作。手法纯从对面落笔,不言己之忆念妻子,而言妻望月思己,此种写法,开后人多少法门。如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将来写今日,以今日观照将来,不独受首句“闺中只独看”之发启,亦明显脱胎于结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也。另外,此诗章法紧密,语言玲珑,如清人黄生评:“言不忆见忆,是句中藏句法。言干不见干,是言外见意法。‘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杜诗说》)卷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陷贼中作。是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家羌村,然后只身投奔行在,中途被叛军捕获,带到长安。诗写日夜思家,一起即由“长安一片月”联想到“今夜鄜州月”,悬想妻子今夜对月的情景,强调的是一个“独”字,所谓“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通篇亦不更从正面抒写,然已是彼此彼此。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次联忽从妻子说到小女儿,寓意特深。盖人处苦难,如果能从身边找到共同语言,也不失为一种慰安,然而妻的身边虽有儿女,可惜“儿女尚小,虽与言父在长安,全然不解”(《杜臆》),所以还是等于零,进一步证实了上句的“独”字。同时,天真的孩子不解忆长安,而在长安的父亲又怎能不忆及孩子呢?正因为孩子太小,才越招人惦记呀。正是“养儿才知父母情”呀。“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二句描画闺中望月人的形象,是诗中最为旖旎的笔墨,妙在无一字不从月下照出,朦朦胧胧的,也是妻在诗人记忆中的模样。以寒、湿写秋月夜极切,而在诗人想象中,这月下的人还和自己一样默默垂泪。于是诗人看着团娈的明月,萌生出强烈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所谓“双照泪痕干”,不仅是想象妻子今夜垂泪,而且实写出自己此时垂泪。这里抒写的不是一般夫妻两地相思,据杜甫半年后追叙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与三川(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读此便知此诗所写,实为天下乱离的悲哀,同时也就流露出对四海清平的希望。
-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杜甫携家逃难, 寄居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 县),杜甫前往投效,途中为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幸因官职卑微,未被囚 禁。身处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家,心有所触,写下这首情感细腻深厚的《月 夜》。作者身处长安,按常理,诗人应写长安之月,但诗人却转移笔墨,透过 一层,写鄜州之月。面对同一洒下清辉的明月,一是客中独看,一是闺中 独看,共把怀思与挂念遥寄对方。诗人不从自己着墨,正体现出情感的细 腻与深厚处。接下来,我们发现,诗人点出了“儿女”,读者便产生了疑问: 既有儿女,为何称“独看”呢?原来是“儿女”尚小,未谙世事。或许此时小 女儿正依偎在妻子身旁,但他们欣赏的是自然的月色,而不是“人化的月 色”,他们不懂母亲此时看月的心境,猜不透母亲“忆长安”的内心活动。 用“不解忆”进一步反衬出闺中看月的孤独。明月的清辉,月月都能看到,但诗人特意点出今夜的“独看”,则在诗 人心中,往日的“同看”是记忆中的,未来的“同看”却只在憧憬中,今夜,他 们只能独自咀嚼牵挂的泪水。闺中看月,孤孑一人,雾湿云鬟,月寒双臂。这一“湿”字,一“寒”字, 就不仅是写实事,而是将妻子独自看月的心境渗透其中。明月独“赏”,对 影自怜,诗人的吉凶祸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忧虑,她的忧虑与担心正 如薄雾的笼罩,亦如月色的清寒。两地看月,泪痕分别写在两地人的脸颊上。诗人以实现希望的语句 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绝望的相思中点燃希望的火花,即便 这种希望只存在于遥远的未来。结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难看出, “独看”的泪痕中有对天下乱离的悲悯,“双照”的理想中写满了对平和安 定生活的期待。诗作构思独特,语言朴实,用笔跳跃,情感深挚,杜诗沉郁顿挫的特色 于此可见一斑。
- 【注释】①闺中:闺中人,指妻。②忆长安: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③虚幌: 轻薄透明的帷幕。【鉴赏导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入蜀,七月,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寄居在鄜州,只身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掳到长安。由于杜甫当时位卑名微,没有被拘禁,这首诗就是这年八月在长安所作。【鉴赏】天宝十五年(756)八月,杜甫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但诗人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起笔不凡,直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里一笔两写,既写自己独自看月,又道出妻子由于小儿女“未解忆”的独看之景,使“独”更进一层。从整篇来看,一、二两联,“怜”、“忆”二字,不仅暗含着对往日生活的追忆,而且饱蘸着诗人特有的辛酸、忧虑与惊恐,含意深长,耐人寻味,发人肺腑。三、四两联,先以想象再现妻子的形象,再以希望之语作结,意在言外,发人深思。这首诗借看月而抒情,直抒思念妻子之情,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在构思上巧妙独特,从对方着笔,使感情表达更深沉、更感人。全诗紧扣诗题,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将过去、现在与将来俱蕴其中,词旨婉切,章法紧密,为五律诗的典范之作。【鉴赏要点】[1]名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意象鲜明。 [3]借月抒怀。[4]从侧面描写来抒情,很有新意。
今日更新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
[2018-09-28]
-
岁暮
[2018-09-28]
-
夔州歌十绝句
[2018-09-28]
-
绝句四首
[2018-09-28]
-
少年行
[2018-09-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