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

2018-03-18 可可诗词网-王维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作年不详,送别之人亦不详。诗中不写送别时情景和场面,即写送别归来闭门。后二句却又想念友人,问他明年春草绿时归不归,表明实不愿友人离别,深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语言平淡,感情真挚。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 《 shān zhōnɡ sònɡ bié 》 
    《 山   中    送   别  》 
    [ tánɡ ] ·   wánɡ wéi 
    [ 唐   ] ·   王   维  
    shān zhōnɡ xiānɡ sònɡ bà ,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   中    相    送   罢 , 日 暮 掩  柴   扉  。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 wánɡ sūn ɡuī bu ɡuī 。 
    春   草  年   年   绿 , 王   孙  归  不 归  。 
     

  • 《山中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  
     ①柴扉:柴门。
     
    ②年年:一作“明年”。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送别”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写得极有层次。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刚刚送走了客人,天色晚了,掩上了树枝编成的栅门。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山水在谢灵运以前只是作为背景出现,谢的诗刻画景物力求逼真细致,但过于雕琢堆砌,到王维的手中,山水诗才出现新的面貌。王维的山水诗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出一种意境,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日暮掩柴扉”一句只有五个字,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生动的图画,给人新鲜的感受,让人感到诗中有画。“暮”既点明时间,又为画面涂上了色彩; “掩”是诗人的动作,为画面增添了生气。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后二句抒情,实际上是诗人“掩柴扉”时的心理活动。刚刚送别了客人,就想到明年能否再来,告别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可以想见,情思之深渗透字里行间。

       一首二十几个字的“五绝”,既有送别的地点、时间,又有客走后主人的行动和心理活动,把这一切组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可以说天衣无缝。

           王维的艺术修养是很高的,用字尤为准确,无不恰到好处。这首诗的第三句“春草年年绿”中的“绿”字,意象飞动,堪称圣手妙笔。
  •      前人有称绝句为“截句”的,以为绝句乃截律诗而得,这是一种误会。不过,如就绝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而论,那倒确乎可以称为“截句”,如王维《山中送别》写送别情事,就可以说是“截”去了事件的主体而保留了一个尾声。
            
         诗篇一开始就是“送罢”,这种写法在送别诗中是少见的。似乎正是因为话别、惜别的场面在诗中已写得太多,诗人干脆割弃了这样的场面。不过,“山中相送”四字还是大可玩味的。“山中”本与世隔绝,所与游息者,必属亲知。相契极深,一朝离去,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又使得居者感到格外的难堪。这一层感触是不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的。避开不说,只言“送罢”自佳。
       
         山路崎岖萦纡,彼此依依难舍,送一程又一程。行人明发,而送罢归来,天色已晚。所以“日暮掩柴扉”与上句虽然跳越了一段时间,倒也合乎情理。日暮闭扉,原属常事,天天如此,有什么好写?写出来却有一种不同寻俗的意味。盖隐居山中的人对世俗本持关门态度,唯有同侪来访,方得洒扫三径,敞开蓬门以迎。而今,常登门造访的人却离此远去了。“日暮掩柴扉”——从此以往,怕是“门虽设而常关”了。这句初读平常,反复含咏,颇有兴味。
     
             诗的后二句是一问:“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出,“王孙”指游子、行人。这一问似乎突如其来。揆之情理,这样的问题应是送别分手的致语,置之送罢归来之后,是逆挽。这山中送别,大约发生在春芳衰歇的时节,所以诗人致语道:春草还会如期再绿,而行人归来是否有期?即使行者回答是肯定的,送者日暮掩扉之后,仍觉忽忽心未稳。“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可以说是他下意识地发出的疑问。不言惜别,而其情自深。
     
            王维喜欢在短小的五绝中设问,如《相思》、《杂诗》、《孟城坳》及此诗,均为显例。这可说是一种“启发式”的写法,对于丰富五绝这种最小诗体的诗意很有效。而将送别致语用逆挽方式放到诗末表出,取得深长的意趣,则是此诗的特点。
  •        这是一首送别佳作。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是,它并未刻画离亭饯别执手相看依依不舍的场景,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别后的一个场面。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送别友人后,诗人一个人慢慢地回到住处。时已近暮,诗人回到家里,轻轻地关上柴门。这两句平淡如白话,但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隐含着汹涌的感情。有过送别经验的人往往都知道,送别最“黯然销魂”的那一刻,并不是离人动身,看着离人渐行渐远的那一刻,而往往是送别归来的那一刻,感觉离人似乎还在身边,而其实 “他”却已然远去,那种孤寂与失落,远胜送别之即的伤感。王维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种感受并用一个简单的动作 “掩柴扉”加以表现,从中看出诗人别后的落寞与黯然。诗中交代送别归来正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袭来,令诗人又添几分伤感。在这里,写景又有效地烘托了气氛。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化自 《楚辞·招隐士》中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但一个“绿”却是用得意象飞动。这两句是写诗人送别归来的心理活动。回到家里,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归来呢?这句话本来应该在送别之际问的,却没有问,友人已是远去,这句话又浮上心头,有一分欲说还休的情致。唐汝询在《唐诗解》 中概括这两句的内容为: “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 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刚刚送别,就盼望明年能再相聚,情意之深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 “归期难必”,所以 “离思方深”。这两句主要是采用直抒心声,以情语成文的表达方式,抒发对友人的深情。
     
         这首诗题为《送别》,并无一字写离别情态,而别时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无尽想念已是见于言外,字字明白如话,却是余味无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