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四首·其二
诗词简介:《少年行》共四首,都是赞美长安游侠少年任侠勇武,矢志杀敌报国行为的。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表现了王维青少年时期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的任侠意气。所以,这组诗当是王维青年时期游长安时所写。第一首“新丰美酒斗十千”,重在写长安少年任侠意气,英姿豪爽。这意气,这气概却是从垂柳系马,高楼畅饮新丰美酒的诗境中表现出来的。一句言酒之美,二句言人之豪,三四合说,前分后合,字句虽少,含蕴倍深。第二首写长安少年不畏边苦,誓死为国立功的意志。这也是青年诗人王维思想情感的写照。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少年行四首·其二》.[唐].王维.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 shào nián xínɡ sì shǒu · qí èr 》《 少 年 行 四 首 · 其 二 》.[ tánɡ ]. wánɡ wéi..[ 唐 ]. 王 维 .chū shēn shì hàn yǔ lín lánɡ , chū suí biāo qí zhàn yú yánɡ 。出 身 仕 汉 羽 林 郎 , 初 随 骠 骑 战 渔 阳 。shú zhī bú xiànɡ biān tínɡ kǔ , zònɡ sǐ yóu wén xiá ɡǔ xiānɡ 。孰 知 不 向 边 庭 苦 , 纵 死 犹 闻 侠 骨 香 。
- 《少年行四首·其二》.[唐].王維.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刚参军时就在汉家禁营中当羽林郎,当年曾随骠骑将军战斗在渔阳。谁个不知道去守卫边庭的艰苦,纵然死在那里还可把侠骨的美名传扬。
【逐句翻译】
出身仕汉羽林郎,侠少出身任官为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当初随骠骑将军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他深知从军边庭最艰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纵然战死也还留侠骨香。
- 【注释】
①羽林郎:官名,后汉置。有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羽林郎比三百石,掌 宿卫侍从,常选陇西、西河、北地等六郡良家子弟补任(见《后汉书·百官志》)。唐置左 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卫军之一种。
②骠骑:将军名,汉武帝曾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 伐匈奴,地位同大将军。渔阳:唐郡,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平谷区、天津市蓟县等地,治所 在今蓟县(参阅《蓟州图经》)。 - 【集评】 清·冒春荣《甚原诗说》(卷三):“绝句字句虽少,含蕴倍深。其体或对起,或对收,或两对,或两不对,格句既殊,法度亦变。对起者,其意必尽后二句。对收者,其意必作流水呼应,不然则是不完之律。亦有不作流水者,必前二句已尽题意,此特涵咏以足之。两对者,后二句亦有流水,或前暗对而押韵,使人不觉。亦有板对四句者,此多是漫兴写景而已。两不对者,大抵以一句为主,余三句尽顾此句,或在第一,或在第二,或在第三四。亦有以两句为主者,又有两呼两应者,或分应,或各应,或错综应。又有前后两截者,有一意直叙者,有前二句开说,后二句绾合者,有以倒叙为章法者,有以错叙为章法者。惟此体多变局,在人善用之。前分后合,如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言酒,二言人,三四始合说。”(《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赵殿成:“诗意谓死于边庭者,反不如侠少之死而得名,盖伤之也。与太白‘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同用张华《游侠曲》中语,而命意不同矣。”(《王右丞集笺注》卷二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第二首前两句写这位少年的出身和经历,是叙事。后两句写他的志愿,是抒情。羽林郎是汉代禁卫军的军官,他们大都来自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的良家(世家大族),通称六郡良家子。骠骑指西汉时代著名的将军霍去病,他曾任骠骑将军,反击匈奴的侵扰,战功卓著。渔阳,汉郡,故地当今北京市东北一带。他不但出身良家,初入仕途就担任过令人羡慕的羽林郎的官职,而且还跟过名将出征,具有实战经验。但现在,他却缺少到边疆去作战的机会。于是,他为了这个而难受起来了:谁能知道这种不能到边疆去的苦处呢?到边疆去作战,当然会有危险,甚至丧失生命,但是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该是多么的光荣啊!即使最后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这骨头也带着侠气,发着香味,也就是说,为国献身,必然流芳千古。从而突出为国献身的崇高愿望、昂扬斗志和牺牲精神。
- 第二首,写游侠的出征边塞。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 、“骠骑”,以 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都是借汉事喻唐,这 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惯例。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 羽林郎的职务。羽林郎是皇帝的宿卫侍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建置,后来一直 沿用到隋唐时期。由于它宿仗卫内、亲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 闲之辈可以入选。《后汉书·地理志》云:“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 由此即可见一斑。骠骑指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曾多次统率大军反击匈奴侵 扰,战功显赫。渔阳在今河北蓟县一带。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 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 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为国献身的精 神,和曹植的《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雄是一脉 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诗通篇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加以客观的描述和赞 颂,这里却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 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使文势 陡起波澜,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 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 果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 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诗意谓死于边庭者,反不如侠少之死而得名,盖伤之也。与太白‘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同用张华《游侠曲》中语,而命意不同矣,”按此说大误。王维《少年行》四首乃组诗,分别写长安侠少风流倜傥的生活(“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抱负雄心、立功边塞的壮举(“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及赏功不及的不平遭遇(“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第二首所写,证以王诗《陇西行》“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意,乃写其欲立边功的雄心。赵殿成把此诗与同组诗其它三首割裂,把游侠少年作为边庭将士之对立面,故错会了诗意。导致歧义的原因端在第三句“孰知不向边庭苦”。赵以“不向边庭苦”为游侠行径,显然不符原意。曩读林庚等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释“孰知”为“谁又知道”,释此句为“少年人不理会人们不向边庭受苦的想法”,殊觉于意未安。近得该书新版,发现著者对此句注释作了修改:“孰知”二句“是说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边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边疆上,还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不禁为之击节,“须识得此“孰”即“熟”的通假字,于诗意方无窒碍。杜甫《垂老别》“孰知是死别,目复伤其寒”可参证。要之,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与李白“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同出于张华“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博陵王宫侠曲》),其命意亦无二致。
今日更新
-
过太乙观贾生房
[2018-10-06]
-
双黄鹄歌送别
[2018-10-06]
-
赠吴官
[2018-10-06]
-
早春行
[2018-10-06]
-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201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