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2023-02-11 可可诗词网-王维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为王维《辋川集》二十首的第五首。作年不详。诗人自天宝三载(744)始营蓝田别墅,居此十馀年。暇时与裴迪等游览唱和,各赋绝句二十首,号《辋川集》。别墅中有二十景,鹿柴即其中之一。鹿柴(zhai):形似鹿角的篱落。此处指有篱落的村墅。柴,通“砦”。诗中描写鹿柴幽美的景致。前二句写深山幽静,以动衬静;后二句写夕阳景色,更显静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此诗云:“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 lù chái 》 
    《 鹿 柴   》 
    [ tánɡ ] · wánɡ wéi 
    [ 唐   ] · 王   维  
    kōnɡ shān bú jiàn rén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ɡ 。 
    空   山   不 见   人  ,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jǐnɡ rù shēn lín , fù zhào qīnɡ tái shànɡ 。 
    返  景   入 深   林  , 复 照   青   苔  上    。 
     
  •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晖映入 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翻译2】
    空寂的山林里
    对面看不见人的影踪,
    只听得到
    人的话语声声。
    一束白色的光柱,
    刺破深林的寂静,
    凝止在
    碧苔青青。
  • 1、这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辋川集》是王维编辑其在辋川别墅所作之诗而成的,全是咏写辋川一带的景物。柴(音zhai):栅栏。

    2、反景:反射的日光,夕照。景,通“影”。
     
    3、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 (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但:只。返景:夕阳反照 的光。景,通“影”。
  •       唐代王维《輞川集》中 的第五首。“柴”通“砦(zhà i寨)”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障。鹿柴,輞 川山谷的胜景之一; 本诗即以这一 胜景为题。诗是这样: “空山不见 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 照青苔上。”景,即影。诗中说: 空空的山里看不见一个人,只听见 有人说话的声音。夕阳返照的光辉 射入树林深处,又照到林中的青苔 之上。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细 腻,画面、音响有机结合,在清幽 静谧的画面里自然流露出作者的闲 适心情。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五绝”是诗人晚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这20首绝句他自辑成集,题名《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5首。柴,一作“砦”,读zhai,同“寨”,用带枝杈的树枝在地上编成的栅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的影子,只是偶尔听见说话的声音。这两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指夕阳下反射出来的霞光。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上。后两句由声及色,重点描绘深林中的幽深昏暗,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静寂。“景”通影,这里指日光。“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之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射进一缕阳光,立刻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前两句以有声反衬寂静,后两句以光亮反衬黑暗,这样,全诗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这首小诗题名为《鹿柴》,却又无只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恬静、深邃、幽暗、空寂,着力表现环境的凄清,烘托诗人追求的那种与尘嚣隔离的空而寂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细细品味,就可以体会到本诗的意境深幽,构思有其独到之处。
  •         明人李梦阳说:“王维诗高者似禅”(《空同子》)禅宗乃佛教的一派。它是一种清静的宗教,其本质乃在于使人摆脱现实苦闷,觅取心理平衡。它不立教义,不祈祷神明,强调“心即是佛”。它的修炼方式有如气功,系通过凝神静思,排除杂念,直觉顿悟来把握宇宙的真谛。其全部奥妙在于亲近自然,‘目击道存”(宋人袭用庄子而成的术语)。禅悟往往由观山望水引发——开悟是一种云开雾散,光明洞彻,放下包袱,极为轻快愉悦的内心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开悟不可用理性的阐说,却能用境界即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图景来暗示,从而在王维、司空图一类天机清妙的诗人笔下找到了自己的“语言”。

           鹿柴本是辋川一个幽深的去处,以有鹿出没得名。《鹿柴》描写的便是这片幽深寂静的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景色,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开悟的心境。

          “空山”的“空”,不是说荒凉。“不见人”的着意在下句“但闻人语响”。“但闻”二字再一次强调了山林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尽管无人,山林并非死寂,总有些虫吟、鸟语、水声、竹韵之类所谓“天籁”的东西,不至于这样的万籁俱寂。这里但闻的“人语响”,自不是人声嘈杂,也不是长啸竟日,而是偶尔发生的空谷传声,《大般涅槃经》:“譬如山涧响声,痴愚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它突如其来,打破沉寂,又复归沉寂,使鹿柴的环境更显得清冷至于神秘。寂静通感于视觉,便是幽暗。诗人接下来照说应着力描写深林的不见阳光,他却选取返照穿透密林,余辉洒满青苔的一刹那来刻划幽暗,其效果是加倍的:微弱的光线与无边的幽暗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深林的幽暗;而这光线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是更其漫长的幽暗。
         
              自然美的表现是极其丰富的。姹紫嫣红,热烈光明固然是一种美;秋水寒山,寂静幽暗,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无声的寂静,无光的幽暗,人们较易察觉;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注意。而大自然的律动,恰恰表现在这种对立面的相反相成上。鹿柴的景色宜有朝暮四时的不同,诗人只抓住夕照时富于生发性的顷刻来写,便特别深刻而富于独创性。

            最普通的人声,出现在寂静的空山中,就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最常见的阳光,穿入幽深的密林时,就产生了十分奇妙的感觉。而突然打破沉寂的人声,和突然洞烛幽微的返影,不正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绝好象征?《鹿柴》确乎写出了诗人在静观自然时获得证果的内心体验。
  •      这首诗是诗人中年之后隐居辋川时的作品,作者融情入景,把眼前的景物与心头的兴致相会合,既描绘了和谐静美的自然景色,又表露了诗人纯净恬淡的情怀。

          首句“空山不见人”,写山林的安谧寂静,空旷的山谷,超然世外,人迹罕至,五个字描画出了一幅静景。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写静中之动,山林中虽然人踪稀少,但隐逸在山中的人却放情谈笑,自得其乐。这里写人而不见人,巧妙地用声音来烘托,造成了诗歌独特的意境。明代的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过:“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若主露而不藏,便浅而薄。”王维写山林美,使人隐匿于山林之中,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做到了藏而不露,含蓄有致。第三句“返影入深林”是动景,日落时分,晚霞透过树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山中繁茂的树木与绚烂的晚霞相互辉映,景色是多么迷人!第四句“复照青苔上”是静景,傍晚的阳光不仅映照着丛林,连那深林中潮湿土地上生长着的一片片青苔也沐浴着夕阳的余辉。全诗寥寥二十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景——动景——动景——静景,相互映衬,活画出了一幅佳妙的“山林夕照图”。

           写景小诗往往得之于诗人一时的兴会,这首诗妙手偶得,自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迹。景是实景,情是真情,字句也是信手拈来,不假修饰。所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赞这首诗:“佳处不在言语,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