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
诗词简介: 嵩山古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东周时定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山之主体在河南登封西北,主要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公里,古称有太室、少室、玉柱、凤凰等72峰。历来为游览胜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唐时嵩山多有隐者,作者贬济州返回洛阳后也在嵩山建有别墅,时往来于洛阳与嵩山之间,故此诗名曰“归嵩山作”。王维诗常写暮景、落日与渡头,此诗所写也是这样一种萧索的景色。前人曾评之日: “闲适之趣,淡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此诗是也。”(方回《瀛奎律髓》)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归嵩山作》[唐]·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 ɡuī sōnɡ shān zuò 》《 归 嵩 山 作 》[ tánɡ ] · wánɡ wéi[ 唐 ] · 王 维qīnɡ chuān dài chánɡ báo , chē mǎ qù xián xián 。清 川 带 长 薄 , 车 马 去 闲 闲 。liú shuǐ rú yǒu yì , mù qín xiānɡ yǔ hái 。流 水 如 有 意 , 暮 禽 相 与 还 。huānɡ chénɡ lín ɡǔ dù , luò rì mǎn qiū shān 。荒 城 临 古 渡 , 落 日 满 秋 山 。tiáo dì sōnɡ ɡāo xià , ɡuī lái qiě bì ɡuān 。迢 递 嵩 高 下 , 归 来 且 闭 关 。
- 《歸嵩山作》[唐]·王維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空旷的平野连着长长的草泽,我乘坐马车走得那么从容悠闲。流水似有情意欢迎我归来呵,投林的暮鸟陪伴我一道回还。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辉洒了萧飒秋山。我将回到这高峻的嵩山下隐居,闭门谢客再也不问世事尘寰。
【翻译2】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 ①“清川”两句写清澈的川流连着一片茂密的草木,自己乘着车马沿着水边缓缓走向嵩山。薄,草木茂密的地方。《楚辞·涉江》王逸注:“草木交错曰薄。”闲闲,悠闲自得貌。②“流水”两句谓流水似乎知道自己心事,归鸟也与自己相偕而还。暮禽,归鸟。相与还,结伴而归。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③荒城:已废置了的前代城址。④迢递:高耸貌。⑤闭关:闭门。此指闭门隐居。
- 【集评】 元·方回: “《归嵩山作》,闲适之趣,淡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此诗是也。”清·纪昀:“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后还于朴,斧凿之痕俱化尔。学者当以此为进境,不当以此为始境,须从切实处入手,方不走作。”清·许印芳:“此论甚当。诗歌求工,须从洗炼而出,又须从切实处下手,能切题则无陈言,有实境则非空腔,可谓诗中有人矣。” (以上均见《瀛奎律髓》卷二三)
【总案】 王维居嵩山东溪的时间约在玄宗开元八年(720)至二十三年(735)春,此诗当是他居嵩山游洛阳归来之作。诗写他由洛阳回嵩山途中实景,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闲居嵩山时期的思想情绪。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唐诗别裁集》卷九)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加雕饰,自然流走的特点。尤其是“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两句,既朴实自然,又意境博大,是描绘物态兴象的佳句。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这首诗大约是王维任右拾遗前,过着清客 兼隐士的生活,隐居于嵩山时所作,表现了一种恬淡、闲逸的心情。第一、二联写诗人乘车往嵩山路途所见,紧扣题中之“归”字。 这往嵩山去不仅是回返的意思,更有“归隐”的含意。清水流长,环 绕着草木树丛。“薄”为丛林草木交错生 长的地方。诗人坐在车上, 信马由缰地从容行进着。流水汩汩,似乎在叙说着送别的话儿; 飞鸟 依依,一路上都在陪伴着诗人。流水暮禽似乎十分体谅诗人因政治上 失意而决心归隐的心情,成为他情感上的伴侣。在这里,诗人显然移 情于外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了。如果说前两联诗人还行进在回归的路途,这颈联表现的已是嵩山 遥遥在望了: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作者用十个字,描画出四 种事物: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用语虽浅白,但出现在读者眼前 的景象却是荒凉萧飒的,表现了诗人临近归隐之地情绪上的变化。王 维后来隐居兰田辋川后,还写了不少关于秋日的诗,但大都是于诗情 画意中寄托高洁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美。而写《归嵩山作》时,诗 人对政治还没有彻底绝望,既有向往归隐的闲适自得,又有愤然不平 的情绪,后来他又出山作官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这一联渲染黯淡 凄凉色彩的景物,就愈发衬出诗人此时此刻倍觉伤感的心境。“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嵩山高峻深远的状貌。 诗人已抵嵩山,表示归隐之后,不再过问社会世事。“闭关” 不是指 具体的关门拒客的动作,而是与尘世隔绝的意思。至此,诗人那曾泛 起的情感波澜又趋于和平、冲淡了。这首诗是王维比较早期的作品,其中浮动着诗人对政治失望却又 不甘心的无可奈何的矛盾情绪,和晚期辋川那些诗作境界显然不同。 诗的层次清晰; 写景笔墨简淡,却真切生动,境界苍凉阔大; 而对自 己情感的曲折变化,尤写得微妙、细腻。
- 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 (734) 秋,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川”,清清的流水; 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草木丛生之地。这是写所见之景。“车马去闲闲”,这是诗人写自己的车马悠闲自得地行走在路上。车马本无心,何来 “闲闲” 之感?这正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脱离了官场是非,诗人感觉就像清川一样自由,像车马一样悠闲。颔联继续写景,仍是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之情如流水归海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这句似化用陶渊明 《饮酒》 其五中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化用得不着痕迹。“暮禽” 二字也包含着“鸟倦飞而知还” 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对仕途的失望与厌倦。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王维非常善于选择适于表现自身心境的景物,并加以组合。四个景物,城是荒废多日的,渡口是许久以前的,阳光是夕阳西下,已近黄昏,连眼前的山景都是秋景,草木凋零。四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反反复复地都在说一个词——萧索。这两句诗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不知想到了什么,隐隐地诗人的心绪又开始低落下来。末联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写诗人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客。“迢递” 二字,暗示归隐之高洁和诗人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而 “闭关” 二字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这句在叙事写景中仍在表达归隐后的心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转向冲淡平和。全诗前四句写归山途中所见风景,情调闲适; 后四句通过对荒城古渡、秋山落日萧索景象的刻画,表现出诗人归隐后的落寞心情,景与情契合交融,字里行间隐约地显示了作者心绪的细微变化: 由闲适自得,到落寞凄清,然后又转向平和恬静。
- 首联描写回归出发时的情景,紧扣题目中的“归”字。中间三联描写所见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首句“清水”而来;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而来,描写流水与“暮禽”,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寄托着作者返归山林对政治厌倦、一去不返的心情。第三联二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十个字,描摹出“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样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傍晚秋景图,写得朴实自然,意境博大,衬托出诗人凄清泊淡的心境,历来被称颂为状景佳句。尾联对蒿山的山势做了简括而又生动的描写。整首诗写得轻松自然,随意挥洒,不事雕饰,却又含蓄真切,不求工而自工,恬淡清新而又精巧蕴藉。正如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所说: “闲适之趣,淡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此诗是也。”
今日更新
-
过太乙观贾生房
[2018-10-06]
-
双黄鹄歌送别
[2018-10-06]
-
赠吴官
[2018-10-06]
-
早春行
[2018-10-06]
-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2018-10-06]